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严歌苓的小说故事性很强,是典型的情节小说。热奈尔的叙事理论可以从叙事时间、叙事空间上论证严歌苓小说的吸引力:叙事时间上的清晰和速度节奏上的张弛有度;叙事空间上影视的视听效果。情节叙事是其基础。  相似文献   

2.
小说叙事研究的新视野——空间叙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人文社科领域内的“空间转向”和小说叙事研究的“空间叙事”的概念及其关系,并对小说的空间叙事研究应以空间的叙事功能为核心问题,还可进行一些空间叙事的形态、视点、节奏等外围问题的研究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这些都为小说叙事研究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3.
沃尔特·司各特的小说《艾凡赫》中运用了许多叙事手法,他们在塑造人物性格、反映作者立场及推动情节发展上起到一定作用。本文从叙事聚焦、叙事时间和叙事逻辑三个方面对沃尔特.司各特的小说《艾凡赫》展开分析。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作者作为政治保守派的立场,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和故事情节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微观地理空间是由标示里坊街巷等较小范围的地名建构的地理空间。本文重点关注古代小说中的一种独特的叙事技巧——微观地理空间叙事,对其在唐传奇中的相关例证做了重点解读,进而总结出这一技巧的基本功能,分析了其在小说史上的渊源与成因,并且梳理了其在宋元小说中的演变,在此基础上指出:唐传奇中微观地理空间的基本功能是以其真实的地理方位增强小说的真实感,部分作品中运用的微观地理空间链则承担了推动情节发展和增强叙事合理性的双重功能;唐传奇微观地理空间链叙事,可能与文本写定前的口述需要、作者本人的长安空间经验以及“长安想象”这三个因素有密切关系。由于作者与读者不再具备同城化的空间默契,宋元传奇小说中的微观地理空间呈现式微之态;反之,由于“说——听”环节上的同城性,宋元话本小说中继续运用微观地理空间叙事。  相似文献   

5.
《老残游记》的叙事模式是以空间维度为核心的地理叙事,其形成与作者刘鹗的经历有着内在关联。小说中的地理环境描写与人物、事件相统一,具有一定的叙事功能。按照地名标示的范围大小,《老残游记》可以分为宏观地理空间和微观地理空间。地理空间的呈现与转换,与故事的发生和情节发展以及叙事的真实合理等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贯穿全文的地理叙事脉络。  相似文献   

6.
话本小说有着明显的叙事节奏,这是其情节独特性之一。话本小说的叙事节奏与其来源于“说话”艺术有着密切关系,且在书面化和文人化过程中加入了书面文本的特征,使话本小说的情节节奏具有了口头与书面的双重特质。话本小说的叙事节奏有多种类型,如性格、线索、叙述、异时空等,这些节奏类型基本存在于故事层和叙述层。话本小说叙事节奏的形成机制基本可分为信息缓释、叙述干预和敷演捏合。而所有这些情节节奏的特质从根本上讲,其形成与内置的拟书场中的“说听”交流密不可分,是拟书场的叙述格局使话本小说形成了独特的节奏模式。  相似文献   

7.
空间和时间同为叙事的基本维度。作为叙事艺术的大师,福克纳在小说创作中对时间和空间均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是,与时间相比,空间的诗学功能在福克纳研究中尚嫌不足。空间是当今叙事学研究的一个新热点。在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空间作为环境背景,不仅渲染了气氛,还揭示了人物的性格和身份;而作为一种能动的叙事力量,空间也成为人物之间社会关系或身份的建构者,是情节组织的基本维度。  相似文献   

8.
徐訏小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具有四个方面的叙事特色:很耐读的情节;扩大了的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心理深度和哲理色彩;诗意化和情感美。因为具有这四个方面的特色,徐訏小说一直拥有众多的读者。  相似文献   

9.
当代小说叙事话语的代际嬗变始于启蒙叙事对十七年小说神话叙事的鼎力反拨,但启蒙叙事这一反神话叙事的话语方式,却逐步演化成了一种以道德神话为内核的新神话叙事。至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启蒙文学的暂时消歇,当代小说的叙事话语又转向了以欲望叙事为突出特征的世俗化叙事。此消彼长之下,世俗化叙事终以构筑身体神话的方式,取代之前的新神话叙事成为了当代小说的叙事主流。但在此历史进程中,启蒙叙事与世俗化叙事的话语博弈,又于90年代中后期催生出了神性写作这一新的小说叙事话语。从神话叙事到新神话叙事,再到世俗化叙事与神性写作,当代小说叙事话语的发展流变,已然自成系统地构建起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谱系。  相似文献   

10.
意象在《红楼梦》中的叙事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意象具有叙事功能,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叙事作用,这是中国古代小说,尤其《红楼梦》的艺术贡献。它是小说诗化的重要形式特征。独特的意象介入叙事,从担当叙事者、主旨象征、情境创设、叙事层次转换、人物形象建构、叙事空间拓展、叙事修辞等方面,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叙事作用,使得小说文本呈示出独特的叙事风貌。  相似文献   

11.
《阿Q正传》的模糊叙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阿Q形象之所以具有多义性,歧义性,是因为鲁迅在小说中采用了模糊叙述,这种叙述风格首先来自作家叙述态度的模糊,对叙述行为价值证券的两难上,其次它还体现为人物形象的有意模糊,情节设置的跳跃,省略与反逻辑,叙述语言,人物心理活动语言与作家评述性语言界面的模糊等方面,正是有了这种模糊,小说所要表现的精神现象的复杂性才得以凸现,作家所要言说的思想才达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峰。  相似文献   

12.
老舍短篇小说《柳家大院》讲述了北平一个“狗窝”般的大杂院中,公公和小姑子虐待小媳妇至死的故事,其以独特的叙事视角建构了叙述者与隐含作者的距离与冲突,营造了“看与被看”的多重审视模式.《柳家大院》因此激发着读者的同情、悲愤、无奈与哀叹的道德反应,呈现了老舍小说叙事的民间伦理.  相似文献   

13.
《德伯家的苔丝》情节构思的故事时空相当巧妙,它除了具有增强小说的历史感、时代感和真实感的作用以外,还直接是小说情节的内在框架。  相似文献   

14.
本文借用张新军的可能世界叙事学理论模型,分析了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的叙事特征。《宠儿》以真实故事为基础,是对现实世界(玛格丽特弑女事件)之外的可能世界(包括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与女主人公相关人物和奴隶制造成的生理和心理创伤)的描绘。作者用优美的语言和精妙的叙事方法设置了一系列谜团,为读者解开了故事谜团,同时留下了一些未解之谜。别具匠心的人称使用和情节发展进一步彰显了作者娴熟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15.
叙述的所指——故事和情节,常被指称为叙述的核心,人们研究的重心也在此。而为了推动叙述,为了完善故事与情节,叙述的策略成为有技术才能的作家必选对象。周立波在建国后的作品中,将女性、景物、山茶花意象等作为文学叙事的必要概念,从话语和叙述的层面对叙述策略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悬念性叙述手法及象征手法的运用,进而探讨了该小说的艺术特色.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复数“我们”的视角来叙述故事,使得小说的时序颠倒,结构奇特,情节跳跃,充满悬念;同时,作者还大量运用了象征手法,使得小说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7.
以现代叙事学理论为视角研究《麦克白》戏剧文本,通过分析剧中的叙事圈套、复调叙事、空间叙事以及圣经母题叙事,以说明其"套中套"的复调叙事技巧和文本叙事上"旧曲新唱"的深刻功力。  相似文献   

18.
台湾客家流传的"年初三送穷鬼"故事,是古风"送穷"习俗口头叙事的表现。藉此传说故事,探讨其习俗由来,而传说流传与习俗分布的区域相当,显见两者有相辅相成、互相依存、彼此强化的现象。"送穷鬼"故事藉由送穷鬼行为,表达民众祈求财富的愿望,以故事阐释民俗,其情节也吻合民俗的意涵。"灶君"故事则常与此类型故事复合,然不是灶君故事必要的情节,可见民俗之间存在交叉混同的情形。  相似文献   

19.
《庄子》的泛阴阳之"化"的思想是建立在其泛阴阳的二元之道的基础上的,是通过"三"的方法来实现的。"三"的方法既是"化"之完成的途径,也是《庄子》文本的一种言说方式。在东西方的"轴心时代",《庄子》既不同于《道德经》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的第三人称的"庄语"言说,也不同于柏拉图的单一情节戏剧的故事性言说,而是具有串联式情节的故事性言说。  相似文献   

20.
《呼兰河传》的故事是零散的,但萧红用她天才般观感世界的方式来叙述,使历史存在的描画更为本原,更有深度。前两章用第三人称与成人话语来叙说故乡的风土人情,而后五章却用第一人称与儿童的口吻来挖掘故乡人麻木的灵魂世界,这看似错位叙述的两部分之间以及两部分内部形成批判与同情、沉重与轻松、纯真与残忍的充满巨大张力的审美空间,让读者咀嚼不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