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连续环状色谱分离果糖—葡萄糖工艺的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732Ca^2+型树脂为吸附剂,进行了果糖-葡萄糖混合深液的分离试验,假定了相平衡关系、返混规律和相间传质机制不变的情况下,用果糖或葡萄糖色谱分离收集液的产率和分离度为目标函数,以进科浓度、进料液流量、冲洗液流量、支高度和床层旋转速度等操作条件为变量进行估算,取得一系列曲线和一些规律,可为连续环状色谱柱的工程放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吸附等温线是色谱体系中组分的基本热力学性质,给出了一定温度条件下组分平衡态时在两相的分配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色谱模型的解的形式.以迎头法测定了葡萄糖与果糖在氨基固定相上的吸附等温线,实验结果表明,葡萄糖和果糖在氨基柱上的吸附等温线为反Langmuir形式,并进行了温度影响测定,组分浓度与时间的关系进一步验证了葡萄糖与果糖的吸附等温线形式.吸附系数G和b的确定为进一步研究葡萄糖和果糖在氨基柱上的分离提供了基本的热力学信息.  相似文献   

3.
吸附等温线是色谱体系中组分的基本热力学性质,给出了一定温度条件下组分平衡态时在两相的分配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色谱模型的解的形式。以迎头法测定了葡萄糖与果糖在氨基固定相上的吸附等温线,实验结果表明,葡萄糖和果糖在氨基柱上的吸附等温线为反Langmu ir形式,并进行了温度影响测定,组分浓度与时间的关系进一步验证了葡萄糖与果糖的吸附等温线形式。吸附系数G和b的确定为进一步研究葡萄糖和果糖在氨基柱上的分离提供了基本的热力学信息。  相似文献   

4.
连续环状色谱分离果糖-葡萄糖工艺的模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 73 2Ca2 型树脂为吸附剂 ,进行了果糖 -葡萄糖混合溶液的分离试验 .假定了相平衡关系、返混规律和相间传质机制不变的情况下 ,用果糖或葡萄糖色谱分离收集液的产率和分离度为目标函数 ,以进料浓度、进料液流量、冲洗液流量、床层高度和床层旋转速度等操作条件为变量进行估算 ,取得了一系列曲线和一些规律 ,可为连续环状色谱柱的工程放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了连续环状色谱床中的传递参数辨识方法、包括建立连续环状色谱轴向扩散系数的辨识模型,以惰性物作为示踪剂采用扰动-应答方法在环状色谱床中直接测定轴向扩散系数;考虑轴向扩散的作用,建立了线性吸附体系的吸附平衡常数及相间总传质系数的辨识模型,并采用扰动-应答技术进行了测定。考察了操作因素对轴向扩散系数及总传质系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流体流速增加,轴向扩散系数增大,总传质系数也增大。  相似文献   

6.
以惰性物作为示踪物,采用扰动—响应方法在CL-TBP溶剂浸渍树脂为填充剂的环状萃取色谱床中直接测定了示踪物停留时间分布曲线,求取了轴向扩散系数,并讨论了示踪物注入位置、冲洗液表观流速对轴向扩散系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冲洗液表观流速的增加,轴向扩散系数亦增大。所建立的连续环状萃取色谱床中轴向扩散系数的关联式的计算相对偏差小于±5%。  相似文献   

7.
巴戟天多糖的分级纯化及结构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巴戟天多糖的柱层析分级纯化和一级结构进行了研究.采取热水浸提、乙醇沉淀的工艺获得巴戟天粗多糖MOHP,经离子交换和凝胶柱层析得到了MOHP-I,MOHP-Ⅱ,MOHP-Ⅲ和MOHP-Ⅳ4 个组分,通过红外光谱、液相和气相色谱等分析手段对分级后的MOHP-Ⅰ和MOHP-Ⅲ进行了初步的结构分析.结果表明:MOHP—Ⅰ的单糖组成为葡萄糖和果糖,分子质量约为2ku,呋喃糖环结构;MOHP-Ⅲ是一种均一的糖蛋白物质,其组成单糖为阿拉伯糖、木糖、葡萄糖、果糖以及半乳糖,分子质量约为35ku;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显示两组分均达到了较高的纯度.  相似文献   

8.
小球藻异养培养的研究--C源、N源、接种量及初始pH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小球藻异培养中的C源,N源,接种量及PH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C源以葡萄糖和D-果糖为好,N源以KNO3和NH4NO3为好;较大的接种量可以缩小球藻的生长停滞期,延长对数生长期,提高生物量;最适宜的PH值为6.5。  相似文献   

9.
本文测定了葡萄糖、果糖水溶液在改性分子筛上的相平衡及动力学数据,对实验方法及测定结果进行讨论,并关联出用于工业放大所需的相平衡关系式及计算总传质系数的关系式。结果也显示经改性后的分子筛对果糖的吸附量比对葡萄糖的吸附量要大得多,可用于工业实际。  相似文献   

10.
在φ10mm×1500mm色谱柱上,同时进行蔗糖酶促水解与液相色谱分离,制备葡萄糖和果糖.Ca2+型003×7离子交换树脂为固定相,稀酶溶液为流动相,系统研究了酶浓度、流速、进料体积、进料浓度对过程的影响,建立了描述过程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求解.结果表明,采用该耦合方式不仅显著加快水解速率,而且可直接收集到富葡萄糖浆与富果糖浆,减少了下游进一步分离操作的强度与费用.理论计算值与实验值在低浓度下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PAHs)由于其难生物降解的特性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本研究以新疆丰富的煤炭为原料,采用微波法制备煤基活性炭(CAC),并利用其吸附性能对典型PAHs芘进行吸附去除,研究各因素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吸附率和吸附量降低;随着CAC用量的增加,吸附率升高,吸附量降低;随着溶液初始浓度的增加,吸附率降低,吸附量增大,而溶液的初始pH和转速对吸附影响较小;在温度25~55℃之间探讨了其吸附等温线及吸附动力学,Langmuir模型和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可很好地描述吸附行为,表明CAC对芘的吸附属单分子层吸附且吸附过程存在化学作用;CAC对芘的吸附量高达88.08 mg/g,具有良好的吸附作用,表明利用CAC可控制PAHs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相似文献   

12.
基于以太接入网的通信量特征提出了一种简化的接纳控制(CAC)新方法,并利用M/M/1优先级排队模型对接纳控制条件进行了理论推导。与传统的CAC算法比较,这种CAC方法的优点是它具有很高的链路效率以及很低的运算开销,使得它可用于实时的接纳控制。  相似文献   

13.
对ANPE-HAWP的增粘、耐温、抗盐和抗剪切性能进行了研究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ANPE-HAWP溶液具有临界缔合浓度(CAC );其耐温抗盐特性明显不同于P(AMPS-AM)参比样品;ANPE-HAWP的溶液结构具有快速可逆恢复的特点,剪切作用对ANPE-HAWP溶液结构所造成的破坏与自发进行的疏水缔合结构恢复的趋势可以达到动态平衡。拟合直线交点法对不同类型疏水缔合聚合物临界缔合浓度的测试结果说明ANPE-HAWP中的疏水基团能够更有效地参与分子间缔合结构的形成,从而在较低的浓度下形成了空间网络结构,从而初步验证了设计分子间高缔合比例HAWP是合理的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水平管内油水两相流变规律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油水两相在水平管内的流动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所用的仪器为小型管式流变仪,实验管段由不锈钢管制成,内径为13.16 mm.仿照Duns-R os方法,采用无因次分析的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管流条件下油水混合物流变性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5.
用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在硅和石英玻璃基片上合成出了金刚石。  相似文献   

16.
针对DK4柴油机改为燃用生物柴油后出现混合气均匀度较差等问题,本文通过稳流试验和数值模拟的方式,结合均匀试验设计法,在稳态工况下,在进气道前端加装不同结构参数的导流叶片,研究了其对发动机流量系数和涡流比的影响,选择了最佳模型,并对比了瞬态工况下原进气道与优化后的进气道涡流比、累计进气质量和排放特性。结果表明:稳态工况下,优化后的进气道较原进气道平均涡流比增加了24.79%,缸内流量系数提升了1.17%;瞬态工况下,优化后的进气道涡流比整体提高9.46%,累计进气质量增加了7.02%;缸内温度和压力均提高,NOx排放平均升高4.4%,soot排放降低9.9%。可见优化后的进气道有效改善混合气形成,降低生物柴油发动机颗粒排放。  相似文献   

17.
为了改善立式多级筒袋泵的空化性能,研究其内部的空化流动规律,采用基于质量输运方程的混合流空化模型和标准k-ε模型,运用大型通用计算程序ANSYS CFX,计算了立式多级筒袋泵内的三维湍流空化流动的临界空化数,并与实验进行对比。基于数值计算的结果,分析了较小流量及较大流量运行工况下该泵的空化流场。研究表明:采用诱导轮改善了泵的空化性能;从小流量至大流量,泵内的严重空化区域由诱导轮转移至首级叶轮。本文采用的空化流动模拟方法可较好地预测立式多级筒袋泵在设计流量附近的平均空化性能。  相似文献   

18.
双组分混合物自然对流冷凝传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互溶性双组分混合物在水平光滑管上的自然对流冷凝传热性能。文章推导出了双组分理想混合物的需点与泡点之间的温度差计算公式。利用这一公式提出了双组分理想混合物在大空间水平光滑管上全冷凝时的传热膜系数的计算公式。该公式的物理意义明确,其计算值与实验值的相对偏差小于15%。  相似文献   

19.
设计建立了一套以水为工质的分离式热管系统实验台,系统冷凝端采用水冷套管式换热器.在此实验台基础上研究了不抽真空、有大量不凝性气体存在于分离式热管的凝结放热问题,测定了在不同的入口蒸汽温度、循环蒸汽流量、冷却水进口温度及流量条件下混合气体在圆管内凝结换热的情况,分析了这些参数对换热过程的影响.同时,还对套管内含高分压不凝性气体——空气——的水蒸汽凝结换热物理模型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模型中除了质量守恒、动量守恒、能量守恒和界面控制方程外,还增加了流动扩散和凝结控制方程.模型结果显示蒸汽放热量与实验测定值基本吻合,偏差在8%~15%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