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志超 《广东科技》2008,(12):139-140
针对一例用户无功补偿自动投切装置运行后,功率因数表指示与有功、无功电能表所记电量换算的功率因数不一致的故障,笔者结合了近几年的经验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传统补偿方案的优缺点后,提出一种以8031单片机为核心的无功自动补偿综合判据新方案。该方案以电网功率因数作主判据,电网无功电流余量和电压作辅助判据,从而实现了电容器自动循环投切并使无功缺额最大限度的补偿。彻底消除了在电网功率因数及负荷变化的整个范围内投切振荡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异步电动机功率因数的自动寻优控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一种新型单片机功率因数自动寻优控制的节电系统。它以异步电动机的功率因数作为控制参量,使电动机始终稳定地运行在对应一定负载的最佳值上,从而实现异步电动机的功率因数和效率最优。现场运行证明,当电机的实际运行负载低于45%额定负载时,节电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详细论述了利用单片机自动测试局部供电系统功率因数的硬件装置和软件流程。该装置可根据测得的功率因数自动补偿电容,始终保持功率因数在0.95左右,达到最佳补偿效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介绍用数字电路来完成功率因数自动补偿装置的工作原理,本装置解决了在10KV侧取样,0.4KV侧进行补偿问题.  相似文献   

6.
异步电动机轻载或空载运行时功率因数及效率都很低,基于功率因数控制的节能器能够比较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控制方案,该方案通过巧妙的变换,使电机在运行时维持UI/I1=常数,从而避开了谐波的影响,提高了控制精度,解决了基于功率因数控制的节能器从轻载向重载变化时容易失速的难题,另外。该电路还能自动根据负载大小,选择合适的启动电压,在保证启动转矩的同时,实现软启动。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在10kV配电网采用柱上无功补偿方式,负荷变化自动调整补偿容量,如何有效地提高配电网功率因数,减少线路电能损耗,改善电压质量,提高供电能力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介绍电网功率因数检测与自动补偿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9.
提出一种具有零电流关断(ZCS)的反激式单级功率因数校正(PFC)变换器,这种变换器工作在输入电流不连续导电方式(DCM),综合了电流谐振技术与PFC技术,具有控制简单,输入电流自动跟踪输入电压,功率因数较高的特点,分析这种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并在输出功率为30W的条件下进行了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一种新型单片机功率因数自动寻优控制的节电系统。它以异步电动机的功率因数作为控制参量,使电动机始终稳定地运行在对应一定负载的最佳值上,从而实现异步电动机的功率因数和效率最优。现场运行证明,当电机的实际运行负载低于45%额定负载时,节电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具有串联电容补偿器的感应电动机调压调速控制系统的结构原理,推导了串联电容补偿器的参数估算公式,给出了试验电动机和系统的开环,闭环特性曲线、功率因数曲线、效率曲线和实测波形.实验表明,本系统能大大改善感应电动机的运行性能和提高感应电动机的功率因数和效率,在整个功率输出范围内,功率因数高达0.94,效率高达0.92.具有串联电容补偿器的调压调速系统与未加补偿器系统相比较,其系统总效率约提高3%.  相似文献   

12.
针对控制系统中由于存在限幅而产生的环绕现象,提出了基于模糊逻辑的抗环绕补偿器设计方法.对所设计的模糊补偿器和传统的基于反计算思想及基于条件作用技术的补偿器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糊方法与传统的反环绕方法及基于条件作用技术相比,具有更好的跟踪性能,且所设计的模糊补偿器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相似文献   

13.
概述了8K电力机车功率因数补偿系统的工作现状,分析了原有系统中主电路参数选取的不足,提出并综合比较了几种改造方案,选出了一种较适合8K电力机车使用的主电路参数改造方案,并通过计算机仿真验证了结论.  相似文献   

14.
D-STATCOM无功补偿装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电力系统中静止同步补偿器(D-STATCOM)进行无功补偿的意义及其与传统无功补偿装置的区别。方法通过对其工作原理的分析、电流间接控制方法的使用以及不平衡负载补偿方法原理的介绍,可看出D-STATCOM的补偿性能优于传统的无功补偿器。结果通过对文中提到的控制策略的分析比较,确定了采用双变量协调控制的控制方式来提高动态补偿效果,同时提出了对不平衡负载电流补偿的新方法,该方法可以节省装置的硬件资源。结论D-STATCOM补偿器对用户电力的电能质量动态补偿和静态补偿效果比较好。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某厂低压无功自动补偿电容器的安装和优化使用,指出该装置提高了该厂电力系统的功率因数,降低了用电成本、变压器的电流和线损,节约了电能.  相似文献   

16.
为实现音圈电机推力的精确控制,基于Preisach模型对音圈电机的推力迟滞特性进行了建模,构建了音圈电机的推力迟滞逆模型,并设计了开环逆补偿器,对有逆补偿器和无逆补偿器的音圈电机进行了推力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有逆补偿器的音圈电机推力迟滞环明显小于无逆补偿器的音圈电机.且有逆补偿器的音圈电机推力最大绝对误差为0.2 N,相对误差基本维持在3%以内.无逆补偿器的音圈电机推力最大绝对误差达到了0.75 N,相对误差变化较大,补偿后推力绝对误差最大降低了73%.   相似文献   

17.
高性能伺服系统要求在阶跃响应过程中无调超现象 ,阶跃响应超调与系统零 /极点结构有关 ,通过使用适当的补偿器能有效消除超调现象 .作者对非严格正二次SISO线性系统阶跃响应特性进行了研究 ,并阐述了实现无超调现象的充要条件 ,对无超调阶跃响应补偿器设计进行了探讨 ,给出了补偿器参数设计取值 .仿真结果表明 ,该补偿器简单有效 ,可广泛应用于机器人控制等领域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数字仿真研究了调制度、调制频率、调制方法和滤波器参数对电流型有源补偿系统补偿性能的影响,并对电流型与电压型补偿系统的补偿性能作了对比。  相似文献   

19.
基于互联网的过程控制系统的时延补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克服不确定性变化的时延影响,基于互联网的过程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在传统的控制系统结构中设计了带时延预测器的网络时延补偿环节.该时延预测器采用AR模型对互联网的传输时延进行在线预测,仿真结果表明在时延变化不太剧烈、稳定性比较好的情况下,有85.3%的时延预测值预测误差在5%以内,利用AR模型取得了很好的预测效果.通过基于互联网的水箱控制系统实验表明:采用该网络时延补偿环节既能保证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又能缩短控制系统稳定的调节时间和减少超调量,改善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