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技术发展对审美的影响是深远的。由机器技术发展带来的机器美学作为现代审美取向的主要形式,其特有的审美特征却没有被揭示出来。刘易斯·芒福德通过手工业时代和机器生产时代的审美取向对比,指出机器技术的本身固有的特点塑造了四个新的审美特征:简洁之美,同一之美,速度之美和力量之美。本文试图通过芒福德的论述以揭示现代技术与审美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2.
技术发展对审美的影响是深远的。由机器技术发展带来的机器美学作为现代审美取向的主要形式,其特有的审美特征却没有被揭示出来。刘易斯·芒福德通过手工业时代和机器生产时代的审美取向对比,指出机器技术的本身固有的特点塑造了四个新的审美特征:简洁之美,同一之美,速度之美和力量之美。本文试图通过芒福德的论述以揭示现代技术与审美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机器深度学习功能逐渐成熟,人们开始担心机器自主意识的发展可能导致人被机器所奴役,并对人类造成威胁。通过对麦克卢汉"媒介是人的延伸"理论进行分析,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趋势,提出"人机融合"理念。从人与机器的感知融合、行为融合和思维融合,探讨了人机融合的本体性、渐进性和辩证性及其对人类行为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指出一个合理的人机融合机制,将有助于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理性发展和正确应用,实现人与智能机器的和谐共存,加速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4.
论芒福德的技术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芒福德是一位世界著名的技术哲学家,是人文主义技术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首先从技术人类学角度将技术史分为使用水和木材的始技术、煤和铁的古技术以及电和合金的新技术三个阶段,然后将历史上的技术分为两类:多元技术和单一技术。他认为人与技术协调发展的多元技术逐渐被以“巨型机器”为代表的单一技术所取代,产生了“机器的神话”,人被沦为机器的奴隶。芒福德提倡一种“民主的技术”,以改变单一技术的文明,从而恢复人在技术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实现人和技术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媒介与人:数字化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媒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媒介与人的关系,并分析了人需要什么样的媒介,结合日益发展的数字媒介,指出数字媒介是我们所需要的,但它还需要我们的进一步设计。  相似文献   

6.
剪刀手爱德华的故事也许对我们讨论人与技术关系会有一些启示。剪刀手爱德华是一部美国同名电影中的主角,它是由一位住在城堡里的科学家设计和制造的一个人型机器。从外表看,除了两只手是剪刀外,其余部分与人没什么两样。它的设计者本来已设计好了它的双手,就在把那双手作为礼物送给它之  相似文献   

7.
工作与休闲——现代生活方式的重要变迁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休闲作为现代社会一大主题,已具有了迥乎以往的意义与特征。和以往相比,休闲的价值得到提升,人们生活的目的与重心正逐渐由工作转向休闲。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电子媒介成为人的器官的延伸,网络技术帮助实现人的数字化生存,使得“工作即休闲”、工作与体闲合而为一的梦想不再遥不可及。工作与休闲在时间与功能上重新携手,将使人更趋完善、健康。  相似文献   

8.
在哲学范畴内,"人与机器"探讨人的本质及其与外在物的关系问题。亚里士多德以人的目的性说明人与机器的同一关系。18世纪以来的机械论哲学试图以"普遍数学"原理在理论上阐述"人是机器",但未能彻底说明心灵作为一种实体与物质实体的同一关系。大数据时代出现了人机合一的趋势,其实质仍然是建立在人的目的性基础之上,作为物质实体的机器与人身的融合。  相似文献   

9.
晨风 《科学大观园》2006,(12):77-79
今天人类的生话片刻也离不开机器。与机器的和平共处比任何时候都更显重要。而要做到这一点,人与机器的交流必须通畅无阻。设计最精巧的人机界面装置能够让人根本感觉不到是它赋予了人巨大的力量-此时人与机器的界线彻底消融,人与技术合为一体。以下是10种产品被专家们认为是本世纪最伟大的人机界面装置。  相似文献   

10.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不断突破自身局限的过程。在刚刚过去的一个世纪内,我们先是离开了大地,而后又飞离了地球。现在,我们正在试图制造一种有着和我们一样的外表、智力和运动能力的机器,以突破自然对人类作出的最基本限制:我们的身体和我们的思想。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一旦我们有能力制造出能达到甚至超越我们自身智力水平的机器,我们将会看到影片《无敌金刚》中的机器增强人或者《星际迷航》中的人机结合生化人那样的结合体出现,甚至会出现完全超出我们想象的个体。  相似文献   

11.
类人机器的技术变更史与人类文明演进史相伴而生,具有某种天然的耦合关系,以人类文明演进为主导脉络重新审视类人机器的起源与发展,可进一步把握类人机器发展的社会文化条件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史料溯源表明,农业文明时期原始神学自然观与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相互交织,使人们萌生了早期类人机器形象的想象;工业文明时期的机械唯物主义冲破神学羁绊,强调经验事实和客观存在,使类人机器显现出机械性特征;信息文明时期生产生活信息化等基本特征,赋予了类人机器与万物互联的有机性;智能文明时期整体智能化的出现,使类人机器从专用领域拓展到通用领域,或将取得“认知主体”“道德主体”和“情感主体”等地位,类人机器的客体地位或将被终结而因此获得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2.
"媒介是人的延伸"与"人是媒介的延伸"两个逆转性的命题,是西方麦克卢汉主义媒介技术哲学的核心命题,也是对该学派人本的进化的媒介技术本体论进行梳理评判的最佳切入点,其媒介与人互动延伸的隐喻性本体论蕴含着必然的逻辑悖论。  相似文献   

13.
机器"人"特指那些在外观、行为方式和智力、情绪反应等方面全方位类人的机器。机器"人"引发了广泛的伦理问题,却很少有人追问为什么非得制造类人机器人。人类自我追问的执念,"功能性替代"的社会需求以及技术体系自生长的内在要求三者协同驱动,造就了人类制造类人机器人的历史图景。虽然机器"人"制造蕴含着人类求真、求善的意志驱动,但是由于其"非一般性技术产品"的特性,其市场化的趋势将带来巨大的伦理风险,需要卓有成效的伦理反思与规范。  相似文献   

14.
同一家园中的人与机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人们欢呼信息时代给人类带来了更便利的同时,也使人产生了对智能化机器高度发展的恐惧。实际上,机器的发民是人类自身的发展,机器具有智能使得人与机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人类与机器构成的整合体共同存在于同一个地球。但人类也必须认识到。人类自身的善意是造就一个和谐的人机世界的希望所在,人类应该善待机器,同时也善待了自身。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基于社会历史性的方法论原则,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机器作为一般劳动资料与固定资本的辩证统一,表征了机器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与资本对工人的剥削的双重维度。马克思围绕“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展开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超越了机器悖论的理解方式,并指明了消除这一悖论的科学道路。20世纪中期以来,从自动化到数字化,西方理论家面对新技术带来的社会问题,都从马克思的机器论中寻找养分,在破除机器神话的同时,一再彰显出这一理论的强大阐释力和旺盛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基于经济史视角的机器换人“常识”深藏着技术哲学新的分裂风险。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哲学需要继承现代技术哲学经验转向纲领的精神,在机器换人“常识”的经济史理解基础上打开“技术黑箱”,引入《资本论》的技术史视角批判和反思机器换人“常识”,进而找到新的认识论和推理逻辑问题,即“机器如何接受并重现人类能力的知识”——技术知识论。借鉴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的思路,技术史与经济史如同技术哲学的“内史和外史”,没有技术史的技术哲学是分裂的,没有经济史的技术哲学是瘦弱的。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和海德格尔的技术批判思想之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海德格尔对机器大工业时代和技术时代对人的奴役都作的犀利,深刻的批判。但马克思把技术对人的奴役归之于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海德格尔则归之于技术的内在本质本身,在马克思看来,技术本质上只是一种中立性的工具,而在海德格尔看来,技术的本质是座架,它内在地就具有对人控制的特点,据此,马克思认为出路在于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海德格尔则认为出路在于“思”与“诗”,在于对技术的“泰然任之”。  相似文献   

18.
科学家早就预言: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与生物经济的世纪。自1982年世界上第一个基因工程产品——重组人胰岛素问世,就已经拉开了现代生物产业革命的序幕,生物技术与医药、农业和工业的融合,正在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9.
心身问题解决的新尝试:机器功能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器功能主义是功能主义的较早形式,它为心身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有意义的尝试。本文对机器功能主义的产生、图灵机和机器表概念做了一个简要说明,同时把机器功能主义与行为主义、同一论相比较,论述了机器功能主义对心身问题的理解及其积极意义。但是机器功能主义仅把心理状态理解成一种功能状态,因而面临着许多方面的困境,并不能令人满意地解决心身问题。  相似文献   

20.
细胞自噬是进化保守的,基于溶酶体的胞内降解途径,对维持细胞的稳态平衡有重要作用。自噬参与生物体发育、免疫反应、代谢调节、细胞凋亡和衰老等多种过程。自噬异常与神经退行性疾病、肿瘤等的发生密切相关。自噬是当今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1992年大隅良典实验室利用酵母遗传筛选鉴定了15个自噬核心基因,也因此获得2016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当前自噬领域研究的重点集中在酵母以及通过酵母遗传筛选获得的核心蛋白质机器。然而单细胞酵母、单一诱导条件为出发点的筛选和研究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本文将从自噬过程的细胞、组织和发育阶段的特异性;多细胞生物中具有重要生理意义的自噬新蛋白质机器和新通路;自噬核心蛋白质机器的组装、蛋白质复合体的形成及多种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等高层调控体系;自噬晚期事件以及核心蛋白质机器;细胞面对不同的代谢胁迫条件会启动的不同的自噬通路等几个方面探讨自噬领域的研究方向和突破点,并讨论自噬领域研究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