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玉米大斑病是一种典型的流行性病害,分布广、危害大,我国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随着感病品种的大量推广和玉米栽培技术的变化,玉米大斑病流行危害逐年加重,成为玉米生产最严重的危害之一.黑龙江每年平均因玉米大斑病危害损失玉米约6000~9000万千克.严重发生年份,有的地区减产达30%~47%,甚至造成毁灭性病害.  相似文献   

2.
张丽  刘万喜 《汉中科技》2010,(4):22-22,49
玉米粗缩病是世界性发生比较普遍且严重的禾谷类作物病害,我国于1968年在河南省新乡、安阳等地发现,上世纪70年代,已成为全国玉米生产中的一个主要病害。近几年,玉米粗缩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我县也有常见发生,因此,研究玉米粗缩病的发生规律,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对减轻病害发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
云南大理州玉米灰斑病发生、危害现状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2006~2007年对云南省大理州玉米上新发生的病害——玉米灰斑病菌(Cercospora zeae-maydis)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该病主要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成熟期发生,发病高峰期在8月下旬至9月中上旬,此期间降雨量和温度对病害流行影响较大.品种抗性、海拔高度、种植密度及施肥水平也影响病害发生严重程度.化学防治药剂以苯醚甲环唑类、丙环唑类等防效较好.  相似文献   

4.
我市玉米主要病害以大、小斑病、灰斑病、锈病、纹枯病等为主,因病害所造成的产量损失在常年发生条件下达10%-20%,大发生时达30%-50%,局部严重时达80%。近年来,随着种子市场的逐步放开,品种多、乱、杂现象突出,一些感病品种或材料传入我市传播蔓延,如灰斑病等,发生面积、种类、程度呈逐年上升趋势,防治任务艰巨,对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影响。掌握玉米主要病害症状、发生规律,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途径是促进玉米可持续发展、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一种自动化、智能化的新型农业植保系统,以玉米叶部病害为试验材料,采用比传统算法更为简便、更实用的图像增强方法,目前可以针对玉米5种常见病害进行基本识别,采用计算机系统控制和喷洒药剂.进一步开发完善后可以应用于其他经济作物、大型的蔬菜基地、果园等场合.  相似文献   

6.
玉米粗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引起的一种玉米病毒病。田间主要靠灰飞虱带毒传播。该病害除危害玉米外,还可侵害小麦,高粱等。2005年鸡东县大面积发生玉米粗缩病,占到玉米面积的1/4。经过农技专家的及时救治,基本控制了该病情的蔓延,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7.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玉米主产区,镰孢茎腐病、镰孢穗腐病和小斑病是该区玉米生产上的3种重要病害,也是品种审定工作中实行“一票否决”的关键病害.为了明确玉米新品种对3种主要病害的抗性水平,为新品种审定、推广、引种及抗病育种工作提供依据,作者于2021—2022年鉴定并评价了参加河南省玉米区域试验和引种试验的405份玉米新品种对3种主要玉米重要病害的抗性.结果表明,对于玉米镰孢茎腐病,在2021年抗性鉴定试验202份品种中,高抗、抗病、中抗、感病和高感类型品种分别占比为31.68%、9.90%、42.57%、6.44%和9.41%;2022年参试的203份品种中,5种抗性类型品种分别占比为60.10%、9.36%、15.76%、9.85%和4.93%,两年均以高抗和中抗类型为主.对于镰孢穗腐病,在2021年试验中高抗、抗病、中抗、感病和高感类型品种分别占比为4.95%、66.83%、22.28%、4.95%和0.99%;而在2022年试验中,5种抗性类型品种分别占比为0、86.70%、11.82%、0.99%和0.49%,抗病类型两年均居主导地位.对于玉米小斑病,在2021年抗性鉴定试验中,高抗...  相似文献   

8.
玉米叶斑病是玉米大斑病、小斑病、锈病、灰斑病的统称,是永德县玉米生产上的主要病害,近几年在我县爆发流行,给玉米生产造成重大损失。为寻找有效的防治药剂,提高防治效果,确保玉米生产安全,2007年我县在常年病害重发生区的大雪山乡蚂蟥箐村开展了爱苗防治玉米叶斑病试验示范。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品种的更换及耕作制度的改变,玉米病害的发生和危害呈加重趋势,发生严重的有玉米大斑病、小斑病、青枯病、褐斑病、纹枯病等,苗枯病、粗缩病等,对玉米生产造成了很大影响。本文阐述了这些病害的特征及影响因素,最后还提出了一些具体预防和解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品种的更换及耕作制度的改变,玉米病害的发生和危害呈加重趋势,发生严重的有玉米大斑病、小斑病、青枯病、褐斑病、纹枯病等,苗枯病、粗缩病等,对玉米生产造成了很大影响。本文阐述了这些病害的特征及影响因素,最后还提出了一些具体预防和解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品种的更换及耕作制度的改变,玉米病害的发生和危害呈加重趋势,发生严重的有玉米大斑病、小斑病、青枯病、褐斑病、纹枯病等,苗枯病、粗缩病等,对玉米生产造成了很大影响。本文阐述了这些病害的特征及影响因素,最后还提出了一些具体预防和解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玉米苗期病害的种类、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纬寒地玉米种植的面积逐年加大,品种增多,所用的品种抗逆性相对较差,使玉米的病害也在逐年加重,特别是苗期病害对玉米的产量、品质影响极大,病害的类型也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  相似文献   

13.
浅谈玉米北方炭疽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玉米品种更新换代比较快,品种种类繁多,对各种病虫害抵抗力各不相同。黑龙江省北部黑河地区北方炭疽病日趋加重,已成为当地的主要病害,该病在黑龙江省北部地区普遍发生,局部地区损失较重,应加强对该病发生规律和防治策略的研究。本文的研究目的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14.
为实现玉米病害图像快速、准确识别,提出了一种基于非对称注意力机制残差网络(asymmetric convolution attention resnet,ACA-Resnet)的图像检测模型.在残差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引入非对称卷积结构减少参数量,加快模型训练速度,同时引入注意力机制,改善模型的表达能力,提高检测准确率.为减小由于病害图片数量不足而造成的过拟合现象,采用迁移学习的方法提高模型的稳定性和泛化能力.结果 表明,ACA-Resnet经过ImageNet数据集预训练后对玉米病害图像的平均识别准确率可达到97.25%,较VGG-16、Inception-V3和ResNet50等网络分类效果更好,相较于Resnet50训练速度明显提升.可见本文方法训练速度快,识别精度高,可为玉米病害检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玉米病虫害常有发生。严重的有玉米大斑病、小斑病、青枯病、褐斑病、纹枯病等,苗枯病、粗缩病等,对玉米生产造成了很大影响。本文阐述了这些病害的特征及影响因素,最后还提出了一些具体预防和解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钟萍 《甘肃科技》2013,(21):57-58,148
无论是在普通线路还是在高速铁路上,轨道作为列车运行的基础,是直接承受机车车辆各种荷载的部分.在机车车辆动荷载的重复作用下,会使钢轨在使用中发生各种病害和伤损.这些病害对铁路运营安全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胁,需要积极找出病害发生的原因,并及时精心整治,以确保铁路运输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7.
针对图像识别中获取全局特征的局限性及难以提升识别准确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随机增强Swin-Tiny Transformer轻量级模型的图像识别方法.该方法在预处理阶段结合基于随机数据增强(random data augmentation based enhancement, RDABE)算法对图像特征进行增强,并采用Transformer的自注意力机制,以获得更全面的高层视觉语义信息.通过在玉米病害数据集上优化Swin-Tiny Transformer模型并进行参数微调,在农业领域的玉米病害上验证了该算法的适用性,实现了更精确的病害检测.实验结果表明,基于随机增强的轻量级Swin-Tiny+RDABE模型对玉米病害图像识别准确率达93.586 7%.在参数权重一致,与性能优秀的轻量级Transformer、卷积神经网络(CNN)系列模型对比的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模型准确率比Swin-Tiny Transformer, Deit3_Small, Vit_Small, Mobilenet_V3_Small, ShufflenetV2和Efficientnet_B1_Pruned模型提高了...  相似文献   

18.
韩世锦 《广东科技》2011,20(12):66-66
近年来由于频繁高温干旱和低温冻害,柑桔各种病害发生加剧,特别是柑桔树脂病暴发流行。柑桔树脂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根据发生部位不同,通常将侵染枝干所发生的病害叫树脂病或流胶病,侵染幼果和叶片所发生的病害叫沙皮病,侵染果实使其在贮藏期发生腐烂的病害叫褐色蒂腐病。沙皮果个小,果面粗糙,品质劣,商品价值低。已染病果实在贮运期间会造成大量烂果。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某隧道发生的主要病害,分析了病害产生的原因,并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病害整治方案。对已有隧道及在建隧道的病害防治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玉米种子包衣技术使虫害株率减轻7.9%,病害发病率降低10% ̄18%,玉米产量较对照提高13.4%,投入产出比为1:3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