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06年春,笔者应《科技术语研究》(现名《中国科技术语》)之约,拟写了《台风名词探源及其命名原则》(以下简称“探源”)与《台风和飓风的异同》两文,分别在《科技术语研究》第8卷第2期和第3期上刊出。本为应差而为,未料反响颇多。近日网搜发现“探源”一文流传更广,颇为忐忑,盖因“探源”涉及之台风命名表又有更替者,  相似文献   

2.
关于“台风”一词的来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术语研究》2006年第8卷第2期刊登了王存忠《台风名词探源及其命名原则》一文。文中论及“台风一词的历史沿革”,作者认为:在古代,人们把台风叫飓风,到了明末清初才开始使用“飚风”(1956年,飚风简化为台风)这一名称,飓风的意义就转为寒潮大风或非台风性大风的统称。关于“台风”的来历,有两类说法。第一类是“转音说”,包括三种:一是由广东话“大风”演变而来;二是由闽南话“风筛”演变而来;三是荷兰人占领台湾期间根据希腊史诗《神权史》中的人物泰丰Typhaon(拼写有误,应为Typhoon——摘编者)而命名。第二类是“源地说”,也就是根据台风的来源地赋予其名称。  相似文献   

3.
笔者曾发表过《“音义双译”的优越性》一文(《科技术语研究》第4卷第3期,2002年3月)。后来陆续发现其他一些有趣的实例,现分别叙述于后。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术语》编辑部: 《科技术语研究))2006年第3期刊登了《关于“碳”与“炭”在科技术语中用法的意见》,对其中的“几点说明”和“特例1”,我提出以下意见:[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术语》编辑部:拜读《中国科技术语》2007年第5期36~38页《地理学概念的规范和更新》一文,其中38页第18行蔡运龙教授提及台湾学者表达为“地境”,疑为笔误,应是“地景”。兹补充本人意见如下,提请各方讨论:  相似文献   

6.
术语的命名应与汉语环境相适应乃国人之共识,原无可非议。但制定科技术语除应考虑其与汉语环境相适外,还应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单义性、国际性、简明性、习惯性(约定俗成)等多项原则,此外还应考虑到修辞、音节等各个方面,如果片面强调其中之一而不顾其他,必将局限于一隅而忽视全局,给科技术语工作带来不利。《术语命名须应对汉语环境》(以下简称《汉语环境》)一文中对防火墙、以太网等术语提出的异议恰好表明了该文中的众多论点是不够全面的。  相似文献   

7.
笔者在《科技术语研究》(1999,第三期)上,曾撰写《二噁英的正确命名》一文,是因为当时媒体广泛报道了在欧洲生产的畜禽和乳制品中含有致癌物质“二噁英”。由于计算机字库没有噁字,所以媒体基本上用“二恶英”。时至今日,“恶”字这种错误用法仍广泛见于诸媒体。在1932年,当时的教育部公布的《化学命名原则》中,对杂环化合物的命名已经使用“噁”字如:“噁唑”。“二噁英”就是含氧五元杂环的衍生物。当时公布时使用繁体“噁”字,在汉字简化时将“恶”和“噁”统一使用“恶”字,忽略了化学命名中使用的“噁”字。  相似文献   

8.
关于“台风”一词的来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术语研究》2006年第8卷第2期刊登了王存忠《台风名词探源及其命名原则》一文。文中论及“台风一词的历史沿革”,作者认为:在古代,人们把台风叫飓风,到了明末清初才开始使用“颱风”(1956年,颱风简化为台风)这一名称,飓风的意义就转为寒潮大风或非台风性大风的统称。关于“台风”的来历,有两类说法。第一类是“转音说”,包括三种:一是由广东话“大风”演变而来;二是由闽南话“风筛”演变而来;三是荷兰人占领台湾期间根据希腊史诗《神权史》中的人物泰丰Typhaon(拼写有误,应为Typhoon——摘编者)而命名。第二类是“源地说”,也就是根据台风的来源地赋予其名称。由于台湾位于太平洋和南海大部分台风北上的路径要冲,很多台风是穿过台湾海峡进入大陆的。从大陆方向上看,这种风暴是来自台湾,称其为台风就是很自然的事了。由于汉字的表意性,就从台音加风字形成颱字。从文中看出,关于“台风”一词的来历,该文作者是倾向于第二类“源地说”。他认为:“这一说法的可取之处在于,把飓风改称为颱风在实践上和台湾的始称时间是吻合的。”但是,笔者认为这一说法经不起推敲。比如从该文“由于汉字的表意性,就从‘台’音加‘风’字形成颱字”一句话,可以直观地看出“源地说”难以成立。台湾,自秦至三国有“东鳀、澹州、夷州”等名,隋以后称“琉球、流求”等,明朝始称“台湾”,繁体字写作“臺灣”。“颱风”之“颱”并非“臺灣”之“臺”加风字而成,倒是“台州”(在今浙江)之“台”加风字而成。在我国闽语地区,“颱风”之“颱”的读音是阴平(第一声),与“台州”之“台”读音相同,而与“臺灣”之“臺”的阳平(第二声)读音不同。另外,王文认为“颱”字出现的时间,最早见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台湾诸罗县知县季麒光著《风颱说》。其实,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潮州戏文刻本《荔镜记》所附之《颜臣》已有“风颱”的写法。著名语言学家李荣先生(1920-2002)曾撰文《台风的本字》,引用大量文献史料和现代方言语料,详细讨论台风一词的来历及读音。原文共九章:“壹、风颱与风痴;贰、有关飓风各种名目的史料;叁、有关飓风各种名目的史料的说明;肆、颱风在方言里的名称;伍、风旧与风飓;陆、风痴与风颸;柒、风颱——颱风及其他;捌、颱风取代飓风;玖、颱字的音”,约28 000字。为讨论“颱、台、臺”的区别,全文用繁体字写作。分上、中、下三部分,分别发表于《方言》1990年第4期和1991年第1、2期。本刊摘编要点发表,供读者了解台风一词的来历。文中除必须以繁、简体区分的字外,摘编全部转写为简体字。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术语》编辑部:您好!我是华中科技大学的一名硕士研究生,专业是结构工程,研究方向是建筑材料。近日,我在贵刊2008年第4期上看到了《有关二次资源术语的翻译》(作者:王保士)一文,受益良多,但是,该文中有一处值得商榷。在第53页的表1中,作者将“粉煤灰”译为coalash,此举与标准规定和学术习惯相悖。文献[1]中,粉煤灰是用燃煤炉发电的电厂排放出的烟道灰,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术语》编辑部:您好!我是华中科技大学的一名硕士研究生,专业是结构工程,研究方向是建筑材料。近日,我在贵刊2008年第4期上看到了《有关二次资源术语的翻译》(作者:王保士)一文,受益良多,但是,该文中有一处值得商榷。在第53页的表1中,作者将“粉煤灰”译为coalash,此举与标准规定和学术习惯相悖。文献[1]中,粉煤灰是用燃煤炉发电的电厂排放出的烟道灰,  相似文献   

11.
国内分类学文献习惯于将棕榈科植物的"cirrus"和"flagellum"都译作"纤鞭",将"prophyll"译作"先出叶",这导致了混乱。基于术语译名的单义性、专业性和简明性原则,"cir-rus""flagellum"和"prophyll"分别译作"叶鞭""花鞭"和"总苞"较为恰当。  相似文献   

12.
通过“非达尔文革命”的概念,鲍勒对“达尔文革命”的正统形象提出了质疑。鲍勒认为:达尔文主义不是19世纪进化论的主题,现代“综合理论”的产生相对独立于达尔文所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因此进化论的历史不等于达尔文主义的历史。鲍勒对进化论历史的重建表明,以“发育”模型为基础的进化论在19世纪占据统治地位,“进步”的观念是这种“非达尔文”进化论发展的线索,《物种起源》的出版并没有阻断这个发展过程。由此鲍勒重现了“进步”的观念在19世纪的连续性。对“进步”观念和进化思想之间关系的考察,不仅对于重建进化论发展的历史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而且也是理解我们这个现代世界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风向标”原为一种测定风向的工具,用于气象等专业领域。《现代汉语词典》把“风向标”解释为:“指示风向的仪器,一般是安在高杆上的一支铁箭,铁箭可随风转动,箭头指着风吹来的方向。”《汉语大词典》中的释义跟《现代汉语词典》相似,是指“指示和测定风向的仪器。一般是在高杆上的一支铁箭,铁箭可随风转动,箭头永远指着风吹来的方向。”而近年来,“风向标”不再仅仅用于气象等专业领域,而广泛流行于各个领域,出现了新的用法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于1990年8月4日在北京组织全国名委,国家语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地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北京天文台,北京理工大学,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新华社新闻所,国家技术监督局,科学出版社有关专家,召开了一次关于“世纪”与“年代”订名的座谈会。目的是从历史、天文、计量、语言、社会等方面对“世纪”与“年代”的概念内涵进行研究。特别是20世纪即将结束,21世纪就要开始的今天,明确“世纪”和“年代”的实际内涵,有着深远的社会与历史意义。一、关于“世纪”“世纪”一词的基本内涵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指“世纪”的时间间隔为100年。一般来说这是无可非议的,也是广为人们所接受的。第二部分是特指公元纪年的第几个100年,从而存在一个起始年与结束年的问题。“世纪”概念的分歧就出现在这个起始年和结束年的计算上。如21世纪是从2000年开始还是从2001年开始,社会上流传着的看法是不一致的,我们在这个问题上需要认真调查研究。1.认为21世纪是从2001年开始执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世纪”的起始点应该追其根源。公元纪年法是从公元1年开始,即公元第1世纪——公元1世纪是从公元1年到公元100年。因此可以推出21世纪是从公元2001年开始至2100年结束。2.认为21世纪从2000年开始坚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现在社会上广泛采用以00年结尾的年做为新一个世纪的起始点。在习惯上应把1900年至1999年理解为20世纪;把2000年至2099年理解为21世纪。二、关于“年代”“年代”与“世纪”一样,也存在着类似的矛盾。“年代”的时间间隔为10年,起始年一般大多数人认为是从0年开始。如本世纪20年代是1920年至1929年。但也有少数人认为从1年开始,如本世纪20年代是1921年到1930年。但是特别要注意的是1990年元旦,人民日报上登载了题为“九十年代第一春”的社论,可见新闻媒介已经习惯于把0年做为年代的起始年。三、“世纪”与“年代”的溯源1.“世纪”“世纪”这个概念源引自欧美国家。在我国古代没有“世纪”这个概念。“世纪”是我国采用公历纪年方法之后而产生出来的一种一般计时的概念。首先它不是计量单位,因为它不具备计量单位的基本性质。与“世纪”对应的英文词是“century”。英语字典中一般认为公元1世纪就是公元1年到公元100年,20世纪是公元1901年到公元2000年。但也有少数欧美国家的字典认为20世纪是1900年到1999年。由于我国历史上采用帝王年号加阴历的纪年方法,在历史上也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而辛亥革命之后,虽然采用公历,但还没有遇到今天这样处在世纪之交的时代,因此追其根源,仍需要我们这一代人来解决这一问题。2.“年代”“年代”一词如何产生,说清楚这个问题是比较困难的。一般人认为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创造出来的。翻译英语或其它外语文章的时候,当译者遇到1920s、1950s时,一般都译成了20世纪20年代,20世纪50年代。因此,就认为中国人在把诸如1920s、1950s表达的概念用中文表示时,就在汉语中增加了这个名词。另一种看法是有人认为“年代”应对应英语单词“decade”。英语中“decade”的意思是十年。同样在特指第几个10年时,有个起始年的问题。四、各种观点讨论由于对“世纪”与“年代”看法上的分歧,与会专家对这两个概念开展了充分地讨论,并且对每一种观点做了详细的论证。观点1:认为世纪的起始年和年代的起始年都是从1年开始。这种观点的根据是:①目前西方国家的一些主要字典,大部分认为世纪是从1年开始。而年代是世纪中的十个10年,如果年代不是从1年算起会产生不相符合的矛盾。②公元纪年法是以耶稣诞生为一个新的纪元,这个新的纪元是有其社会和历史含义的,应该从1年开始世纪和年代。观点2:认为世纪的起始年从1年开始,而年代的起始年从0年开始。这种观点的根据是:世纪是以公元纪年开始,公元纪年是1年开始。而年代是为了表示一个十年的概念,按照一般习惯上的理解,从0到9就可以,并且没有将世纪与年代统一考虑的必要。观点3:认为世纪和年代都从0年开始。这种观点的根据是:①采用这种方法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②使用起来比较方便。③对于公元1世纪则是从公元1年到公元99年,就认为公元1世纪共99年而不是100年。上述这些观点所讨论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语言学家希望注意这两个概念的习惯性和语言的应用性。历史学家和社会科学专家希望注意这两个概念的社会学和历史学含义。天文学家则希望更具有科学性。计量学专家则认为希望这两个概念符合国际习惯。新闻界的专家希望能够正确地使用这两个概念。术语学专家则希望对这两个概念给出统一的结果。总之都希望能够在2000年到来之前,给出这两个概念的准确内涵。五、下一步的工作:通过这次座谈会,与会者一致认为目前还需要进一步调查研究,先不要以国家的名义过早地公布这两个概念的使用原则。再与国际有关组织联系,了解国际上的习惯用法,最后做出与国际习惯相一致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国家标准(GB 3187-82)可靠性基本名词术语及定义中,将国际标准的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MTBF)(for repaired items)定义为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着眼,探讨failure和fault以及与之分别对应的失效和故障的释义,并根据东西方文化科学技术的差异,在交流中所产生的碰撞和融合,从而找出科学普及工作者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和机遇.  相似文献   

16.
大多数风暴在性质上属旋风,一般来说它们还是相当温和的.但是,外界条件偶尔会使旋风旋转得非常快,你就会感到不舒服. 美国东部及墨西哥湾沿岸居民最熟悉的情况是这样一种旋风:它于夏末秋初在加勒比海上开始形成,并成为一种时速超过160千米的巨大旋风,且开始朝西北方向移动.这就叫做"飓风"(hurricane),它源自一个加勒比印第安词Hurakan,这是他们的一种凶恶的鬼怪的名称.在飓风经过的地方居住的任何人(本书作者就是其中之一)都能证实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17.
学者们对“中国”一词在英语中译为China有着不同的看法,他们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就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却因缺乏足够的历史文献而难以令人信服。本文从构词法和音韵学的角度出发,对此作了进一步的探讨,佐证其中的一种观点:China是“秦”一词音译的结果,而且China一词有“中国”之意在前,而后才有了“瓷器”之意。  相似文献   

18.
学者们对"中国"一词在英语中译为China有着不同的看法,他们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就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却因缺乏足够的历史文献而难以令人信服.本文从构词法和音韵学的角度出发,对此作了进一步的探讨,佐证其中的一种观点:China是"秦"一词音译的结果,而且China一词有"中国"之意在前,而后才有了"瓷器"之意.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休闲是社会发展的公共价值目标;休闲有助于劳动价值的实现;休闲对价值观念的发展具有规定性的导引作用;休闲催发生命价值的同一等四个方面对休闲的价值意义进行了分析,以期从价值层面对休闲做一功能性的界说.  相似文献   

20.
"回溯问题"在知识论中具有根基性意义,无论是出于解决的目的,还是作为对该论证的回应,都说明了诸多知识论家将其作为内在论、外在论及怀疑论导引的本原所在。"确证"是"回溯问题"的根本,从确证的角度对"回溯问题"的研究便成为应有之义。文中从回溯问题本身入手、通过对确证内容、对象的论述,选取费尔德曼、普赖尔及胡埃默各自提出的"恰当经验回应"、"前提原则"、"现象感知的保守论"等为对象进行相应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