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美国诗歌史上唯一可同华尔特·惠特曼相媲美的伟大诗人,狄金森的诗歌以想象丰富,意象奇特、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著称。从狄金森诗歌意象涉及最多的自然、情感、宗教入手,寻找其诗歌灵魂的吉光片羽,探寻这个敏感与敏锐的女诗人之魂。 相似文献
2.
艾米莉·狄金森是十九世纪美国文坛的著名诗人,本文探讨了狄金森对宗教复杂的情感,她依赖上帝,把上帝作为自己寂寞心灵的交流者,但同时又嘲弄藐视上帝,对基督教持批判怀疑态度。在宗教盛行的美国社会,对于女性来说,这种对宗教的反抗思想是尤为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3.
死亡是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经常出现的主题,这一主题作品数量多,角度奇特,意向新颖而大胆。本文首先探寻诗人对这一主题产生浓厚兴趣的原因,然后通过分析诗人的几首诗歌来说明诗人通过死亡所欲表现的思想和对人生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5.
何亚卿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3(10):141-144
生态女性主义研究和探讨自然与女性,解构人类中心主义的二元对立观念。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分析和重审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和自然的边缘地位,从环境和性别的双重视角进行文学批评。运用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研究和探讨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自然诗中的生态女性视角,发掘诗人的生态女性意识,探究诗歌中反映的人与自然和女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二十世纪伟大的女诗人,以其独特的风格而著名.本文结合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日记和生活经历,从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诗和爱情诗中浅析诗人心中孩子般的童真之美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独特的个性加以阐释.本文旨在揭示艾米莉·狄金森这位深居简出的女诗人保持内心天真和精神独立自由的源泉. 相似文献
7.
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是美国诗歌史上的里程碑。其诗歌不循章法,内容广阔,格调清新,言简意赅,韵律多变。在近1800首诸多主题的诗歌中,她用其特有的艺术手法和审美标准来表达对生活、生命的热爱、思考和内省,探询着生命的本质,展现了其追求真与美,力求在简朴中提炼精华的原则和重视个性的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8.
艾米莉·狄金森,美国浪漫主义女诗人,她生前恬淡,终身未嫁,过着隐士般的生活。但她的内心却隐藏着一个丰富、深邃、炽热的情感世界。她的诗题材多以爱情见长,语言简练、意象丰富。本文通过剖析诗人的情感世界,进而赏析其爱情诗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艾米莉·狄金森以死亡与永生为主题的两首诗,旨在揭示诗人狄金森就如其他很多的思想者一样对死亡与永生的本质怀有一种矛盾的心理。事实上,艾米莉·狄金森终其一生对死亡的本质与死后永生的可能一直持一种将信将疑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1993,(2)
爱米莉·狄金森,这位十九世纪中期的美国女诗人,似乎不属于她的时代,而属于二十世纪.她生前默默无闻,在她死后多年的二十世纪,人们才把鲜花和桂冠戴在她身上.有人称她是公元七世纪古希腊萨福以来西方最杰出的女诗人;有人把她驾驭语言的能力和莎士比亚相比。美国文学界在一九八三年纪念华盛顿·欧文诞生二百年之际,辟了诗人角.首批入选的三位诗人,其中一位就是爱米莉·狄金森.献给她的题词是:“啊,杰出的爱米莉·狄金森!”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列车驶过丹东,窗外可见鸭绿江水流淌。江两岸是两片和平、富有生机的大地。我的脑中忽然闪出这样的情景:一个黄昏,几个年轻人,把背包扔上一辆军用卡车,踏住后轮,翻身上车。车开了,驶过弹痕累累的大桥。夜幕降临,城市和乡镇的断垣残壁在淡淡月光下隐约可见。在那被炸过千万次、又修复过千万次的公路上,在高射炮的射击和敌机的轰鸣声中,数不清的军车满载着战士或物资流水似地行驶在那片硝烟弥漫的土地上……那是1953年年初,抗美援朝的年代。我是那几个搭车的年轻人中的一个,当时正作为《世界知识》的特派记者,奉命赴开城采访。 34年的岁月流逝了! 如今,1987年9月的一天,阳光普照在边境的原野上。我作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团的成员应 相似文献
17.
李远龙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4,(1)
针对 6 8年前费孝通和王同惠所作的《花蓝瑶的社会组织》 ,对六巷进行了回访。在扩大研究对象 ,拓宽研究地域 ,进行更深入的专题调查 ,更精确的调查分类的基础上 ,提出“花蓝瑶的社会组织主要为石牌制和瑶老制”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艾米莉·狄金森以死亡与永生为主题的两首诗,旨在揭示诗人狄金森就如其他很多的思想者一样对死亡与永生的本质怀有一种矛盾的心理。事实上,艾米莉·狄金森终其一生对死亡的本质与死后永生的可能一直持一种将信将疑的态度。 相似文献
20.
韩春英 《邢台师范高专学报》2010,(1):84-85
艾米莉·狄更生是美国19世纪著名的诗人,她一生创作了近两千多首诗,其中五百多首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死亡与永生。“死亡与永生”成了狄更生几乎一生遥望和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