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武世花 《镇江高专学报》2011,24(1):21-24,33
梁实秋是中国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凭个人之力将<莎士比亚全集>译成中文的翻译家,他抱着"存其真"的态度,力求向中国读者展现莎士比亚著作的原貌.他的翻译从语言、文化、文学等方面均体现出杂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黄言青 《潍坊学院学报》2010,10(3):54-55,60
莎士比亚戏剧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达到了世界戏剧艺术的高峰。莎士比亚戏剧在世界文坛上之所以拥有如此高的地位,原因就在于戏剧创作手法的独特性。他的戏剧创作体现了浓郁的人文主义思想、丰富的内容和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及引人入胜的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3.
作为英国"黄金时代"最有成就的剧作家,莎士比亚在《第十二夜》这出节日喜剧中通过两个完美女性的形象,以巧妙的情节故事,幽默戏谑的语言娱乐观众并向当时已经年迈的伊丽莎白一世女王表达了敬意。《第十二夜》是一出向女王致敬的剧作,是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巅峰之作。  相似文献   

4.
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语言是在文化传递过程中获得的。世界上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而且彼此之间不断的融合。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语言一直在变化,莎士比亚时期的英语和现代英语大不相同。此外,英语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由于外族入侵、文化融合等原因不断吸收其他语言的词汇,形成新词,这些外来语对英语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为英语的充实发展带来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戏剧是一种用于舞台表演的语言艺术,它和文化联系紧密,同时也极富文学性。戏剧的语言常常独具特色,比如简洁、口语化、性格化等。《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中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戏剧。本文主要对《仲夏夜之梦》的语言风格进行研究,更加深一步的了解这部佳作。  相似文献   

6.
陈尹晴 《科技资讯》2006,(21):208-209
莎士比亚的戏剧是英国乃至全人类的文学瑰宝,无论是莎士比亚的喜剧、悲剧还是历史剧都是英国文学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莎士比亚的作品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在对莎士比亚时代历史的研究。本文作者着力分析了莎士比亚各类作品的经典之处,让读者对莎士比亚的作品和精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在文章中,笔者通过汉译英国著名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第一百一十六首,英译中国著名剧作家、散文家柯灵的散文《巷》(节选),从中分析总结英汉两种语言及修辞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希望藉此加深对于英汉两种语言及修辞异同的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8.
莎士比亚的悲剧通过揭示社会矛盾,反映出深刻的思想内涵。权欲、情欲和仇恨三种欲望过度膨胀所导致的毁灭,是他表现的主题之一。通过对莎士比亚悲剧主题的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莎士比亚悲剧的深刻性,把握莎士比亚悲剧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9.
隐喻作为人类的基本语言形式经历了长期的演变,无论是西方的隐喻理论研究还是中国的隐喻现象探索都对人类语言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发展到上世纪70年代,西方现代语言学家发展的隐喻认知系统已经将隐喻提升到了认知的高度,本文试图借鉴莱考夫及约翰逊所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对莎士比亚名作《哈姆雷特》及其中文译作中的隐喻进行认知层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传奇剧乃莎士比亚晚年的创作.这些剧作以其鲜明的特色在莎翁剧史上独树一帜,构成了莎士比亚创作的另一奇葩.对莎士比亚传奇剧所具有的诸多特色作了细致的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词汇和语法两个层面介绍莎士比亚作品中若干创新手法,阐述在对待词语试验性、词类活用性及句法变异性等语言现象时应该从修辞和语义的视角去观察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李尔王》人物形象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莎士比亚笔下所有的悲剧人物中 ,李尔王最不值得人们的同情。莎士比亚站在封建贵族阶级卫道士的立场上为李尔王的悲剧而哀叹 ,对李尔王这个复辟狂扼腕叹息 ,试图赢得人们一掬同情之泪。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理想十分脆弱 ,让一个垂死的老人和远嫁他国的弱女作为人文主义理想的化身恰恰是莎士比亚的败笔。与其说莎士比亚是人文主义理想的热情颂扬者 ,倒不如说他是新的生产关系确立之初新的社会罪恶的敏锐的发现者、揭露者和积极抨击者  相似文献   

13.
莎翁戏剧中颜色词的文化意义及其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色词往往表现出各民族的不同文化背景,在翻译该民族作品时,应该对其中的颜色词根据目的语国家的语言习惯作适当处理。本文从莎士比亚戏剧中选出几个颜色词(黑、绿、绿和黄、红、灰等),注意其不同的汉语译文,将其与汉语文化背景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4.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一直为中外文艺创作的典范。本文结合莎士比亚时代的社会、文化和宗教状况 ,通过对其早期喜剧《驯悍记》结构和剧中女性人物性格的分析 ,揭示在《驯悍记》剧表面故事情节下剧作家真实的创作意图 ,阐明莎士比亚的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15.
双关是莎士比亚所运用的重要修辞手段,能否成功译出双关对重现莎剧的艺术技巧和丰富内涵意义重大。从双关修辞的艺术效果角度,探讨了朱生豪《汉姆莱脱》的双关翻译,指出其译文存在缺陷,未能忠实地体现原剧的艺术风格、语言特色及戏剧效果。  相似文献   

16.
莎士比亚剧作中的每一个意象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寓意,或揭露人的本性,或烘托故事背景,或揭示戏剧主题。莎士比亚剧作中的植物意象具有特殊的作用与意义。透过这些意象,我们能洞察莎士比亚对人性和伦理道德的理解和感受。  相似文献   

17.
莎士比亚运用形象这种生动的修辞语言展现了事物、行为或想法。莎翁在《哈姆雷特》中,用夜晚,监狱,疾病和疯癫等形象使得读者深刻的了解到戏剧中人物间激烈的矛盾、哈姆雷特的愤世嫉俗以及剧中人物情感所经历的一切。  相似文献   

18.
《潍坊学院学报》2016,(5):87-89
2016年是文化巨匠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全球140多个国家纷纷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全民重读莎士比亚的热潮。本文作者借此契机,重读莎士比亚经典著作《哈姆雷特》,运用评价理论中的核心部分——态度系统对其中"t o be or not t o be"经典独白进行文本分析,从新的角度分析阐述哈姆雷特独白过程中的感情以及思想变化,以期让读者对莎士比亚经典著作中的用词有更深的理解与体会,同时也对态度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有一定了解。  相似文献   

19.
莎士比亚传奇剧的研究状况与“莎学热”本身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反差。就目前国内外对莎士比亚传奇剧的研究现状看,虽然有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莎士比亚整体研究相比而言,仍很不相称。因此,用全新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用多种方法对其作全面、深入、系统地分析研究,仍十分必要,也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20.
《哈姆莱特》在题材挖掘、现实描绘、情节构织、人物刻画、语言运用等方面,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精湛卓绝的地步,集中体现了莎士比亚悲剧创作的总体特色.概括起来,可归纳为推陈出新,思想深广;生活画面广阔,悲剧气氛浓烈;情节生动丰富,场景富于变化;人物形象鲜明,性格复杂典型;语言丰富多彩,富于个性特征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