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吴晓江 《世界科学》2004,(11):37-39
今夏,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和东北大学科技哲学研究中心在沈阳主办了为期一周的国外技术哲学与技术伦理学高级研讨班,美国、加拿大、日本的四位著名学者,以及德籍华人学者、大连理工大学特聘教授、德国柏林理工大学李文潮博士作了系列演讲。今年9月16日,德国柏林理工大学波塞尔教授和李文潮博士访问上海社科院,与该院及上海部分科技哲学学者就技术伦理学和技术价值论问题进行座谈。本文选取以上两次学术演讲的主要内容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2.
正2019年5月6—7日,"浦江创新论坛—2019科技创新智库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本次研讨会以"预见未来:2035的科学、技术与创新"为主题,来自世界各地的17位专家学者发表主题演讲,共同研判未来15年全球科技创新发展的大趋势及可能实现的重大突破,分享全球创新案例与思想洞见,讨论技术创新对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本文摘取部分专家精彩观点与读者分享。  相似文献   

3.
苏联的改革,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兴趣。去年7月,在日本召开的国际技术交流研讨会第四次会上,特邀了两位苏联经济学家就苏联的最新经济与科技政策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4.
世界科技摇篮信息时代先驱──AT&T贝尔实验室吴晓江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贝尔实验室,是现代世界第一流科研机构,是20世纪和21世纪世界科技,尤其是信息科技进步的推动者和先驱者。这个实验室是以电话的发明者贝尔名字命名的.1876年,亚历山大·格...  相似文献   

5.
今天上午,我特别荣幸地在此与你们讲信息技术的奇妙力量,它驱动着全球当前的通讯革命。我演讲的题目是“奇妙的毫微微秒和低比特”。今天全球通讯行业被两个彼此互相独立又互相关联的技术所支配:强有力的技术认知曲线和媒体数字化,认知曲线代表了强有力的关键信息技术。而媒体数字化涉及所有的声音、资料、数据、图形图象信息变换,转换成二进制数字,或比特,或数字编码。这些技术力量与全球通讯市场的开放与私有化相互结合,并且还包括现有和潜在顾客对于新技术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众所周知,这是一个庞大的全球通讯行业。朗讯科技公司…  相似文献   

6.
《科学24小时》2011,(3):52-52
目前,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研究科学家最新汇编了一首乐曲,这是科学家第一次将微粒碰撞数据转换成为乐曲。物理学家莉莉·阿斯奎瑟(Lily Asquith)博士使用乐曲模拟软件将微粒碰撞数据转换成为声音,赋予这些数据新的特性。  相似文献   

7.
催化不对称合成—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美国化学家沙普利斯教授(占1/2)及诺尔斯博士与日本化学家野依良治教授(合1/2),以表彰他们在发展催化不对称合成的新方法技术及其应用于工业生产研究领域中的开创性贡献,本文对催化不对称合成的基本概念及技术与三位杰出科学家的贡献作了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 ,随着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实施和一批海外学子的学成归国 ,中国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有关数据显示 ,如今国内研究所课题组长以上的科研骨干大都具有博士学位 ,其中不少还有在国外从事若干年科研工作的经历 ,而且这一势头正呈方兴未艾之势。随着越来越多的具有国际眼光、熟悉国际上本学科最新发展动向的科学家成为中国科技的骨干力量 ,可以期望中国科技的创新能力将会有数量级的逐步攀升。支持这一看法的最新例证是近日我访问过的一位有机化学博士、去年入选上海科技启明星计划的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龙亚…  相似文献   

9.
1955年8月在日内瓦举行的和平利用原子能国际科学技术会议,由于美国的阻挠,没有邀请我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参加。为了帮助我国科学工作者了解这次会议的情况,苏联政府特地派遣苏联科学家访华代表团向我国科学界进行传达。苏联科学家代表团在1955年12月10日到达北京,至12月底及1956年1月初分别回国。在这时期内,代表团的全体人员广泛地向我国科学界作了传达。这次传达,对我国科学家全面了解原子能和平利用情况、促进我国的原子能和平利用的研究,有着重大的作用。这些传达报告,将在本刊及其他刊物分别陆续发表。苏联科学家访华代表团团长为И.И.诺维科夫教授,团员有:А.М.萨马林通讯院士、Γ.Н.克鲁日林通讯院士、А.В.列别金斯基医学科学院通讯院士、А.М.库津教授、М.С.科佐达耶夫博士、В.В.谢尔比纳教授、Б.П.阿杰雅谢维奇高级研究员、В.Н.科斯雅科夫高级研究员。  相似文献   

10.
正2016年5月13~14日,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之际,"浦江创新论坛——2016技术预见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本次研讨会由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和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共同举办,来自国内外大数据和技术预见领域的知名专家在研讨会上发表演讲。技术预见是对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的远期未来进行系统探索的过程,目的是选定可能产生最大经济、环境与社会效益的新技术和战略研究领域。技术预见于20世纪40、50年代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兴起,是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11.
《大自然探索》2003,(6):30-30
美国科学家公布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由于克隆胚胎发育过程中存在着固有缺陷,对人和其他灵长目动物进行生殖性克隆目前看来没有可能。 匹兹堡大学医学院沙滕博士等人利用现有的4种细胞核移植技术,对724个恒河猴卵细  相似文献   

12.
许浚先生1963年毕业于台湾大学电机系,1971年获美国加州大学计算机博士学位。他在贝尔实验室主持过多项大型尖端通信系统的研究与开发.现兼任先进技术院首席执行官。他是美中科技促进会创始人之一,曾获全美中国工程师协会特殊成就奖、美中科技协会杰出领导奖、国际工程管理协会1996年度奖等多项奖。为什么要建立中国贝尔实验室?许浚:现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大的公司.尤其是搞高技术的,如果要成功的话,一定要成为世界性公司。我们以前在美国搞研究开发.成功后再拿到国外卖。在国外遇到问题要回美国请示、解决。这种模式不能取得长期成就…  相似文献   

13.
技术预见,不仅是对技术前景本身的展望,也是对远期未来的系统性探索。作为强化国家(地区)创新体系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重视。2006年10月8日~9日,来自德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及中国等国家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和科技管理工作者参加了上海首届“技术预见与区域创新国际研讨会”。会上,10余位国内外的技术预见专家作了相关主题的报告,并在大会期间进行了学术探讨。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刊登这次研讨会上的一些优秀论文。  相似文献   

14.
<正>在杭州古老悠久的历史和五彩缤纷的地域文化长河中,科技文明一直犹如靓丽璀璨的奇葩,影响着杭州经济的繁荣发展,推动着手工业作坊的技术进步。宋代,是杭州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在杭州这块人杰地灵的热土上,孕育了大科学家沈括,大数学家秦九韶与杨辉,建筑工程专家喻皓,活字印刷发明家毕昇。英国剑桥大学著名教授、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认为:中国宋代科技达到了世界最高峰,是伟大的科学技术时代。  相似文献   

15.
对尼龙的新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难想象在尼龙和生物工程之间存在着什么联系,但化学界巨擘杜邦公司目前正利用生物工程最新技术重新设计它的有名的产品——尼龙。在公司总部所在地耗资八千五百万美元的生命科学中心开幕典礼上,杜邦公司研究部门的首脑Richard Quisenberry博士描述了杜邦公司的科学家们正在怎样利用蛋白质合成仪器来设计新的尼龙多聚体。虽然  相似文献   

16.
位于美国长岛的冷泉港实验室是一个世界著名的大型生物学实验室,它不仅是众多世界杰出科学家进行科研的场所,它也是培养世界一流生物学家的地方,被世人誉为生物界的硅谷。每年先后有700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聚集那里参加学术研讨会、互相交流思想和发布最新的研究成果。人类基因组计划提前完成这个结果就是在那里宣布的。那里的学术思想气氛非常活跃,是世界各国有志于生物学研究的年轻人十分向往的地方。 就在冷泉港实验室工作的科学家而言,就有七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如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詹姆…  相似文献   

17.
<正>2019年9月21-22日,由上海大学与华为共同举办的量子科技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方润华讲堂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上海大学量子人工智能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Enrique Solano和华为数据中心技术实验室量子计算软件与算法首席科学家翁文康(Man-Hong Yung)教授共同担任组委会主席。Enrique Solano教介绍了量子人工智能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的科学研究和国内外合作进展,希望本次会议提供量子计算研究国际交流合作的平台,并鼓励广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科技的崛起、古怪而特殊的科学家群体等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最新科学统计报告中的突出亮点。科学家每天都在发现新事物,但是科学政策的趋势可能需要几十年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对于关注这些趋势的人来说,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最新科学统计报告中的一些内容——中国继续缩小与美国竞争全球科技领先地位的差距——听起来那么熟悉的原因。"许多指标美国仍然领先,但随着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崛起,美国在科技活动中所占全球份额正在下降。在一些对  相似文献   

19.
1977年12月10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美国)贝尔实验室的斐列普·W·安德逊获得了1977年诺贝尔奖金物理学奖。安德逊是与哈佛大学的约翰·H·范·符莱克和英国剑桥大学的纳维尔·莫特爵士分获瑞典皇家科学院这项奖金的。安德逊在1949年进贝尔实验室,现任新泽西州墨莱山物理研究室特邀主任。在下列谈话中,他谈到了为荣获诺贝尔奖金所从事的工作,以及基础科学——还有科学家——在电讯工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倪杰 《科学之友》2005,(11):42-42
研究显示.大熊猫每日吞下的食物大多不能被消化吸收。东方科技论坛第42次学术研讨会在沪举行,国内外权威学者就系统生物学研究的现状和前景介绍了相关领域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