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新科技》2006,(10):54
国家“十五”863计划重大专项“7000米载人潜水器”第一副总工程师崔维成日前说:“我国自主研发的7000米载人潜水器(简称7000米HOV)目前已进入总装阶段,明年即可下水深潜。”  相似文献   

2.
2007年初,我国“七千米载人潜水器”终于研制成功。它可以把人带到水下7000米的地方,成为世界上下潜最深的载人潜水器。而世界上与它处于同一级别的潜水器只有五台,且性能远远落后。“七千米载人潜水器”对我国军用潜艇有什么意义?潜艇上的官兵有怎样的生活?请跟随本文一起探访水下潜艇的深幽世界。  相似文献   

3.
<正>在北京时间6月24日5时29分开始的7000米级海试第5次下潜中,蛟龙号再次刷新同类型潜水器下潜深度纪录,最大下潜深度7062米。"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现场指挥部发布,当天下潜取得3个水样,2个沉积物样,1个生物样品,完成了标志物布放,进行了潜水器定高、测深侧扫、纵  相似文献   

4.
《前沿科学》2012,(2):2-F0002
<正>2012年6月27日,"蛟龙"号于北京时间5时29分顺利下潜入水,开始7000米级海试第5次下潜。经过3个多小时的下潜,到达水下7062.68米的深度,创造中国载人潜水器的新纪录。  相似文献   

5.
数字     
《广东科技》2011,20(17):9-9
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北京时间7月26日6时12分首次下潜至5038.5米。顺利完成本次5000米级海试主要任务。这个下潜深度意味着“蛟龙”号可以到达全球超过70%的海底。  相似文献   

6.
数字     
《广东科技》2011,20(17)
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北京时间7月26日6时12分首次下潜至5038.5米。顺利完成本次5000米级海试主要任务。这个下潜深度意味着“蛟龙”号可以到达全球超过70%的海底。  相似文献   

7.
<正>想挑战吗全球去过太空的宇航员:超过540人登陆过月球的宇航员:12人深潜至海面7000米以下的潜航员:11人不完全统计,前往马里亚纳海沟探险者:3人想去神秘莫测的海底一探究竟吗?深海特潜队等待你的加入!探路先锋"蛟龙号""蛟龙号"是世界上同类型载人潜水器中下潜深度最大的一款,设计下潜深度7000米,可以触及全球99.8%的海底。  相似文献   

8.
陈怡 《创新科技》2012,(7):48-49
当新的技术使探索新的空间成为可能,由此也会引发一系列新的科学问题。在这次海试暴露的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中,海参之死是其中的一个例子。2012年6月30日,"蛟龙"号最终完成了7000米级的所有海试。本次海试共进行了6次下潜试验,有3次下潜深度超过了7000米,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海试团队对潜水器的各项功能逐一进行验证,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深海调查作业,  相似文献   

9.
《青年科学》2013,(8):4-7
新闻回放2013年6月13日13时18分,神舟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外太空300多公里高度的近圆轨道上成功交会对接。同年6月17日9时54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被成功布放至南海冷泉作业区并开始下潜,执行首个试验性应用的下潜任务。  相似文献   

10.
李湘涛 《科技智囊》2013,(10):26-31
近日,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工作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南海多次完成下潜任务,受到举世瞩目。"蛟龙"号曾创下最大下潜深度7062米的我国载人深潜记录,实现了深潜的重大跨越,为我国进行海底资源调查和科学研究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从此,我国就可以不受技术因素限制,在广阔的海洋进行海洋地质、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地球化学、海洋地球环境和海洋生物等科学考察,为我国的海洋开发和保护服务。  相似文献   

11.
6月24日,注定是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7000米深海的"蛟龙"和翱翔天宇的"天宫"里的六名中国人,穿越漫漫海天的距离,共铸辉煌,互致问候。北京时间24日9时07分,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三名潜航员的驾驶下,顺利达到马里亚纳海沟7020米深的海底,在世界载人深潜的榜首刻下了中国人的名字。  相似文献   

12.
深海探宝     
1960年1月,两名美国军人乘坐“德里雅斯特”号深海潜水器,首次成功地下潜到海洋中最深的地方——太平洋关岛附近的查林杰海渊。他们在10961米深的海底,意外地发现了一种比目鱼,证实即使在海  相似文献   

13.
天南地北     
潜水鸟过去科学家们一直认为,鸟类最多只能下潜到10米深的水中。罗马尼亚的水下考察工作者不久前推翻了这个论点。他们乘坐深海潜艇在北极地区进行考察时,在80米的水深处发现了一种叫做阿比的鸟。这种鸟每逢寒冷的季节,当鱼类和浮游生物藏在较深的水中时,它们便下潜到深水里觅食。·叙勇·宇宙保险西方国家的商人真是生财有道。当人们目前还在探讨有无飞行到火星上的可能时,一些商人就已开始出售到火星上旅行的  相似文献   

14.
据英《新科学家》2002年5月11日报道 :1986年美国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不久就爆炸 ,航天员全部丧生 ,这起灾害性事故促使美国NASA考虑怎样防止类似事故的重演 ;它的一个目标是使航天员的意外死亡人数从现在的1/500减少到1/10000 ;据此 ,NASA空间发射创新小组的工程师们正在试验两种新的设计 ,并将在2012年选择其中一种进行发射。这种航天飞机将是一种更安全和更具自主性的宇宙飞船 ,它将用一个独立的轨道飞机器舱(逃离舱)携带宇宙员。当火箭发生不正常时 ,轨道飞行器舱可以被完全单独抛出 ;而抛…  相似文献   

15.
<正>谁在海底画圈圈?人类生活在陆地上,却从未停止对大海的向往与探索。载人潜水器帮我们完成了这个梦想。人们可以乘坐潜水器到达深海的各个角落。深海世界里的奇异景观不断刷新着人类的认知,颠覆既有观念。2021年11月7日,“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7111米的深海底观测到壮丽的几何图案大作—以宽阔平坦的海底平原为画纸,以松软细腻的表层沉积物为介质,绘制或螺旋如蚊香、或弯折若羊肠、或蜿蜒似飘带的线稿。这些图案规则整齐地铺满海底,仿佛智慧文明的痕迹,究竟是谁会在这漆黑僻静之地留下如此壮观的画作呢?  相似文献   

16.
追问神舟     
我国最早的载人航天研究从何时开始?载人航天是当今高技术中最具挑战性的领域,能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整体科技水平。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就开始可载人航天的研究,并曾做出过一个名叫“曙光号”的两舱式飞船的全尺寸飞船模型。但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经济能力和工业基础等条件不成熟,所以半途而废了。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曲线段大直径盾构隧道在上软下硬地层对管片上浮的影响,针对曲线段盾构隧道施工开挖面支护力、管片上浮的施工风险因素进行研究,采用极限平衡法研究开挖面支护力稳定性的影响,对开挖产生的不规则类棱台型土体进行横向竖向受力分析,建立静力平衡方程,求解开挖面处于极限平衡时的极限支护力.进一步研究开挖面支护力、曲线段大直径盾构隧道在上软下硬地层掘进对管片上浮的影响,并且分析影响管片上浮的地质以及盾构掘进姿态等因素,提出相应盾构管片上浮综合控制措施.结果表明:当破裂角φ1=29.0°,φ2=25.5°时,极限支护力T=128.5 k Pa.应合理控制盾构掘进姿态,保证合理的支护力,防止在上软下硬地层大直径盾构盾尾注浆滞后以及浆液硬化滞后,隧道产生偏离曲线掘进轴线的上下摆动,造成管片上浮;对于上浮比较严重的区域,可以采用双液注浆法,阻止管片上浮;对于已经产生管片上浮的区域,可以采取“上压下放”的方式增加隧道的配重或采用抗拔装置施加外力来抵抗地下水上浮量.  相似文献   

18.
“礼炮1号”空间站是世界上第一个航天空间站,它是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研制、发射的。“礼炮1号”空间站由服务舱、轨道舱和对接舱3部分组成。服务舱内装有推进系统、气源、电源等设备,为整个空间站的运行服务。轨道舱由直径分别为3米和4米的两个圆筒组成,它是宇航员工作、进餐和休息的场所,舱内的小气候保持与地球表面相同。对接舱则用来与别的飞行器相连接,“联盟11号”飞船就曾通过它与“礼炮1号”空间站成功对接。在空间站上,科学家们可以进行天体物理、航天生物、医学、地球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介绍到这里,你是否也对空间站充满…  相似文献   

19.
揿压式水龙头是一种手离水停,避免自来水浪费的节水龙头(结构如图)。当揿压手把4未加压力时,锥形活动阀2,由于水的浮力和压力,隔水层3对它的拉力,三种力作用下堵塞了进出隔层8的“通道”,使水停止。当揿压手把4加上压力,隔水层3向下成凹弧,连杆6和锥形活动阀2向下移动,使水流出。压力离去,立即恢复原状。  相似文献   

20.
馨竹 《创新科技》2011,(11):46-47
“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成功,万众瞩目,国人振奋,我国航天技术进入一个新里程!“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它的成功发射也标志着我国功能材料领域取得的突破,尤其是在有色金属行业,近几年的科技成就有力地支持了我国材料领域的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