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期美国俄勒冈健康科学大学的科学家们成功的从实验室培养的人体胚胎中提取了干细胞。这是一项重要的进展。这一突破将有望让科学家们得以利用干细胞技术治疗一系列的困难疾病,包括阿兹海默症和多发性硬化症。2013年5月15日,该研究小组在美国科学期刊《细胞》网络版上发表文章,宣布已使用"体细胞克隆技术",向女性提供的卵细胞内植入他人皮肤细胞的细胞核,首次成功制作了能够分化成各种组织的胚胎干细胞(ES细胞)。该研究小组的研究人员表示:"比起iPS细胞来,克隆ES细胞也  相似文献   

2.
圆石 《科学大观园》2012,(20):66-66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纳米技术和再生医学系科学家亚历山大?塞法利安教授领导一支研究团队致力于在实验室培养人体器官。近来,塞法利安实验室培养出多种人体器官,如鼻子、耳朵、气管、动脉等。科学家认为,实验室培养人造器官将能够应用于临床实践,让器官捐献成为历史。当你在塞法利安实验室中看到这些人体器官,千万不要惊慌,这些  相似文献   

3.
《科学大观园》2016,(5):4-6
据美国《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报道,尽管面临美国最高卫生机构的禁令,但一些美国科学家还是继续尝试在猪、羊等动物体内培育人体组织,他们的目标是为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提供心脏、肝脏或其他器官。在农场动物身上培育器官的研究,引发了许多关于伦理的争议,因为其中所涉及的将人体细胞注入动物胚胎中的方法,可能会模糊物种之间的界限。2015年  相似文献   

4.
对人体器官交易合法性问题的探讨由来已久,虽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以立法形式禁止器官的市场交易,我国也出台了《人体器官交易法》,明确界定了人体器官交易的非法性,但由于巨大的器官移植缺口的存在,地下器官交易依然屡禁不止,且势头迅猛、规模惊人。基于现实的需要,器官交易合法化的呼声日渐兴起。对于现实中业已存在的器官交易市场,是重新审视、立法支持,还是坚决依法取缔?伦理学的道义论与后果论原理为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科学大观园》2001,(11):23
中山医科大学陈系古教授等人在国际上率先使用被丢弃的人体皮肤细胞与家兔卵母细胞结合,成功克隆出100多个人类胚胎,这些胚胎可以用作治疗性克隆研究,获取人类胚胎干细胞.人类胚胎干细胞可在体外诱导分化,克隆出人体全身所有的200多种组织和器官、但这一在治疗性克隆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成果公布后,立刻遭到一些人的质疑.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的4位专家联合致电<文汇报>,认为该成果亵渎了人类尊严,是对生命伦理的"突袭".  相似文献   

6.
《科学大观园》2002,(10):12
就徐荣祥用5年的时间完成复制人体的206个组织器官。这一“惊人之举”引发的“人体器官克隆”风波,《科学时报》记者对我国著名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承鲁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的曾艺研究组,在实验小鼠中开展实验,成功鉴定出小鼠胰岛中的干细胞类群,并借助干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获得了有功能的小鼠"人工胰岛"(胰岛类器官),为下一步人体"人工胰岛"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3月19日的《细胞》上。  相似文献   

8.
, 《科学大观园》2013,(15):6-7
纽约这座不夜城能够变成一座"不死城"吗?俄罗斯亿万富翁和媒体大亨德米特里·伊茨科夫认为可以。不久前,伊茨科夫将世界上最聪明的人,还有一些机器人——召集到纽约,讨论如何让人类的大脑在脱离身体后仍然能够存活。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人类便可通过将大脑植入机器人的方式实现永生。  相似文献   

9.
将电脑穿在身上,已不再令人神往。把电脑植入人体组织,使其成为人体的一部分,这可能是一项全新的神奇发明。不久前曾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穿戴式电脑POMA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人体工程学设计研究科学家史瓦茨最近向人们描绘了他的隐形电脑应用蓝图。他预计,到2010年,一切将进入无线时代,现在人们身上披挂的手机、MP3随身听、商务通等电子产品,体积  相似文献   

10.
高新生命技术的伦理问题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高技术的推广应用引起人们对人体客体化的忧虑,以及对维护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关注。高新生命技术的伦理的特点是它对社会或人类的影响深远,以及在利用高新技术干预人体过程中涉及未知的、不确定的因素太多,因此必须开发的战力调控这些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本文集中讨论异种植和基因治疗中的伦理问题,认为对某些高新生命技术应该采取“有罪推定”的政策,在提供证据它不会给人类带来严重危害前,应该 暂停在人体上试验,但可以进行动物和体外试验。  相似文献   

11.
千分之一成功率2004年,韩国汉城国立大学黄禹锡领导的研究小组曾率先克隆出人类胚胎,并从中提取了干细胞。在本次研究工作中,黄禹锡和同事历时两年半,共克隆了1095个胚胎,将其植入123条狗的体内,其中只有3条狗成功怀孕,成功受孕的几率比克隆猫或克隆马都要低得多。在这3条狗中,  相似文献   

12.
<正>很多顶尖的心理过程理论指出,大脑这一人体的主宰器官会以过往经验为基准形成一套内在模型,预测接下来的最佳行为。然而研究表明,在同样条件下遇到同一问题,人以及其他动物都可能会做出不同的选择,这种波动往往被归因于"噪音"——系统中的一个偏差。但并非所有人都认可这种结论。毕竟我们有时会受益于随机行为——当被捕食者的行为难以  相似文献   

13.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疗恶性血液病最有效的一种方法,但目前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仍是骨髓移植或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诱导移植后受体的免疫耐受是防治GVHD的主要策略。研究发现: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SC)具有独特的免疫调节特性,能诱导受体免疫耐受,有望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发挥重要作用。但骨髓的来源和数量有限,使其广泛应用受到限制。在人体脂肪组织中也存在一群能多向分化的干细胞,称为脂肪源基质细胞(ASC)。为探明它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之间在表型、功能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正近些年,伴随着"干细胞"这一概念的产生,与之相关的各种干细胞疗法层出不穷,"干细胞美容""干细胞抗衰老"等等真假难辨,到底什么是干细胞,什么是干细胞治疗,听听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所长、周琪院士的解读。日前,"中国富豪乌克兰续命记"这一话题在社交平台刷屏,四位富豪在中介公司的组织下,远赴乌克兰接受"胚胎干细胞治疗",试图抗衡自然规律,用钱去买健康买长寿。一针的价格将近60万,他们愿意花400万年轻30岁,不  相似文献   

15.
自从有人类以来,人们幻想最多的莫过于"长生不老"、"返老还童"。可衰老和死亡却永远是人类逃不过的宿命,所以中外神话故事中的"不死药"一直是人类梦想得到的东西。而现代科学,尤其是干细胞研究的发展,为曾经的梦想带来了新的希望。为此,201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了  相似文献   

16.
《科学大观园》2021,(6):8-11
你知道吗?3D打印人体器官的最佳地点其实是在太空.2019年,科学家为国际空间站开发了一台“3D生物制造设备”(3D BioFabrication Facility, 简称BFF).这是世界上第一台能够在太空中制造人体组织的3D打印机,于2019年7月搭载SpaceX公司的货运飞船到达国际空间站.在无重力条件下打印人体组织听起来很酷,但科学家们为什么会做这样的尝试呢?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基础科学》2012,(5):64-64
单倍体细胞适合进行遗传分析。最近成功通过单性生殖获得的小鼠单倍体胚胎干细胞(haESCs),使得科学家可以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进行基因筛选。然而,从这些haESCs产生活的动物一直没有被实现,而这是将遗传分析扩展至机体水平所需要的。  相似文献   

18.
《科技术语研究》2011,(1):63-64
人工器官 人工器官artificial organ能部分或全部替代人体某一器官功能的医疗设备和装置。可整体或部分植入体内,也可以是一种体外辅助装置。  相似文献   

19.
据报道,英国食品研究所科学家在今年12月的<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介绍说,他们已发明出一种能快速检测食品和环境中的雌激素类物质的新方法. 这些科学家们介绍说,雌激素类物质可与人体的雌激素受体结合,而有一种名为""贝塔一雌二醇”的物质也具有类似特性.他们发明的新方法,就是让上述两种物质互相"竞争”与人体雌激素受体结合,当无法与雌激素受体结合的"17贝塔一雌二醇”增多后,这种物质会通过一系列反应使一种酶改变颜色.颜色变得越浅,则意味着被检测目标中的雌激素类物质含量越高. 雌激素类物质又称环境激素.它不仅会导致一些动物雌化,严重时还会影响动物和人的内分泌功能,甚至引发某些癌症.加强对食品和环境中雌激素类物质含量的检测,对防止这类物质的危害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科学大观园》2012,(3):27-27
科学家们表示在实验室培育人体器官或许在几年内就可以实现,现在他们已经开发出超过20种培育人体组织的方法,其中包括已经成功在实验室培植膀胱,尿道和气管组织并在临床实验中移植给病患。而今,科学家们又把目光转向实验室培育更复杂组织器官的可能性,包括心脏,肾脏,肝脏,胰腺以及胸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