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优秀传统文化与"五位一体总布局"相结合的视角,可以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相似文献   

2.
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积累了深厚的民族优秀文化,这些令人骄傲的灿烂文化便是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最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根基,如"民为邦本"中的民本思想,"忧国忧民"中的政治忧患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的爱国主义精神等,对当代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如果背离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那么中国的文...  相似文献   

3.
现代民族品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性软实力,在我国具有特殊的政治价值与成长机制,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融入到现代民族品质的成长的过程中。从政治生态和社会日常生活状态来看,我国民众现代民族品质应当以法治观念为中心、以共识意识为指向来建构其基本内容,并在此过程中滋养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本策略上,应继续完善政治整合与政治社会化互动机制,使顶层设计与日常生活相辅相成,使"经济成绩单"转化为政治资源,使依法治国与社会公德相互促进,在推动现代民族品质成长的同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得厚实而持久的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4.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协调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其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先进文化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它对于塑造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营造和谐、健康、文明、进步的社会环境,团结和激励全国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民间信仰作为民众生活中的一种精神寄托,是人类社会发展与思想文化积淀的历史产物,其形态、内涵不但具有多样性,而且还涵盖了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文化层次。黔西南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的生活习俗有其自身特点,民间信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社会基础,伴随着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的繁荣发展,民间信仰变迁也随之发生着深刻变化,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民间信仰未来发展趋势指明了方向,在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对于民间信仰在民众中产生的不良影响和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消极因素及负面作用,要加以约束和进行说服教育,对其在民众中有积极教化作用的成分,要充分利用和进行正面引导,使之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6.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继盛唐之后,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高度发展的历史时期,宋代文化以丰厚的底蕴、深邃的思想、恢宏的气势、绚丽的色彩,把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推向高峰,不仅给近千年来的中国民族文化带来极其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周边国家乃至全世界的文明发展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剖析、研究、总结宋代文化,必然有益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而且对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现代文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模式"是中外学界持续争论的热点议题。作者对"中国模式"的含义、基本内涵等进行深入的探讨的同时,对各种误解和歪曲进行了辨析和澄清;指出:"中国模式"有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诸方面的丰富内涵:在经济建设方面,表现为形成了"四主型经济制度";在政治建设上,形成了"三者统一、四层制度"的架构;在文化建设上,形成了"一个体系、五个主体"的制度格局;在社会建设方面,形成了"三个互动、五层制度"的总体格局。"中国模式"是一个已经相对成熟,对相关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价值的发展模式,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重要阶段,新的道德信仰价值观尚不完善,以至于出现了普遍的道德信仰危机现象.其原因主要是表现在经济、社会、政治、教育等方面.解决当前道德信仰危机的对策主要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建立健全合理的社会道德奖罚机制,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  相似文献   

9.
清朝建立以后,为了统治地域广阔、民族成分繁多的领土,对西北边疆各少数民族实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并根据当时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加以发展、丰富和完善,逐步形成以"因俗而治"为核心的边疆民族统治政策,这一政策对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保持边疆地区的长期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康熙、雍正统治时期这些政策都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到乾隆帝统治时清朝发展处于极盛繁荣时期,与边疆少数民族接触更是频繁。因此,他继承了前朝这一政策,对少数民族继续推行"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尤其对实力强大的准噶尔部,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施以"和抚"之策,并且在平定叛乱后也仍然实行安抚,同时做好善后安置措施,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绥抚"思想,实现了维护清朝边疆稳定,巩固中央政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实现文化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政策,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将文化建设作为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探索文化建设历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对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