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人说,纪录片本身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大众审美的一种要求。我很赞成,看看这越来越繁华的世界和越来越复杂的生活者的状态,如何来记录这社会多元素的表情?如何来表现其真实之美?是略显苍白的文字还是某些缥缈的影视作品?我以为,半个世纪前出现的纪录片应该是最贴近生活的一种影视表达形式。然而,从中国已经成品的纪录片来看,存在着太多的问题。当主流纪录片或精英纪录片大行其道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大量的纪录片采用了一种常规的论证方式方法,那就是以“上帝式”的声音为主导,弘扬和歌颂,最后沦为政治意图的传声筒,影响着大众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国内纪录片不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均取得长足进步。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大量电视纪录片展现出电影化的发展趋势,而首先表现出电影化趋势的是它们的叙事手法。以《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为例,针对电视纪录片叙事手法的电影化趋势进行深刻分析,从选题、题材结构、情感设计、镜头语言、叙事蒙太奇、乡愁思辨、细节描写、画外音与解说、文化娱乐表现等方面分析其电影化的表现,并从其思想性、画面美感、艺术意境等方面分析这一变化趋势的艺术效果,指出未来纪录片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3.
金颖颖 《科技信息》2010,(2):358-359
本文通过对电视纪录片定义和特性的探讨,简要分析了我国纪录片发展的不同阶段及特色,指出了我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并对今后我国电视纪录片的改革创新提出了市场化、本土化、故事化、DV化的几点思路。  相似文献   

4.
徐俊丽 《科技信息》2008,(16):215-215
本文将从传播学的角度,以《探索·发现》为例来分析栏目化纪录片的内在属性,进而考察中国栏目化纪录片的现状及其“娱乐化记录”的走向。对于栏目化记录片走向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栏目化记录片本身的商业化和本土化发展,而且对于国内记录片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迁徙题材纪录片是目前纪录片创作中一个值得挖掘的领域。从中国纪录片发展的历史来看,迁徙题材纪录片类型化趋势并不明显,它不可能成为一个主流的纪录片类型,但是此类纪录片将会成为中国纪录片当中一支重要的力量。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这些带有历史记忆的迁徙类纪录片,这些能够剖析社会现状的迁徙纪录片,未来或许也可以有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6.
电视纪录片在目前电视银屏上,已呈兴旺、繁荣之势。创作者们以一种审美的视角和理性的目光观察生活。电视纪录片的艺术水准日臻提升并走向成熟。社会的新变革、文化的新格局,决定了当前电视文化的审美趋势,而最能体现电视纪实美学思想的是电视纪录片。优秀的电视纪录片以真实自然、贴近生活、没有说教的纪实手法,使观众在观赏当中感到一种主观诠释客观,朴素反映本质的关即纪实美。  相似文献   

7.
纪录片走向困境是公认的事实,但是如何帮助纪录片走出困境,重现辉煌不仅是理论上也是实践中的难题。如何解决纪录片的故事性,增进技术性与地域性的角度,怎样才能使纪录片好看,使纪录片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  相似文献   

8.
《虫草》作为一部由本土草根从主位视点创作的,以自己家庭和社区为表现对象的村民纪录片,展现了不同于传统涉藏题材媒体纪录片的创作特点:内部视角的自我呈现、原生态纪实的视听语言、生活化的叙事结构和个人化的情感表达。村民纪录片在创作视角和题材上,形成了对媒体涉藏纪录片的有益补充,开拓了我国涉藏影像对外传播的新思路,应作为一种新的纪录影像形态得到正名和关注;同时,应加强藏区民间纪录片的培育和打造,实现涉藏信息的真实、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9.
围绕电视纪录片创作与市场化生存存在的不适应的问题,从纪录片创作的角度,探索纪录片创作怎样适应纪录片市场化的问题。提出了电视纪录片要可信、可感,以真实为底线;要选择有思想性的、适于画面表现的、能有画面表现力的题材;要向观众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要让观众在情感的经历中,感受艺术的美。高潮点是作品情感的总爆发,是使观众审美经验与情感体验现实化的关键点,要设计好作品的情感高潮点。  相似文献   

10.
纪录片作为影视作品的一种,通过图像和声音向人们客观和真实地展现了人类生存的外部自然环境、人类社会历史和人类对自身命运的认识和反思。纪录片翻译属于影视作品翻译的一种,除具有一般影视作品翻译的特征外,还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属性。文章拟从翻译文化效应视角,以《美丽中国》为例,探求基于不同文化背景纪录片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透过影视人类学的视角,以数部藏地纪录片为例,把它们置入到近30年来的纪录片发展过程中,分析其影像传播的类型特征和变迁路径。作为传播形态,不同的藏地纪录片在观察视角、制作方式和叙事策略上呈现出丰富的维度;作为文化阐释的影像文本,藏地纪录片既以具象方式描述文化特征,又以符号的方式表现文化价值,具有文化阐释和传播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试论电视纪录片的“人文关怀”及其表现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电视纪录片的“人文关怀”一直是受评论家关注的现象,但也大都是局限于纪录片本身来谈的,而本文作者力图将其放在社会文化价值观建构的背景下进行分析。文章着重讨论了纪录片人文关怀的内容特征,社会意义及其多样化的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13.
李珣  罗琳 《科技信息》2007,(14):52-52
电视纪录片以“真实”作为生命。声音作为纪录片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之一,在营造纪录片客观、真实的氛围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电视纪录片声音的三大组成部分(音响语言、文学语言、音乐语言)作为基点,阐释在纪录片的拍摄和制作过程中声音处理的特殊规律和表现特质。  相似文献   

14.
陈卫东 《科技信息》2011,(34):349-349
一、引言 电视纪录片是电视片类型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故事片之外最重要的一大类影片。纪录片的表现内容和范畴比较广泛,纪录片可以纪录当前的现实,也可以重现过去的历史,可以再现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也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挖掘题材,反映生活中的现象、问题及某个侧面。一般来说,纪录片包括新闻纪录片、历史纪录片、传记纪录片、政论纪录片、人文地理纪录片等。纪录片的特点是高度忠实于生活和现实,将真人真事不加虚构地直接反映出来,以启迪人们的灵魂、陶冶人们的情操、激发人们的斗志。  相似文献   

15.
《西藏大学学报》2013,(6):195-196
藏族人类学纪录片发展述略影像资源在今日己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科学资讯的来源,它为相关的人类行为和变化着的生活方式留存可视的影像文化记忆。影像景观的塑造对于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向心力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并将在全球背景下找到其价值。文章追溯了藏族纪录片的发展历程,指出藏族纪录片是华语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王晶  邢莉 《科技资讯》2014,(35):226-226
纪录片作为最具有文化意味的影视艺术品种,在艺术反映中总是和社会生活、和人、和环境结合在一起,是表现社会现实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中外纪录片拍摄角度不同,在对同一个问题的反映上,常折射出各国不同的社会文化及国情。  相似文献   

17.
参与式纪录片的典型代表《浮生一日》开放地拥抱了专业团队与业余用户,这种合作制作的模式,植根于社交平台,映射了互联网2.0时代自我表达、参与创作、人人连结的社会特征,体现出一种“民众呈现,呈现民众”理念。该纪录片成功“破圈”的关键,在于采用了记录碎片化、叙事私人化、呈现社交化的叙事策略。它契合了互联网2.0时代“人人连结和连结人人”的社区精神与集体意识,是一个对影视、视频行业和普通用户双向赋能的过程,既是对民众个人智慧和经验的一次文化复兴,也是影视和视频行业在内容形式、叙事视角和传播互动上的一次重塑。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创作观念的变革和技术手段的更新,高清纪录片的发展从纪实趋向于寻求多元化的审美品格,《故宫》《同饮一江水》等高清纪录片的主创人员越来越多地关注影调在被摄人物和景物造型中的运用,高清影像的清晰度、细腻的影调层次更突出了被摄体的真实感和立体感,挖掘出具有特殊意味的细节,并透过这些细节来反映人们的生存状态,营造出纪录片画面独特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9.
汪洪梅 《科技信息》2007,(27):562-563
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队伍应该加强对趣味问题的认识,科学把握纪录片的趣味元素,在努力扩大创作视野、深挖内在主题、确保客观真实的前提下有效地提高纪录片的整体收视效果。  相似文献   

20.
故宫作为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与其有关的纪录片创作历来是我国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创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新世纪以来,史学观念的转变、传媒的市场化发展、国际文化交流的加强、“民族复兴”的精神指引等因素使故宫题材纪录片在叙述对象、结构设计、表现手法方面都呈现出了明显的趋势性变化。本文通过几部代表性故宫纪录片的分析,清晰地梳理出其演变路径,并深入思考纪实影像如何更好地讲述故宫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