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继满  丰美福 《科学通报》2000,45(11):1173-1178
小鼠原代肝实质细胞和同种小鼠肝成纤维细胞在无血清混合共培养条件下,形成了复杂的三维结构,而且维持良好的功能状态:白蛋白分泌水平在第7天时仍维持10μg/10^6细胞以上,尿素合成水平平均达25μg/10^6细胞,通过无血清的培养方式,可避开血清中复杂成分的作用,研究肝成纤维细胞对肝实质细胞的活性、功能和三维结构形成的作用,表明间质成分对肝实质细胞活性和功能的影响中,成纤维细胞和产质细胞之间直接黏附  相似文献   

2.
郑德先  刘彦信 《科学》2006,58(4):27-29
细胞死亡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不同于机体死亡.在正常人体组织中,每天都有千千万万个细胞死亡。细胞死亡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坏死(necrosis)和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细胞坏死是细胞对外来伤害的一种被动反应,如局部缺血、高热、物理化学损伤和生物侵袭等,均可造成细胞急速死亡。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特征是细胞发生肿胀.最后导致细胞膜破裂和溶解,细胞内前炎症因子等内容物释放,引起严重的炎症反应。细胞坏死现象与人类多种疾病相关。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重型肝炎,其基本病理变化就是患者小叶肝细胞发生不同程度的坏死,在显微镜下可见肝汇管区及小叶内有以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小叶网状支架被破坏。  相似文献   

3.
周洪 《科学通报》1994,39(12):1137-1137
内皮素A型受体cDNA由Lin首先从大鼠肝脏cDNA文库中克隆出来.它为在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ET受体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基础.现已证明,ET受体主要分为两种亚型(A型和B型).A型受体主要分布在平滑肌细胞,B型受体则主要存在于内皮细胞.这两种亚型受体是由不同基因编码,ET和ET_A受体结合后,可使血管收缩,引起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可能与高血压的发病有密切关系.而当ET和ET_B受体结合后,则会引起EDRF等舒血管物质的释放.  相似文献   

4.
马万禄 《科学通报》1979,24(24):1136-1136
蛤蚧(Gekko gekko)属于爬行类动物,是一种夜行性的大壁虎。它的视网膜感受细胞层由纯视杆细胞构成,但其视杆细胞又具有视锥细胞的某些特征。Underwood把壁虎类的视杆细胞分为如下几种:A型单细胞(体积较大)、B型双细胞(由两个粗细不等的细胞成对构  相似文献   

5.
肝干细胞在小鼠脾脏中集落样生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得到肝干细胞存在的直接证据,对小鼠胎肝细胞进行了长期体外培养,分离到AFP,CD34及ALB等特异性分子标志阳性、并呈集落样生长的原始细胞系。进而采用体内移植实验,发现小鼠的脾脏明显增大,有多个大小不等的结节出现,而且统计学分析显示,形成的脾结节数与移植的胎肝细胞数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表明,结节中的细胞形态多样,增殖旺盛,部分细胞胞质较丰富,具有肝原始细胞的形态学特征,而且AFP,CD34等分子标志为阳性。这些结果证实在小鼠胎肝中存在着具有多分化潜能的肝干细胞。  相似文献   

6.
李卓 《科学通报》1992,37(13):1247-1247
蛋白质的酪氨酸磷酸化与脱磷酸化对细胞的重要调控作用已被确认。然而,迄今为止对酪氨酸蛋白激酶(TPK)的研究还仅集中在细胞的质膜与胞浆区域,对细胞核TPK的系统研究还未见报道。本实验以小鼠正常肝和H_(22a)腹水型肝癌细胞为材料,从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不同型口蹄疫病毒1D蛋白的βG和βH链之间都含有一个高度保守的RGD基序,其结合细胞受体,起始病毒感染.但本文通过对Asia1型FMDV的1D序列分析证实,田间毒株含有RGD和RDD基序(RGD中的G突变为D)的两种类型毒株.通过反向遗传技术制备了分别含有RGD和RDD基序的两种病毒,测定其生物学特性,并通过细胞感染力和乳鼠致病力比较这两种病毒感染力的差别.结果表明,含有RGD和RDD的毒株都具有感染性,含有RDD毒株的细胞感染力和乳鼠致病力比含RGD的高10倍左右,为进一步阐明RDD基序Asia1毒株的感染机制的分子基础奠定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某些结肠癌、肾、肝的肿瘤具有一种非常活跃的“抗多种药物基因”即 MDRII 这种“抗多肿药物基因”为一种P-糖蛋白编码,这种ρ-糖蛋白在许多正常细胞的细胞膜中均可发现,科学家们相信,这些蛋白质通过泵出毒素来保获健康的细胞。科学家们认为癌细胞中的“抗多种药物基因”可以与抗药性联系起来分析,有一种可能性是,当肾与肝的正常细胞癌变时,ρ-糖蛋白持续作用,这时很难区分毒  相似文献   

9.
肝癌形成以及肿瘤侵袭和转移过程中癌细胞和癌旁基质之间的相互调节作为一个动态系统已被广泛研究。肝 肿瘤微环境一般分为细胞成分和非细胞成分,细胞成分包括肝实质细胞、肝星状细胞、成纤维细胞、免疫细胞、内 皮细胞、间充质干细胞;非细胞成分包括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细胞外基质、激素和病毒等。目前研究认为肝脏细 胞成分在经历外界不同刺激后,通过促进细胞坏死、凋亡以及分泌多种蛋白形成炎症微环境,从而参与肝肿瘤的发 生和发展。由于肝细胞癌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肿瘤的进展和转移,因此深入研究肿瘤转移过程中肝细胞与炎症微 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将有助于系统性阐述肝癌转移的分子机理。  相似文献   

10.
基于细胞-基质材料受控组装技术的类肝组织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海霞  颜永年  王小红  程捷  林峰  熊卓  吴任东 《科学通报》2006,51(12):1395-1399
使用自主研发的细胞受控组装设备, 采用分层堆积技术, 将肝细胞与壳聚糖-明胶共混材料组装成活的三维结构体, 且形状和细胞密度可自由控制. 成形实验结果显示, 采用合理的工艺参数, 在0.2 MPa的挤出压力下, 细胞的存活率可达90%以上. 体外培养8周, 三维结构体形态稳定, 肝细胞增殖明显. 在培养20 d时, 三维结构体表现出肝组织特征, 有类肝样组织产生,可检测到特异性白蛋白和一些代谢产物. 结果显示, 肝细胞可以被直接受控组装成三维活的结构体, 并可进一步发展成类肝组织. 本研究为人工体外重建肝组织另辟蹊径.  相似文献   

11.
小鼠胸腺髓质CD4-CD8+单阳性细胞表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甜  王宏芳  丰美福  陈慰峰 《科学通报》1999,44(13):1400-1405
对胸腺髓质型CD4^-CD8^+细胞进行表型分析,发现这群经有型不均一、外周成熟的CD8^+T有型为TCRαβCD3^+Qa-2^+HSA^-3G11^-6C10^-,而胸腺髓质型CD4^-CD8^+细胞Qa-2^+细胞占20%,HSA^=者占33%,3G11^-者占30%,6C10^-者占70%,这4种表面标志表达的不同提示髓质区CD8单阳性细胞仍需经历一个表型成熟的过程,根据这4种表面标志在细  相似文献   

12.
野生稻亲缘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野生稻种是稻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稻遗传改良的天然基因库。根据形态学,细胞遗传学,生态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分析,约20种野生稻被划分为3个组。研究详细的sativa组和officinalis组的染色体组型全部定确定。染色体组型为AA和sativa组和栽培稻亲缘关系最近,其次是officinalis组;而染色体组型为FF的短花药野生稻和几个未知染色体组型的野生稻与栽培稻亲缘关系更远,应单独列为  相似文献   

13.
《大自然探索》2005,(6):4-4
一项新的研究结果显示,袋鼠、考拉熊和它们的有袋类亲戚能分辨七彩颜色,这使有袋动物成为了已知的第二种能识别三原色的哺乳动物。在此之前,科学家只知道在哺乳动物中只有灵长类具有这种能力。大多数哺乳动物(比如狗和马)都只具有两种视锥细胞,因而不能识别红色和蓝色。视锥细胞是一种在视网膜上感受光线和色彩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主要集中于视网膜的中央凹进处,使得这一部分区域对光线最敏感。  相似文献   

14.
最近,科学家发现,基因变异对引发前列腺癌的差异可能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据一项研究显示,基因差异是导致某些人易患及前列腺癌的关键,因为在他们体内有一种能促发前列腺癌细胞生长的酶。这种被称之为5-all型还原酶能将睾酮转换成二氢睾酮(DHT,一种雄性激素)。尽管两种雄激素都能诱导前列腺细胞分裂,但DHT从中促发分裂的作用更大些。实际上,通过服用finasteride--一种用于收缩前列腺肥大的药物,即有可能通过抑制5-all型还原酶,达到阻断DHT的生成的目的。几年前,由南卡罗莱纳州大学医学院的罗纳德·罗斯(RonaldK.Ross)领…  相似文献   

15.
T细胞的阴和阳──CTYLA-4功能的新发现T细胞之活化并分化为效应细胞发挥功效,需从抗原提呈细胞(AIXis)获得两种信号.第一种信号有找原特异性,来自T细胞抗原受体与AP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分子上的抗原肽间的交互作用.第二种信号无抗原...  相似文献   

16.
双拷贝v-cath基因的重组AcMNPV的构建与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德立  肖化忠  齐义鹏  姚伦广 《科学通报》2001,46(15):1288-1294
利用AcMNPV穿梭载体Bac-to-Bac系统构建了分别由标状病毒极早期基因iel启动子和极晚期基因ph启动子控制的AcMNPV组织蛋白酶基因v-cath表达的两种双拷贝重组杆状病毒。用这两种重组病毒感染细胞主 幼虫,研究了不同时相v-cath基因的表达及细胞和幼虫死亡的机理。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在感染Sf9细胞12h后(12hpi),重组病毒dciAcMNPV的晚期基因v-cath在早期基因iel启动了驱动下得到表达。到48hpi,重组病毒dcdAcMNPV中v-cath基因在晚期和极晚期ph启动子驱动下高水平表达,阴性对照v-cath缺陷型病毒(ncAcMNPV)则没有V-CATH蛋白表达。毒力实验表明它们的杀虫活性大小依次为dcdAcMNPV>dciAcMNPV>野生型AcMNPV>ncAcMNPV。根据双拷贝重组病毒的毒力和幼虫的死亡特性,AcMNPV的v-cath基因是一个毒力辅助因子和与虫体液化死亡有关的基因。所构建的重组病毒dcdAcMNPV由于是通过改变病毒自身基因的表达时相和拷贝数而提高了杀虫效率,因而不存在田间释放时的安全性隐患,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病毒杀虫剂。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癌变组织中发生的生化改变,以期能为探讨癌变机制和癌变检测提供若干资料,本文以正常人肝培养细胞及癌变人肝细胞为材料,进行了某些酶的活性测定和染色质酶切分析。其中细胞包括正常人肝培养细胞(Ⅰ、Ⅱ);  相似文献   

18.
裴海云  王韫芳  裴雪涛 《科学通报》2007,52(20):2341-2347
细胞移植和生物人工肝(bioartificial liver, BAL)作为终末期肝病的辅助治疗方法, 在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的同时, 也面临着细胞来源、数量限制、存活期短、功能迅速降低等问题, 因此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合适的细胞来源. 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 ESC)是从囊胚内细胞团(inner cell mass, ICM)中分离获得的、具有无限增殖能力和分化全能性的原始细胞, 能在特定的诱导条件下分化成各种组织 特异性细胞, 在临床上具有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其向肝系细胞的定向分化使其可能成为肝脏细胞移植和BAL的一个重要细胞来源. 目前, 研究重点在于控制分化过程以获得足够数量的所需类型细胞. 本文概括了肝脏的发育与分化, 综述了ESC向肝系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最新研究进展, 并对其在肝再生中的应用和存在问题也进行了探讨, 希冀对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用人胚中少许脑组织来治疗帕金森氏病的方法除了在实践中同样也在道义上造成了困难.英国两所大学的科学家们正在实验室中用细胞培养的方法来取而代之,这种技术的成功可以用来培植足够多的肝或胰细胞以便广泛地应用到器官移植中去.朱利安·布克博士(Julian Burke)和卡罗兰博士(Caroliae Macdona-ld)就在研制通过一种"无限制细胞分裂"的新方法来做到这一点.在正常情况下,人体中每个细胞都有一  相似文献   

20.
以单个大鼠胰腺β细胞为实验对象,用显微荧光法测量不同刺激下的钙信号,有外Ca^2+条件下,分别以葡萄糖、KCl和甲苯磺丁脲(tolbutamide)刺激细胞,均能导致细胞内自由Ca^2+浓度([Ca^2+]i)升高,无外钙条件下,5mmol/L咖啡因(caffeine)或乙酰甲胆碱(MCh)亦能独立地导致[Ca^2+]i升高,说明β细胞内存在IP3型和ryanodine型两类钙库,咖啡因和乙酰甲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