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该项研究以辽宁省阜新市矿区排土场为研究对象,依据恢复生态学、水土保持学、土壤学等理论,在分析排土场的立地条件基础上,深入系统地研究排土场的土壤改良效益.根据排土场土地复垦及景观规划目标以及排土场植被配置原则,详细分析了土地复垦与规划所带来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地复垦及其生态学原理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通过对黑岱沟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地复垦模式的研究,认为生态结构稳定性与功能协调性原理是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地复垦的理论依据,提出露天煤矿排土场的土地复垦必须遵循生物相生相养原则、生物共存原则,并以黑岱沟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地复垦工程为实例,阐述了生态结构稳定性与功能协调性原理在露天煤矿土地复垦中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黑岱沟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地复垦模式的分析研究,认为生态结构稳定性与功能协调性原理是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地复垦的理论依据,提出露天煤矿排土场的土地复垦必须遵循生物相生相养原则、生物共存原则,并以黑岱沟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地复垦工程为实例,阐述了生态结构稳定性与功能协调性原理在露天煤矿土地复垦中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4.
黑岱沟露天煤矿土地复垦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黑岱沟露天煤矿工艺特点和矿山具体条件,对黑岱沟露天煤矿的土地复垦规划进行了研究.认为土地复垦,尤其是其中的工程复垦应和采矿生产工艺及排土工艺紧密结合起来,纳入采矿生产计划之中,提出了外排土场覆土工艺方式和场地整治工程的具体要求.根据覆土的理化性质和矿区实际情况,提出了复垦土地的土壤改良方法.经种植实验研究选择出适宜于矿区条件的先锋植物和适宜树种,建立了不同立地条件下的植被配置模式.然后,就复垦土地的再利用方式作出了总体规划,并进行了灌溉系统的方案设计和土地复垦的经济评价.  相似文献   

5.
煤矿排土场进行生态修复要考虑复垦成本,为探究水土保持效益最高的植物配置模式,以胜利矿区南排土场复垦区内不同植物配置的3个代表性区域为监测对象.采用无人机遥感技术,掌握监测区的植被高度、植被盖度及叶面积指数等参数信息,并提取监测区的土壤侵蚀量,得到边坡侵蚀与植物配置的关系.结果表明:边坡植被盖度与土壤侵蚀模数有很强的负相关性,R=0.843,抗土壤侵蚀边际效益最高的区间为30%~40%植被覆盖度,侵蚀控制能力与灌木和多年生草本的比例呈正相关关系,由此得出监测区的最优植被配置,从而为确定合适的优势物种及植被覆盖度、排土场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霍林河露天矿排土场生态复垦决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霍林河露天矿的排土场露天坑现状的研究,设计了两种排土场生态复垦模式,选择了大果沙棘作为主要复垦植被,并采用模糊决策中的Borda数法对众多而零散的排土场进行复垦排序,为煤矿区的生态复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运用生态学原理来研究煤矿塌陷区的综合开发问题,提出了土地复垦的一种新模式——生态工程复垦,阐明了其基本思想与基本原理,还针对煤矿塌陷区探计了生态工程复垦设计的内容并作了示例。  相似文献   

8.
大型露天矿区长期高强度开采驱动下的生态累积效应,以及其导致的植被受损、土壤退化、水土流失、水文失调和地质变化,已成为恢复生态学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露天煤矿生态环境的恢复处于发展阶段,与国外有一定差距.根据国内外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规范、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等指标体系,结合我国露天煤矿排土场生物修复与生态重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露天煤矿排土场生态恢复主要以地貌重塑、土地复垦和植物修复为主要手段;(2)目前露天煤矿土地复垦研究作为生态重建的重要基础,土地复垦应考虑生态效果;(3)露天煤矿排土场生物修复作为生态恢复持续进行的关键,强调土壤基质改良、适宜性强的生物种类筛选、环境因子调控措施的技术耦合.(4)通过轻量化、绿色化、生态化的重建技术提升综合治理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9.
煤炭生产及消费造成地表耕地及植被破坏和污染环境等问题对西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危害 ,本文以利用煤矸石、粉煤灰培植植物试验实例初步证明菌根技术对煤矿区土地复垦具有积极作用 ,进而就西北地区应用菌根技术进行土地复垦给出初步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0.
随着矿产资源的大量开发和冶金工业的迅速发展,矿业废弃地与日俱增,它不仅侵占大量土地,覆盖原有植被,破坏生态系统,还带来了严重的土壤污染、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对其进行生态恢复,国内外已早有研究.本文根据近年来关于尾矿废弃地复垦的研究成果,综合论述了直接植被法在尾矿废弃地复垦中的应用,探讨了尾矿废弃地影响植物定居的主要限制因子、尾矿的基质改良措施、复垦中耐性物种和超富集植物的选择及栽培管理措施等.最后为直接植被法的有效应用,提出了结合综合生态工程、共生微生物和基因工程等同时进行复垦的尝试,为矿业废弃地的复垦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1.
塌陷地复垦土壤特性变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采用野外取样结合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兖州矿区采煤塌陷地土壤特性,以及矸石复垦和就地取土复垦地复垦5年的土壤特性变化。结果表明:采空区地表塌陷引起的附加坡度是土壤退化的主要原因;从5年的复垦效果来看,复垦可有效改变土壤退化趋势,且就地取土复垦土地土壤特性优于矸石复垦土地;两种复垦耕地还存在着影响土壤生产力发挥的不利因素。建议通过增旆有机肥、种植绿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以及采取适宜的农业措施可有效促进土壤各肥力要素的形成,提升土壤肥力水平、恢复土壤生产力。  相似文献   

12.
煤矿区生态复垦和预复垦中表土剥离及其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高潜水位煤矿区土地复垦工艺效果的分析,提出"条带复垦表土外移剥离法""梯田模式表土剥离法"等生态复垦表土剥离工艺,同时根据淹没后土壤质量低下,需要复垦时投资进行土壤改良等不良影响,阐明生态预复垦的表土剥离工艺。表土剥离工艺分析表明,表土在复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应通过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把表土剥离工艺纳入土地复垦的总体工程之中。  相似文献   

13.
以条子泥一期围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工程前后近海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大型底栖动物及潮间带底栖生物进行取样调查,分析围垦前后的生态特性差异。结果表明:围垦后浮游植物群落种类及生物密度有所增加,且种类组成发生变化;垦区附近浮游动物种类增多,优势种发生变化;底栖生物种类数减少,仍以甲壳动物为主,相对于围垦前的均匀分布,围垦后仅在部分站位监测到;潮间带底栖生物种类减少,但仍以四角蛤蜊等经济贝类为主,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变化较小。围垦改变生态环境中水动力、悬浮物、沉积物特性等多种环境因子,造成水生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矿区生态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矿区生态重建涉及学科多、面广 ,而中国矿区生态重建基础理论研究又十分薄弱 ,许多地区或矿区采用单一植被恢复生态系统 ,但效果不佳 ,往往出现生态系统不稳定等现象。根据生物协同进化、生态环境多样性平衡原理 ,提出了土壤治理、植被恢复并结合微生物生态恢复等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城市生活污泥在矿业废弃地复垦应用中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我国矿业废弃地复垦的基本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城市生活污泥的主要特性分析,指出了矿业废弃地复垦的关键问题是土壤问题.利用城市生活污泥可增加废弃地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促进植物的生长.只要生活污泥控制比例适当,避免土壤重金属以及地下水的二次污染,其在复垦中的应用是可行的,具有进一步研究和开发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煤矿区生态农业建设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土地生态复垦,发展生态农业,能够有效地恢复矿区生态环境,扩大生态环境容量,保障煤矿区持续发展。本文简要分析了煤矿区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从煤矿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发展生态农业是煤矿区土地复垦的主要方向。根据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原理,我国部分煤矿区已具备发展生态农业的条件,并依据生态农业的基本模式演变出了多种实用的生态农业复垦模式。最后介绍了淮北市刘桥煤矿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路与经验。  相似文献   

17.
煤矿塌陷区不同复垦方法及年限的土壤修复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淮北煤矿塌陷区复垦地为基地,研究挖深垫浅造地、粉煤灰充填造地、煤矸石充填造地三种不同复垦方法的复垦地土壤随复垦时间的修复效果.研究表明:煤矿塌陷区进行土地复垦后,土壤化学性质逐渐恢复,复垦20年后.土壤化学性质已接近当地耕地.采取挖深垫浅复垦的耕地土壤化学性质恢复快,而粉煤灰充填和煤矸石充填复垦的耕地土壤化学性质恢复较慢,建议耕作时增加培肥,以加速土壤恢复.  相似文献   

18.
丛枝菌根对神东煤矿区塌陷地的修复作用与生态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丛枝菌根真菌进行土地复垦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技术之一。在神东煤矿区塌陷地上接种丛枝菌根真菌5个月后,系统地研究菌根对向日葵植株的生长发育、对土壤性状的改良以及根际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菌根3个月后,向日葵的开花期较对照可提早2周。接种菌根5个月后其侵染率提高,菌丝密度明显增加。接种区植物生长较对照区明显提高,地上部叶片数和干重较对照明显增加。菌根植物的根系发育状况良好,植株干重提高,籽粒产量增加。菌根植物根际土壤磷和钾含量的有效性增加,微生物数量明显提高,取得较好的菌根生态效应。在采煤塌陷地上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可改善复垦土壤的性状,有利于生态的恢复与稳定,为微生物复垦技术的推广应用奠定了较好的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