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他主张教育是生活活动,教育源于生活,教育必须结合生活实际。生活教育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陶行知先生强调教育与社会联系,认为“教育之事业,亦非可独立存在者,彼与一国政制、风俗、职业以及天然环境,均有息息相通”。这种观点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教育原理的,同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精神是一致的。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把教育研究的对象扩大了,即从单纯研究教育和人的发展关系,扩大到研究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紧密关系,因而更广阔地  相似文献   

2.
王珍 《科技信息》2013,(6):55-55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他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被宋庆龄誉为"万世师表"。他一生致力于我国教育事业。他的教育理论精辟深邃,其中"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宝库中的重要一部分,本文从家庭生活教育、学校生活教育、社会生活教育三部分来阐释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揭示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指出生活对教育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其主要内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学习探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于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建设学习型社会,加强社区教育,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及深远的理论影响。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霞 《甘肃科技》2009,25(6):156-157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他将一生奉献于中国的教育事业,在孜孜不倦的探索实践中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他的教育理论精辟深邃,其中“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出发,论述了在当今信息社会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研究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盛青 《科技信息》2010,(17):J0093-J0093
《什么是生活教育》汇集了陶行知先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每一名教育工作应努力践行的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6.
陶行知先生受业于杜威。杜说“学校即社会”.而陶行知先生把话反过来说“社会即学校”:杜说“教育即生活”,陶说“生活即教育”。因此杜威说,陶行知是我的学生,但见解比我高过千倍。仅仅把话倒过来说,立刻使人耳目一新,顿觉涵义扩展、意境高远。有时我们仅仅调整了一下文字的先后顺序.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睿智,使人豁然开朗。  相似文献   

7.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其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内涵极其丰富的命题: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理论阐明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对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和课程改革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反映了其对生活和教育关系问题的认识,对当前幼儿教育实践中提倡的"课程回归生活"具有指导作用。为此,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应努力挖掘"生活教育"的功能,使幼儿健康活泼地发展。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他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调动学生阅读兴趣,创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挖掘生活资源,从而拓展文言文教学空间,改进文言文教学。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并结生将这一理论运用于教育实践,掀起了生活教育运动。生活教育的基本观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战”。文章通过对生活教育的阐释,试图澄清人们对生活教育的许多误会。并探讨生活教育在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借鉴作用,以期改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各种困境。  相似文献   

11.
王韬的武侠小说以乱世为背景,侧重描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行侠仗义;二为王前驱:三犯上作乱。王韬创作武侠小说与他所处的时代及其政治思想有关。因为生活在战火纷飞的动乱时世,安全没有保障,便萌生了对解民倒悬、救民水火的侠客的幻想。王韬希冀用创作补现实人生之憾,于是带剑长行的侠士不但要行侠仗义,还要完成作者“下马草檄、上马杀贼”的救国英雄梦。望梅未必能止渴,画饼何尝能充饥?承载着作者“救助梦”和“英雄梦”的侠客总是遭遇尴尬:武功盖世的剑客因为填不饱肚子而上山落草,想要为王前驱的侠客大多步了梁山英雄的后尘。王韬的侠客梦最终未能摆脱时代梦魇和人生失意的影响而显得沉重。  相似文献   

12.
赵桂云 《科技信息》2013,(5):283-283,306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实现高职教育教学目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构建教学内容,建设教师队伍和培养学生主动性三个方面探索如何在高职教学过程中实施"教学做合一"。  相似文献   

13.
郑笠 《长春大学学报》2010,20(3):99-103,111
从艺术的角度透析,《庄子》中"庖丁解牛"等系列工匠故事的寓意体现在"道不离技,技在道中,技进乎道"三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方面,揭示了技艺训练、法度规矩、精神修养与"道"的境界四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受庄子道技观的影响,古代画论也认为"道"的境界的实现,离不开"技"的熟练驾驭,但是,技艺训练又不离规矩与法度。同时,技艺训练本身不是目的,任何高超的技艺都指向超越自身的完美表现。  相似文献   

14.
老子所言的“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的“四大”思想中,不仅有着积极的工夫论思想,而且预设了完备的体道路径,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通观《道德经》所言的道之含义,老子层次递进的“四大”思想应该是自人始道终,至“法自然”最终兼摄的四个层次,其中蕴含的功夫论和境界论也是对现实的人的理想性规定与激励。整体言之,“四大”思想也集中体现了《道德经》所蕴含的宇宙论之意涵。  相似文献   

15.
老子的思想崇尚柔性,认为坚持柔性就是回到了生命之根。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与老子的尚柔思想不谋而合。这一思想具体体现在她的代表作《到灯塔去》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拉姆齐夫人的柔性,二是灯塔之光体现出的柔性,三是景物描写所折射出的柔性。“柔”在小说中贯穿始终,发挥了关键作用,帮助所有的人物实现了内心的和平、精神的升华,并最终到达了“道”。  相似文献   

16.
《诗品》评陶诗"其源出于应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题材与时局相关;诗风质朴,语言浅显;部分诗作喜好用典。陶诗风格多样,质直与风华清靡并存,以简洁明净的文体、含蓄委婉的语言,抒发真率古朴的胸臆。陶诗与六朝主流诗风相距较远,不被重视也是形势使然。《诗品》置陶渊明于中品,并无刻意贬低之意。  相似文献   

17.
老子“道”论包含丰富精深的思想内涵,主要包括道法自然,道之性:玄,道之用:弱和道之动:反。以此为立论基础,老子教育思想的无为自化、行不言之教、率性而行和生而不有等“自然”价值取向,对当前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石涛在哲学的高度上,赋予“一画”艺术本体论的意义,使之囊括了中国传统哲学中“道”、“气”、“心”等三个重要的本体范畴所蕴含的积极的生命意识和宇宙意识,并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融入了明清之际启蒙主义美学思潮追求个性解放和个性自由的思想,为其理论的建构和变革创新精神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相似文献   

19.
“士志于道”是儒家据以评判士之是非善恶的最高价值标准。“志道”之学,指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自觉地追求儒家的道德境界,并以此作为立身处世的终极价值依据。而传统的“三不朽”理论又以“立德”为上善之选,这就为知识分子从“立德”走向“不朽”提供了内在依据。陶渊明的“立名垂世”思想,是指他在“志道”的践履过程中所形成的指向“不朽”追求的价值意图,即通过“三不朽”的操作体系以实现垂名后世的价值理想。所不同的是,陶渊明用“志道”之学为自己的“立名垂世”思想做了策略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