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西北地区208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空间分析软件和空间结构研究方法,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为凝聚型;在青海省东部、甘肃省东南部、陕西省东部形成了3个明显的传统村落聚集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集中,具有不平衡性;传统村落的分布受地形、降水、河流、位置的影响显著,大部分集中于山地,趋于东南部降水较多的地区分布,且沿河流分布,分布特征趋于边缘,而受人口、经济因素的影响小.  相似文献   

2.
通过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分析了福建省传统村落与淘宝村2类典型的村落类型在空间上的分布关系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福建省传统村落和淘宝村的分布都属于凝聚分布模式.传统村落集中分布在闽西和闽北的宁德市、南平市、三明市和龙岩市,而淘宝村集中分布在闽南和闽中的泉州市和莆田市.地形、交通和社会经济状况与传统村落和淘宝村的空间分布关系密切,并且二者的分布是一种互斥的关系.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交通不便、经济较不发达地区;淘宝村主要分布在低海拔、交通便利、工业发达的地区.低海拔淘宝村属于产业优势型,高海拔淘宝村属于资源禀赋型.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山区传统村落的保护水平,以重庆市74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与计量地理学方法,分析山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重庆市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从县域尺度来看,重庆市传统村落的分布较为集中,酉阳最多,秀山次之,主城区数目寥寥无几;传统村落集中分布均衡性较低,呈南多北少、四周多中心少的态势,主要集中在渝东南,存在2个一级集聚区,即黔彭酉交界处和酉秀交界处,次一级的集聚区有涪陵西南部、忠县西南部、江津西部等;山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是传统村落分布的最重要的基础,人文社会因素是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4.
针对四川省前4批22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从分布类型、集中程度、均衡程度、分布密度出发,采用GIS技术与计量地理方法,对其空间分布及驱动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前4批国家级传统村落的分布类型为凝聚型;在整个四川省内表现为集中分布的特征;四川省的传统村落在市域尺度上分布不均匀,集中分布在四川省东南部的泸州、内江...  相似文献   

5.
合理开发和保护各区域传统村落,是传承中华文脉的主要途径之一.以山东省411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地理信息技术测度其地理信息,从宏观角度综合分析山东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山东省传统村落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点,集中分布在鲁中南山区和胶东丘陵区; 2)不同地形区内传统村落分布数量差异大,平原区分布数量多,所占比重达到67.1%,而山地分布密度大,受地形限制集中分布; 3)传统村落的分布与海拔高程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且向阳性特征显著,在阳坡集中了56.4%的传统村落,传统村落沿河沿湖分布明显.另外,从社会经济、历史文化、保护观念等人文要素探索了影响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因素及其发生作用的方式,以期为山东省传统村落的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以226个四川省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谷歌地球(Googol Earth)标定村落的经纬坐标,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分析四川省传统村落的地理空间分布特征,探讨影响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地形、坡向、流域、城市、交通、经济等因素.结果表明:1)四川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为集聚型,集中分布成都平原及川中丘陵地区,不同市州传...  相似文献   

7.
通过计量方法和ArcGIS、SPSS等技术手段,对湖北省恩施州81个国家级传统村落的属性特征、时空格局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恩施州传统村落主要形成于元、明、清3个朝代时期,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要民族属性.②从州域尺度来看,恩施州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从县域尺度来看,传统村落空间分布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恩施、利川、宣恩、来凤、鹤峰等县(市);从地理区域尺度看,传统村落在恩施、利川、咸丰、宣恩和来凤5县(市)交界的区域形成了一个集中连片区和3个高密度区.③恩施州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受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地域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与传统村落数量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传统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的重要产物和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分析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和影响因素,可为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和发展特色村庄旅游提供借鉴.以武陵山国家级连片特困区为研究区域,通过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武陵山片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特征;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地理探测器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和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1)武陵山片区传统村落分布广泛,局部地区明显集中,形成了“多核集聚-带状发展”的分布特征,武陵山片区的中部、西南部是传统村落的主要聚集区.2)Moran I为0.305,表明其传统村落存在正自相关性,且局部地区空间异质性明显.3)城镇化率、平均海拔、人均GDP、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5个因素是影响传统村落分布的主要因素;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影响力均大于单独作用的影响力,交互作用类型有双因子增强型和非线性增强型.  相似文献   

9.
以信阳地区的19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ArcGIS空间分析工具,研究了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传统村落分布不均且呈集聚状态,并在新县与商城县的交界处形成一个东西走向的集聚带;传统村落分布是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地形与水源是自然方面的主导因素,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使村落受外界干扰较小并得以保存.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湖北省前四批118个传统村落在空间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利用ArcGIS10. 5与Envi5. 3软件对湖北省的地形、水系、人口等自然社会历史因素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湖北省传统村落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为凝聚型,2个较高密度区分别位于恩施州与黄冈市;地形和水系是影响传统村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村落大多分布在地形复杂、海拔较高的省域交界地带以及河流附近;而不太便利的交通以及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都为传统村落的完整保留提供了重要基础;历史文化因素是传统村落存在的根基,影响传统村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为因地制宜地开发和保护传统村落,通过Arc GIS10. 2空间工具,对江西省17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传统村落呈现"整体分散,局部聚集"的空间分布格局,主要集中在赣州、上饶、抚州和吉安4市;平原、丘陵和经济落后地区是传统村落的主要分布区域;地势平坦、靠近水源的区域环境、深厚的地域文化、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以及人口分布格局等因素,是影响江西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通过揭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从而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依据,促进传统村落走绿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传统村落独特的空间分布特征是根据不同的历史民族文化和自然社会条件长期发展演变而成.依据湖湘文化为背景,以湖南省前5批共658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平台,对湖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其影响因素做出了分析.结果表明:①湖南省传统村落是呈不均衡的空间分布,整体分布上呈"边缘集聚,中间分散"的凝聚状...  相似文献   

13.
分析苏鲁豫皖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今后区域内传统村落开发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文章以苏鲁豫皖四省825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地理集中指数、莫兰指数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研究区域内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苏鲁豫皖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省域尺度下研究区的传统村落均为聚集分布模式,安徽省集聚分布显著。(2)市域尺度下传统村落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安徽的黄山市、宣城市和河南的平顶山市、信阳市。(3)核密度分析结果表明,苏鲁豫皖传统村落总体上呈“一主+两次+多中心”的团簇状分布格局,“核心—边缘”状分布较为明显,且在空间上表现为横“V”字型。(4)该区密度因素(如GDP密度)对传统村落空间分异解释力最强,其次是普通道路密度、河流密度等,最后是地形因素;传统村落空间分异格局受11个因子交互作用的影响存在非线性增强及双因子增强2种类型,说明该区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分异受多因子的综合影响更明显,其中GDP密度、一般道路密度和其他10个因子交互作用对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
以大运河沿线区域48个行政单元内的5个批次共357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ArcGIS 10.2工具,运用距离分析、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分析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运河沿线国家级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传统村落数量分布呈显著的时空不均衡性,且村落分布呈现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的集聚特征,在局部空间表现出明显的高高集聚和冷热分区;整体表现为“局部高集聚,全局大分散”的分布特征,在邢台、鹤壁、邯郸、安阳4个区域呈现出高集聚状态,在杭州、宁波、绍兴区域呈现出次高集聚,其他区域低集聚;在距离大运河河道60 km以内的传统村落具有趋向于河道分布的特征;影响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因素有地形、海拔、坡度等自然因素以及社会经济和大运河本身等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中国传统村落在全国范围内的空间分异格局,探索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环境因素对分布特征的影响,基于全国6819个中国传统村落空间位置及自然、人文地理数据,运用数理及叠置分析等方法,对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剖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传统村落的高程分布具有"低地性",且多集中于低起伏度与大起伏山地的地貌类型;以温...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对云南省708个传统村落流域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开展相关研究,得出如下结果:(1)云南省传统村落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于澜沧江流域、金沙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传统村落在自然村的占比以龙川江流域、澜沧江流域和元江流域较高,并呈明显集聚型分布,形成腾冲市、丽江市—大理白族自治州、石屏县—建水县三个集中分布区.(...  相似文献   

17.
为保护和发展临汾市传统村落,将临汾市47处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应用ArcGIS10.2,对临汾市47处传统村落运用核密度估计、地理集中指数、最邻近距离等空间分析方法以及对河流、铁路进行缓冲区分析,对山西临汾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临汾市传统村落分布趋于聚集型,传统村落密度最高区域分布于临汾市的北部、西南部以及东南部,南多北少,南部村落呈条带状分布.其中翼城县分布最为集中.传统村落在各个县区分布比较集中,且在地形起伏较小、水系发达的阳坡地区分布较多.另外传统村落的形成阶段大多数为先秦时期.同时,传统村落分布在人口较多,经济水平较低、交通相对不便利的地区.  相似文献   

18.
以赣南地区51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平台,运用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分析、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对赣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进行量化分析,并探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i)赣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不均衡,整体呈“大分散、小聚集,边缘多、中间少”的空间分布格局,于都、瑞金、龙南是分布较为密集的县区;(ii)地形、水系等自然因素是赣南地区传统村落形成发展的基础,人口分布、交通状况、经济发展、城镇化等社会因素对传统村落的保存延续有重要影响;(iii)传统村落的演化扩散发生在不同历史事件的大背景下,风水文化对赣南客家传统村落的选址布局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9.
以入围全国传统村落前3批名录的江西省传统村落(共125个)为研究对象,基于GIS技术平台,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江西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因素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呈现集聚状态,各个区域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存在2个集聚中心,即赣东北的婺源县传统村落集聚区和南昌-进贤-丰城交汇的集聚片区,3个次集聚中心为抚州金溪县、吉安市城区和吉安县;传统村落分布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与海拔高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存在高-高海拔村落集聚、低-低海拔村落集聚现象,且绝大多数村落逐水系而分布;传统村落分布与社会环境因素关系密切,近一半数量的村落分布在距离县城、中心市较远且经济水平较低的区域。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从区域到村落分析徽州传统村落,研究自然山水对徽州传统村落分布与肌理结构的影响,为徽州传统村落保护提出新的思路。【方法】以徽州区域内入选国家级以及省级的共计525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空间基尼系数等量化指标来反映村落空间分布特征,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角度研究山水特征与村落分布、肌理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徽州传统村落在空间上呈现不均衡聚集分布,选址多位于丘陵和盆地中,海拔在100~300 m的村落占78%;分布在水网300 m缓冲区内的村落约占65%,分布在水网500 m缓冲区内的村落占90%;传统村落布局、内部街巷结构等肌理呈现顺应山形水势变化的典型特征。【结论】山水作为徽州独特的自然资源,决定了村落空间分布位置,影响村落的选址、布局、内部结构,并内化成徽州特有的聚集、团结、拼搏等村落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