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闻一多作为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他早期的诗歌倡导与诗歌创作具有鲜明的现代性品格。在诗歌理论上他提出了与“自由诗派”鼎足而立的现代诗歌格律理论,在创作上他为诗坛提供了一批形式与内容整合统一、可资范例的新诗。与此同时,他的诗论与创作也都留下了新诗诞生期的过渡痕迹。  相似文献   

2.
论新诗发展的路向:音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诗与散文等其它题材不同,是很讲究音乐性的。新诗要想在文学中占据重要的席位,必须继承古诗的优良传统,必须重视音乐性。在创作中,走音乐化这条道路是新诗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戴望舒在中国新诗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其一生的创作中,诗歌艺术观一直处在变化当中,但在变化中又有着统一.在其诗歌艺术探索中,他从追求格律的音乐美到打破韵律的束缚,从主象的现实到主幻的超现实,同时他又坚守着忧郁的诗魂,重视诗歌当中的情绪,坚持自己的纯诗理论,其诗歌艺术观一直起着引领的作用,在不同的时期创作出风格多样的诗歌.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卞之琳是一位具有独特诗风的诗人。他的诗短小精悍又哲思深远,并且在新诗的格律化方面有颇有建树。他将诗歌规律与诗歌所反映的主题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诗歌的形式和韵律都为主题服务,同时,又通过诗歌的形式和韵律使主题可观可感,强化了读者对主题的印象。  相似文献   

5.
诗歌是语言的精髓,是最古老、最具文学特质的文学形式。英语诗歌以其特有的格律与韵律向世人突显了其独特的音乐美。  相似文献   

6.
诗歌必须有格律。格律是规矩、方法,是有规律性的自由。诗歌的韵律要素和造型要囊是民族语言文化的凝结物。新诗的规范化也就是总结、创新和发展。对新诗“规范格式”的总体要求:利用传统、立足民间、适应现代,面向未来,新诗“规范格式”的具体设想和若干例证。  相似文献   

7.
新诗形式的探索,应和着新诗运动在20年代已经在进行“诗体解放”。进入30年代后,戴望舒倡导的散文美自由体,鲁迅和中国诗歌会倡导的新诗民族形式,以及新月诗派格律体,三足鼎立,并存、交织发展。抗战后的诗坛上,自由体、半格律占据统治地位;40年代中期以后,民歌格律体跃居主导角色。自由体对建国后自由诗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但其散文化弊端也对新诗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新诗民族形式的探索和发展应予充分肯定,而它对五四后的新诗形式的轻视态度,则是有偏颇的。新月时代虽已结束了,音韵美、建筑美的格律诗风仍然牵动着三四十年代乃至今天的新诗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节奏、押韵、音调、声情、复沓、重叠、双声、叠韵等方面论述了中国诗歌含有的音乐性;同时指出:诗歌与音乐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其艺术手段和给人的感受有其不同点;诗歌的声韵并不等于音乐,而只是诗歌含有的音乐性因素,因而作诗不能以此为满足,还应进一步在诗歌的音乐性元素方面着力,去适应与配合音乐。诗人应主动寻求与作曲家、歌唱家合作,共同创造珠联璧合的音乐作品。  相似文献   

9.
诗体是对诗的属性的制度化的具体呈现,指诗歌作品的语言秩序及语言体式.诗是最讲究"体"的文体.外国诗歌和中国古代诗歌都形成了相对定型的诗体,如西方诗歌流行十四行诗体.中国古代诗歌形成了格律诗体.新诗是打破"无韵则非诗"作诗信务的特殊文体.长期轻视诗体建设.新诗已经有了近百年历史,现在已经具备了进行诗体建设的条件.百年间在新诗诗体建设上已经有了很多经验与教训.很有必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规模的诗体建设.诗的体式包括诗的韵律形式和语言的排列形式,在诗体建设中,特别要重视诗的形体建设.  相似文献   

10.
我认为,提升自由诗,成形格律体新诗,增多诗体,是新诗诗体重建的三项美学使命. 审美视点是创作主体与创作对象的独特关系,是创作主体审美地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不同的审美视点形成艺术门类的分水岭,带来不同的文体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