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西方关于都市区蔓延这一影响区域与城市发展的重点问题的相关研究进展、文献等代表性成果进行回顾和梳理。选取二战后至今世界城市进入快速扩张式增长时期作为研究时段,从概念界定、形态辨析、驱动因素、动力机制和空间测度等角度对都市区蔓延问题研究进行了综述,阐述其主要贡献和不足。在阐述综合承载力内涵及其系统特征的基础上,分析综合承载力网络的要素特征、空间分布等与都市区蔓延形态的相互作用关系。结论认为:都市区蔓延形态演变与综合承载力网络尤其是基础设施承载力网络紧密相关,是探讨都市区蔓延治理、实现城市合理增长、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切入点;现有研究成果体系较为分散,缺乏完整的都市区蔓延评测体系及方法工具集。  相似文献   

2.
郊区化是区域城市化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城市郊区化的出现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城市发展进入成熟阶段。本文以杭州市为例,主要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城市郊区化的标准界定;判断杭州是否已经开始了城市郊区化过程,以及进入此过程的时间;分析了杭州城市郊区化的动力机制及其于西方国家的异同;分析了杭州城市郊区化对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影响。它将为分析杭州乃至浙江的城市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供新的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当代西方国家城市化的特点与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二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相继进入后工业社会,城市化速度也由快转慢,逐渐进入成熟阶段.在城市化的模式上,先后经历了向心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四个发展阶段.从微观上看,城市化具有明显的分散化趋势,但从宏观上看,这种分散化又导致更大地域范围内的城市集中,形成现实意义上的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带..  相似文献   

4.
人口郊区化与居住郊区化是近年来我国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社会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已成为当今的主潮流.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了城市人口的集聚,同时也加快了城市住宅产业的发展.在对淄博市中心城区内部居住环境质量因子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淄博市中心城区规划居住用地地块的环境适宜程度,共分为4级,并对居住用地地块的环境适宜程度进行了空间分异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郊区化进程给全球大都市区空间格局的发展带来了激烈变化.与西方国家不同,在集聚城市化背景下的郊区化,使得中国的大都市郊区小城镇未能获得普遍的繁荣.在集聚和扩散的合力作用下,大都市郊区的小城镇发展如何突破重重难题,承担起其应有的角色作用?该文将以南京为例,尝试对大都市郊区的小城镇发展作出一定分析,提出些许对策.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城市的设计和实践,形成了稳固、保守、特色鲜明的城市空间形态、建筑形制以及人文环境。随着中国封建体制的没落和西方进一步的扩张,形成了清朝带有些许西方色彩的城市人文环境。应以客观、公正、全面的态度进行研究,从城市人文环境的角度出发,创造出既符合当代社会生活模式又不失本土人文特色的城市街道。  相似文献   

7.
都市区的发展既是中心城与郊区相互联系的结果,又对城效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认为杭州已进入都市区形成与发展阶段,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都市区发展中面临的城郊矛盾及其诱发因素,提出了现阶段杭州都市区的发展的基本思路和现行体制背景下促进都市区内城效协调发展的若干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郊区化概念的理解,分析了我国城市郊区化产生的机制——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国家制度的改革和新区开发,阐述了我国郊区化的特点——经济基础薄弱、郊区化程度低、被动郊迁比例大、郊区化与中心区繁荣并进和郊区化速度快,最后提出了我国郊区化发展的新趋势,即我国郊区化将更加普遍,郊区扩展向多种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由粗放式的发展到精细化的转变,千城一面现象也成为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空间感知出发对千城一面现象的改善策略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得出千城一面是人们对城市空间感知而形成的一种意象;其次,对空间感知角度下千城一面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然后,对空间感知的影响要素进行归纳与总结;最后,基于空间感知与千城一面之间的关系,对影响空间感知的空间塑造与心理要素两方面提出优化策略来解决千城一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广州市城市边缘区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基于多准则判断的城市边缘区界定法,对广州市1990、2000及2009年的城市边缘区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广州市发展模式已经从“单核心”扩展模式逐渐转变为“点-轴”扩展模式,最终将形成以“多核心”为典型特征的广州大都市区;②1990年初期,广州市处于城市化加速期,整体显得较为粗放、混乱、无序。2000年以后,广州市城市发展战略重心向南部移动;③城市空间扩张与破碎度变化规律具有同步性和相似性,城市核心区的破碎度变化幅度对城市化水平具有指示作用;④城市边缘区是一种极其敏感与不稳定的时空综合体。发展初期多表现为不连续的、破碎,进入发展后期,其空间形态变得连续、紧凑,这种从无序到有序的现象将伴随着城市边缘区发展的始终。研究结果可为城市战略发展规划及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伊朗在近代以前就已发展出高度的传统东方城市文明,同时由于长期的历史动乱,在进入近代以后伊朗在重建传统城市的同时又很快接受了西方的城市建设成果,开启了伊朗近代城市化历程,并最终形成今天伊朗独具特色的融传统与现代为一体的多彩城市格局。伊朗的城市化也伴随一系列突出的社会问题,有些甚至左右了伊朗现代的历史,因此,有必要对伊朗的城市化历程进行探究以发现其特点并为伊朗未来的城市发展找到出路,也可为中国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信息时代中国城市RBD(recreation business district)空间形态演变的发展趋势。方法通过理论分析,结合案例,探讨未来中国城市RBD空间的发展。结果探究出信息时代影响城市RBD空间形态的主要因素、RBD的功能构成、RBD空间形态特征以及RBD的市场前景,并从空间演变因素、结构模式两个方面提出中国城市RBD空间的发展方向。结论信息时代中国城市RBD的发展将呈多核心、多层次、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并且与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城市经济与旅游发展形成密切的联动关系。  相似文献   

13.
西安城市郊区化的判断及其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西安市人口的空间分布及人口密度的时空变化特征,揭示目前城市郊区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今后的良性发展提出相应措施。方法运用人口集中指数及城市人口密度发展模型,分析西安市近12年来人口的空间分布及人口密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根据城市郊区化相关理论对目前郊区化的发展阶段做出判断。结果西安目前还处于城市郊区化的前兆阶段,初步表现为中心区人口向近郊区扩散、远郊区人口向近郊区集聚的基本态势。结论西安城市郊区化的后续阶段将会很快到来,为做好充分准备来迎接它,从宏观战略的角度,拟采取确定合理的用地发展方向;规划绿化隔离带,防止城市“摊大饼”式蔓延;中心区实施保护性旧城改造与理性适度开发相结合等措施。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建设杭州大都市的研讨,杭州城市发展的未来格局,一主三副的城市布局形态也基本形成,为杭州大都市的未来发展描述了诱人的蓝图。在研究三个概念规划和相关报告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对杭州城市空间发展形态的特征和增长时序作了相关分析,以供参考。 一、杭州城市空间发展形态的特征 中国大都市成长的空间形态主要在于城市外延式扩张和卫星城镇建设,空间扩展主要有轴向扩展和外向扩展两种形式,中国大都市空间增长形态,具有从同心圆圈层式扩展形态走向分散组团形态、轴向发展形态,乃至最后形成带状增长形态的发展规律。 杭州…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对中国环城市旅游度假带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作为城市游憩空间的组成部分,环城市旅游度假带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与城市化之间有着必然的密切联系,在对中国环城市旅游度假带的内涵和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正反两面阐述了城市化对环城市旅游度假带的影响,最后,笔者提出了对发展环城市旅游度假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榆横城市关系及榆林城市用地条件,按照区域城市空间扩展的理论探讨榆横结合部城市用地扩展的规律和远景形态,寻求打破行政区划的区域城市化途径。方法实地考察榆林-横山两地之间的地貌形态,分析区域城市空间扩展的基础条件,归纳整理两地城市空间发展的规律,预测两地间未来城市空间的布局形态。结果在引力作用和产业集聚双重作用下,两城市之间的区域往往比外围其他地区具有更高的集聚能力和发展机遇,成为率先发展区域。榆横城市空间发展必然遵循先向心集聚再外围扩散的核心-外围发展模式,最终带领陕北走向区域城市化、城市网络化的发展格局。结论榆横结合部是两个城市空间整合的载体,是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统筹共建的示范区。优先建设榆横新区,能优化区域城市空间结构,带动榆林地区城市化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城市以其集聚性、高效性和多元性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依扦,而中心城市发展状况又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兴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币化进程加快.中心城市经济也获得了新的增长动力。与此同时.城市化本身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中心城市郊区化就是世纪之交面临的、与我国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一项重大实践课题。一城市化的轨迹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国或一地区的城市化不但存在城市人口比重由低到高再趋于高位停滞、城市化速度由慢到快再趋向滞缓的阶段性规律,而且在城市化形式L存在着集聚、分散、再集聚的循环…  相似文献   

18.
《世界博览》2010,(1):13-13
中国社科院房《地产绿皮书》分析表明,2010年将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转折年。目前中国城市化规模呈现高峰趋势,人口迁移将迅速加强,用地规模继续增长,二线城市和落后地区用地量扩大。城市大都市化趋势将继续延续,城市空间形态越来越呈现集群化的发展态势。同时,城市化政策变革进一步深入和扩大。  相似文献   

19.
在新型城镇化引领下的"五化"协调发展背景下,智慧宜居型都市区建设已成为优化城市功能结构和推进城市空间节约利用的重要途径.首先,基于智慧宜居都市区的建设理念,分析了"五化"协调背景下建设智慧宜居郑汴都市区的重要意义;其次,根据智慧宜居都市区的建设目标,对郑州都市区"智慧宜居"、"智慧康居"、"智慧乐居"、"智慧安居"以及"智慧逸居"的建设现状进行了评估;再次,在分析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郑汴都市区城市功能提升与空间节约利用的实现路径;最后,在现状问题分析与实现路径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智慧宜居郑汴都市区的关键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我国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的特征,对城郊村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3个方面探讨了城郊型新农村建设规划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