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十年来分子生物学一直是一门成果丰富和进展中的学科,当前我们正处于以其前所未有的活跃和令人振奋为特征的时代的中间。两项有关的工艺——基因无性生殖和快速DNA测序开辟了新的巨大的研究领域。第一项进展——重组DNA使分离和研究真核基因的结构变得和以前研究细菌基因一样简便(或许更为容易些,因为还要通过重组体DNA手段来更多地了解细菌基因)。由Sanger等以及Maxam和Gilbert所发展的快速DNA测序术使测定真核基因的分子结构成为可能,一种我们在10年前没有想到的成就。  相似文献   

2.
自然信息     
化学合成的人类基因在细菌中表达1977年美国里格斯(Riggs)和博耶(Boyer)两个实验室合作,获得了基因工程学中十分杰出的成就。他们将人下丘脑的生长激素抑制素(Somatostatin,简称SS)基因与质粒PBR322的DNA重组,以此转化大肠杆菌,得到了表达产物SS。从下列几个方面,可以看出这一成就的巨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1983年春,诺贝尔奖金获得者David Baltimore形容一项DNA重组技术的新操作尚处于“胚胎状态”。不料6个月后,James Gusella领导的研究小组报导说,他们利用这项限制性内切酶切割DNA技术,发现了在第4染色体上的亨丁顿(Huntington)氏病(一种无法治疗的神经系统进行性变性)基因的一个标记物。  相似文献   

4.
沈善炯 《科学通报》1960,5(16):491-491
早在1928年 Griffith 发现肺炎球菌形成荚膜的遗传性转变现象,1944年 Avery,Macleod 与McCarty 证明这个引起细菌改变遗传性状的物质,所谓转变因素,是去氧核糖核酸(以下简称 DNA)。以后在其他细菌中陆续发现了 Griffith 反应,而且同样证实这些遗传性的转变因素是 DNA,而不是其他物质。Avery 等的研究成果被认为是近代生物科学上的一项重大贡献,从而推断转变因素 DNA 就是遗传学家所称的“基因”或者是“基因物质”。  相似文献   

5.
正来自细菌体的毒素是这套编辑体系的王牌。CRISPR–Cas9基因编辑对生命科学领域的贡献有目共睹,不过还在蓬勃发展中的它依然有不少难点尚未攻克,"线粒体DNA(mtDNA)编辑"就是其中一个重大难点。很多科研人员试图打破此局面。最近有捷报传来:有人跳出了CRISPR–Cas9的传统框架,借助一种独特的细菌酶实现线粒体中DNA的编辑,2020年7月8日研究成果刊载在《自然》(Nature)杂志上。  相似文献   

6.
<正>CRISPR-Cas9知识产权的专利战与这一技术本身一样,是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微妙故事。2012年5月,加利福尼亚大学(UC)伯克利分校为生物化学家詹尼弗·杜德纳(Jennifer Doudna)和维也纳大学的埃马纽埃尔·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开创性的细菌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申请了专利,他们在观察研究中发现,该系统可通过重新编程向导RNAs靶向到不同的DNA序列。之后,博德研究所(隶属于麻省  相似文献   

7.
用电子显微镜直接观察DNA无性繁殖和染色质上的转录活动,对基因的构造和功能可能提供许多有用的细节。去年英国剑桥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格登(Gurdon)教授及其同事,把龙虱扩增的核搪体基因(rDNA)注射到卵母细胞内,发现能正确地转录呈现逐步加长的rRNA纤维的典型的转录图形。他们后来又把这一技术扩大到无性繁殖的爪蟾核糖体基因(rDNA)和质粒(P MBg)的重组分子  相似文献   

8.
方加胜 《自然杂志》2007,29(6):343-347
2007年10月8日,美国科学家马里奥&#8226;卡佩奇和奥利弗&#8226;史密斯、英国科学家马丁&#8226;埃文斯因为“在涉及胚胎干细胞和哺乳动物DNA重组方面的一系列突破性发现”(即“基因靶向”技术)而获此殊荣,该技术在研究基因的功能以及建立人类疾病模型等方面开创了一个全新思维模式和技术手段。本文将就“基因靶向”技术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9.
一个由加拿大和韩国科学家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采用新型基因疗法,已在老鼠身上成功治愈I型(青少年型)糖尿病,并且是“一次治疗,终生痊愈”。这项发表在最新出版的杂志上的研究报告指出,研究人员是制造出一种经过基因改造的病毒,并用它把另一种叫做SIA的基因“载送”进入患有糖尿  相似文献   

10.
利用重组DNA转移植物之间的基因可以最终改变地球的面貌。卡尔金(Calgo脱)有一研究小组报告了将细菌基因引入烟草植物使之产生抗蒙桑托(Mon阻Ilt。)除劳剂草甘磷能力的情况。罗伯·富莱里(Rob Fraley)也报道了类似的结果;但用的是植物基因,引入西红柿以及烟草和矮牵牛属植物。草甘磷是一种无选择性的除荞剂,它既能除去杂草也能除去农作物故只能用于廓清。在农作物中容许有  相似文献   

11.
刘一农 《科学通报》1983,28(1):54-54
细胞质雄性不育性是核外遗传的一种形式,它的遗传机理长时期处于“细胞质基因”和“质体基因”等假说的支配之下,未能得到真正阐述。叶绿体DNA(ct-DNA)及线粒体DNA(mt-DNA)发现之后、有一部分研究者根据核酸限制性内切酶对DNA消化所产生限制性片段的  相似文献   

12.
几十年来,植物种间的基因转移,在作物改良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已把某些野生植物所具有的诸如抗病虫害和抗倒伏等有用特性转化到了栽培作物中;重组DNA技术大大扩大着益于作物改良的遗传信息;基于重组DNA的基因转化系统,对于几种作物的改良是很有效的,并正在研究用于其他作物种;配合应用传统的和最新的基因操作技术,将会更有助于作物改良  相似文献   

13.
DNA(脱氧核糖核酸)重组技术在传统上主要用于微生物。但是现在,科学家正在把基因从一个动物转移到另一个动物身上,并且进行高等植物间的基因转移。可以诱使农作物作出它们从未作过的事情,并且最终可以证明人类的遗传疾病能够容易地治疗。  相似文献   

14.
吴家睿 《科学》2005,57(2):29-30
根据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central dogma).遗传信息在几乎所有生物体内都是从DNA传递到RNA,然后再从RNA流向蛋白质。显然,RNA是一座“桥梁”,负责DNA和蛋白质之间信息的流通。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是将基因组DNA上的基因信息“复写”到一种称为mRNA的RNA分子上,然后再将mRNA含有的基因信息“翻译”为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  相似文献   

15.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贝格(P.Berg)和他的同事已经成功地把兔子的结构基因移植到猴细胞中,并得到了表达。科学家应用重组DNA技术,把结构基因从一种哺乳动物移植到另一种哺乳动物中去的尝试,终于首次获得成功。遗传工程以往取得的成果虽然鼓舞人心,但还只是将高等生物的基因移植到原核生物中去,它们并不能定向改变高等生物的遗传性状。只有实现真核生物种间的结构基因移植,才有希望按照人的愿望  相似文献   

16.
正梅尔文·科恩是索尔克研究所联合创始人,基因调控和免疫系统研究的领导者,他为世人留下了丰厚遗产。梅尔文·科恩(Melvin Cohn)是索尔克研究所的联合创始人,凭借免疫学和基因调控方面的杰出成就而闻名于世。他于2018年10月23日在圣地亚哥去世,享年96岁。索尔克研究所负责人拉斯蒂·盖奇(Rusty Gage)在一份新闻稿中表示:"自成立之日起,科恩就一直与索尔克荣辱与共。他一直是研究所的中流  相似文献   

17.
一种简单易行的重组方法——三引物PCR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朝阳  宋贵生  徐军望  朱祯 《科学通报》2002,47(16):1247-1249
报道了一种不需要限制性内切酶和连接酶的重组DNA方法-三引物PCR法(TP-PCR),TP-PCR反应体系中有2种模板和3种引物,从而在同一个反应体系中产生一个重组DNA分子,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是快速,高效且不依赖连接片段的限制酶位点,用这种方法已成功构建了融合蛋白基因-sck基因。  相似文献   

18.
Moro.  HJ 周韧刚 《世界科学》1991,13(6):56-56,61
大肠杆菌〔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的简称〕从过去不为人知晓一跃而成为现代科学中的一颗超级明星,这确是整部科学史上最富神奇色彩的故事之一.如今,这种细菌的特殊地位不仅震撼了华尔街,并在美国大型商业公司引起巨大反响,而且也为最高法院的审判工作带来了新的麻烦.大肠杆菌已成为一切重组体DNA研究的中心,并因此成了注定将改变  相似文献   

19.
不久前,美国马塞诸塞州波士顿的金泽姆转基因公司宣布,它已开始建立一家制药农场,培养用于商业化药品生产的转基因山羊,这种山羊的奶中含有可治疗多种疾病(如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的一种人体蛋白。这是美国第一家利用转基因牲畜奶进行商业性药品生产的农场。这个农场将饲养多达1000头转基因山羊。基因工程是50年代兴起的高技术。1971年,美国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保罗·伯格第一次成功地把两种不同的基因拼接在一起,使基因工程发展到基因重组的新阶段。此后基因重组技术取得了一个个丰硕的成果。1978年合成了人工胰岛素,1982年制成了人工干扰素,基因制药走上了产业化的道路。但是,目前的基因药物(如干扰素等)是通过基  相似文献   

20.
来自伦敦皇家学院的消息:1962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莫里斯·威尔金斯(MauriceWilkins)于今年10月6日在伦敦去世,享年87岁。他曾为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和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威尔金斯博士是二战时期一个物理学研究小组的成员之一,当时这个小组中还有克里克(克里克在二战之后转而从事生物学研究)。威尔金斯认为,揭示遗传物质DNA的结构是物理学界的事情。并且他建议使用当时一种很新的技术--X射线晶体衍射法。 按照英国科学界约定俗成的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