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0 毫秒
1.
<正>质疑碎片化阅读的人,尤其担忧这种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阅读方式,会毁了还在求学中的学生群体。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种高效的信息搜索获取手段,这种阅读方式已经深深嵌入学生日常学习的路径中,成为多元化阅读策略的一部分。在碎片化阅读时代,读了只言片语的你,是否真的以为自己了解了整个世界?“10分钟带你了解历史”“5分钟读完一本名著”“3分钟看完一部电影”……这些内容一边被人疯狂点击,一边被人诟病“有毒”。  相似文献   

2.
目前,围绕他心理解何以实现有三种重要观点:理论论、模拟论和具身模拟论。三者在读心阐释上都有一定优势,但也都存在着无法应对理论抨击和难以精准贴合实际的局限性。读心双加工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三者争斗而导致的读心研究徘徊不前的局面,它主张读心由快速的、不依赖于工作记忆的认知有效加工(加工1)和缓慢的、有赖于工作记忆的认知灵活加工(加工2)共同负载。但是,关于两种加工过程关系问题的讨论却存在着两种激烈对立的观点:一则主张加工1和加工2是平行竞争关系,不存在直接的信息流动;二则在"默会-干涉主义"框架下强调加工2对加工1的干预和监管作用。两种加工过程关系的争论将支配他心理解领域的未来研究。  相似文献   

3.
正面对生活中的众多难题,我们寻求的不单单是答案,而是找到答案的窍门……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智慧并不只是智慧本身,而是不断追求智慧的热情和态度。作为家长,我们在家里为孩子营造阅读氛围,和孩子一起共读,努力培养起孩子阅读的热情;而同  相似文献   

4.
人类建造的巨型工程不仅具有其具体的功能即符号学意义上的"能指",而且因其巨大的精神象征意义而具有符号学意义上的"所指",是能指与所指的统一。因此,巨型工程不仅仅是一种造物活动,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实践。传统对于意识形态和工程的割裂,不是将意识形态单纯地理解为理论说教,就是将工程理解为毫无价值意蕴的造物活动。唯有从符号学"能指"与"所指"统一的视角,才能真正理解巨型工程之具体功能与抽象意识形态的统一;也唯有符合公众利益的巨型工程,才能使公众从内心深处认同国家与政府,从而实现工程意识形态功能。  相似文献   

5.
<正>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向首届全民阅读大会致贺信,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贺信引发热烈反响,全社会掀起读书热潮。最美人间四月天,正是读书好时节。在第29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在云南昆明开幕。彩云之南,书香氤氲。书承文脉,香满家国。“中华民族自古提倡阅读,讲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传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塑造中国人民自信自强的品格。”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向首届全民阅读大会致贺信,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  相似文献   

6.
随着机器的崛起,尤其是在大数据、机器学习不断在科学认识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形势下,一种建构在以机器"经验"为基础之上的认识论呼之欲出,它本质上是一种非人类中心的认识论——部分取代人类的机器包括传感器、实验仪器、计算机、存储器、互联网等,在认识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探讨以机器为中心的认识论,可以帮助人类理解机器以及人工智能等的相关问题,同时也为人类参照机器来认识自身提供了一种有益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正一切有益于操练思想、增进知识、掌握信息,并由此丰富对这个世界了解的行为,无论是依托于书本和校园,还是扎根于生活和社会,都应视为广义的"读书"。云南曲靖一农家男孩在建筑工地上收到北大录取通知书,引发社会关注。在不少网友为这位靠努力改变命运的男孩"点赞"的同时,网络上也出现另一种声音——"高考不如当网红,  相似文献   

8.
根据一种传统的观点,科学的目标是解释而非理解.然而,包括爱因斯坦和亨普尔在内的许多著名科学家和哲学家都认为科学的目标是理解.但一些人坚持认为,即使这些著名科学家和哲学家用到"理解"这个词,他们只是随便一说;"解释是科学的目标"才是他们严肃认真的看法,至少对于亨普尔是如此.本文反驳了这一观点,探讨了"科学的目标是理解"这...  相似文献   

9.
一、学会读书 课文是直接传授知识的媒体,它在编者的精心设计和编制下,系统而又科学地去介绍一个又一个的知识点,因此,首先要读好课文.根据课文的基本内容,进而了解有关知识点是怎样概括总结出来的,找到自我感觉.其次是根据老师的指导,对照阅读提纲带着问题去读,读后哪些知识能够接受,哪些知识接受上还有困难,要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听课时引起注意,有的放矢地集中精力突破难点.  相似文献   

10.
斯蒂芬·格林(Stephen Grimm)认为理解是一个理智德性。分析表明,"理解"的含义有二:(a)作为一种认知之善的理解,与(b)作为一种性格特征或心智能力的理解。作为认知之善的理解不是一个理智德性;作为性格特征或心智能力的理解才是一个理智德性。这个区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亚里士多德关于理智德性的理论。  相似文献   

11.
文章主要针对如下几个问题展开。首先,论述了认识与理解之间的差别在于,理解除了需要把握事物的规定性外,还需深入到它们的"理据或理由"的层面,甚至还包括把握它们的意义与价值等;理解是一种对对象的重新解释的活动。其次,论证了理解的基础并非是事实性的,它依据的是理由。理由虽与事实有关,但并不等于事实。事实是自在的、客观的,理由则既可是客观的,也可是主观的。把某种事实作为理由是经过主观的选择、解读、判断的结果。自然事实具有可重复性,理由则未必如此。可以有普遍的理由,但不存在普遍的事实。最后,探讨了理解与解释的关系。理解是通过解释而形成的。理解的解释总是在不同的理由中寻找最佳的理由,因此,它在方法上属于最佳解释的推论。  相似文献   

12.
英国牛津大学,是世界闻名的高等学府,从这里走出了许多令人钦羡的精英人物,仅各国元首就有近70人.2000年6月,牛津大学颁发的建校以来的第73号校长令如巨石击水:破格授予在"大一"终考中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两个专业的11门功课、5张试卷中全部名列第一、来自中国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吴杨享受博士生学位待遇和最高奖学金,吴杨读完大学课程后可以免读研究生学位,直接攻读博士学位.这是牛津大学建校800年来的第一例.  相似文献   

13.
2003年8月中旬,笔者在一个编辑研修班上有幸获得2003年第2期<科技术语研究>杂志.看到许多国内外著名的医学专家就"非典"一词,各抒己见的篇幅竟达半本(24页)时,好奇心竟驱使我一口气读完了"非典"一词的"专题讨论".  相似文献   

14.
格林最近讨论了理解自然界与理解他人的差异。他认为前者在认知官能的正常运作上即可实现,而后者则必须要求具备理解力和"善解人意"的品格特质。但是,一种对因果的与他心的理解作阐释的统合性纲领仍然是可能的。想象与理解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例证。因果的与他心的理解都依赖于"受事实引导的建构性想象",这就要求对自由想象提出限制,且在这些限制下依然不能完全消除不确定性。理解归根到底是一种指向行动可能性的知态,"知行之际"就是阐释理解的统合性纲领。  相似文献   

15.
<正>杰出的核物理学家,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何泽慧是个了不得的女性。她出生在苏州一个声名显赫的家族。从小聪慧,高中毕业投考清华大学,何泽慧想读物理系。那年的清华大学物理系共招收了28名学生,女生10人。物理系教授认为女生学物理难有所成,纷纷劝她们转系。她因此把系主任叶企孙称作"老封建"。  相似文献   

16.
达米特认为形而上学陈述是关于实在图像刻画的"争论的陈述类"(Disputed class of statements),所以提供一种支配这些陈述的逻辑规律的意义理论就成为必要;而选择合适的语义理论作为基础,乃是构建这种意义理论的第一步.他在<形而上学的逻辑基础>中,提出了一种辩护主义的意义理论.文章通过指称和涵义来论证达米特在对弗雷格一塔斯基经典语义理论的批判并提出"直觉主义的内在解释"时,已经开始拒斥实在论,所以达米特作为意义理论基础的"语义理论"需要在反实在论的前提下来理解;这和"真"的直觉主义理解以及直觉主义逻辑规律的自我辩护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7.
当代知识论学者对理解的探究热情日益高涨。其中涉及理解是否是一种知识的争论。理解知识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格林姆指出,理解是一种know-how,是一种因果知识。这一主张遭到了来自普理查德、扎格泽伯斯基、卡凡维格等人的质疑。尽管格林姆对这些质疑作出了回应,但其主张仍有一些不足。"理解的融贯知识论"认为理解是各类知识的融贯混合体,这一理论不仅有足够的理论张力,还能为行动提供好的向导。  相似文献   

18.
"复杂性科学是运用非还原论方法的科学"成为复杂性科学的非还原论信条,其中"非还原论方法"可理解为"非还原方法"和"非还原论方法论"。另外,"还原"的语义也多种多样,涉及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因此,应当把复杂性科学的非还原论信条理解为"非还原论方法论"。然而,这一信条并非绝对可信。  相似文献   

19.
陈俊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3(11):104-108
库恩的"范式"无疑是20世纪科学哲学中最具创见性、也最具争议的哲学概念之一。库恩是在两种不同意义上使用该概念的。一种意义是将"范式"作为科学共同体从事高度收敛的常规科学活动的精神定向工具;另一个更具本质性的意义是将"范式"作为共同体成员共有的解题范例,即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工具。库恩的"范式"及其认识论意蕴是对传统基础主义认识论的历史主义超越,澄清"范式"的认识论本质对于理解科学的本质及科学发展的特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康德"第二类比"之目的是要证明因果图型的"客观实在性",即因果图型是对客观相继之经验的可能性条件,因此只能对"第二类比""弱读",即它只是确立了"每一事件都有某种原因",而不能确立"相同的原因都有相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