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寄生于鸟类的吸虫种类很多。过去有陈心陶,金大雄,李敏敏等,顾昌栋,唐仲璋等,唐崇惕、汪溥钦等的研究。我们近年来在福州采集一些鸟类,检得的吸虫有10种,分隶6科,8属,其中有2个新种,5种增加新宿主、兹记载如后。  相似文献   

2.
寄生在鳖体内五种吸虫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扫描电镜研究了五种寄生于湖北及湖南鳖体内的复殖吸虫——东方簇盾吸虫、杯盾吸虫、细口吸虫、武汉后睾吸虫、高麻吸虫的体表形态.较详细地论及它们的体棘及体棘变化、口吸盘、腹吸盘、排泄孔、交接囊及感觉乳突的亚显微结构.  相似文献   

3.
肝片吸虫和巨片吸虫染色体和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来自国内数省份的片形吸虫的染色体和同工酶,发现肝片吸虫的染色体为三倍体型,巨片吸虫的染色体为二倍体型。根据二者核型相近、酯酶同工酶一致以及生活史各期虫体形态相似,作者认为肝片吸虫是巨片吸虫的同源三倍体的种类。  相似文献   

4.
云南部分地区两栖类寄生吸虫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云南部分地区的两栖类动物寄生吸虫进行调查,共采集到2目6科6属9种两栖动物,在解剖的228号标本中,仅在无尾目的 4种192只蛙体内查到吸虫13种,其中单殖目吸虫1科1属3种,复殖目吸虫5科6属10种.在滇蛙(Rana.Pleuraden Boulenger)直肠、小肠、膀胱内检获吸虫10种,其中重盘吸虫属2种(Diplodiscus spp.);在云南双团棘胸蛙(Rana yunnanensis)膀胱内检获拟发状吸虫属1种(Gorgoderidae spp.);在无指盘臭蛙(Rana.grahami Boulenger)、日本林蛙昭觉亚种(Rana.japonica chaochiaoensis Liu)中分别检获多盘属吸虫各1种(Polystoma spp.).  相似文献   

5.
报告了在厦门海域面状前吻吸虫Prosorhynchus facilis (Ozaki,1924)Eckmann,1932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结果,指出其第一中间宿主——寻氏肌蛤Musculus senhousei的感染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而终未宿主则具有明显的宿主特异性。  相似文献   

6.
7.
报道了用扫描电镜观察卵形半肠吸虫成虫,童虫,虫卵的体表超微结构,成虫,童虫体表皮满单生棘和皱折,虫卵表面光滑具卵盖。  相似文献   

8.
描述了复殖吸虫一新种(Buoephalopsissichuanensissp.nov.),并与相似种(B.PseudobogriWang,1980)进行了比较,该新种是在四川产的鲶类鱼(大鳍)的肠道中发现的,模式标本保存在西南师范大学生物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记述发现于广东阳江黄斑蓝子鱼肠道的广东寡腺吸虫,新种Oligolecithoides guangdongensis s.nov.及日本金线鱼肠道的中长单肠吸虫Monascus medisolongiusculus Ding,1993。新种前列腺膨大呈囊状,肠前部不膨大成结,食道短,体形梭形等特征与已知知种明显不同,日本金线鱼为中长单肠吸虫Monascus mediongiusculus Din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在中国湖南采集的泥鳅、黄鳝、乌鳢和胡子鲶的肠道中发现了隶属于异肉科、异肉属、拟异肉亚属的四个吸虫新种。它们是:泥鳅异肉吸虫,微小异肉吸虫,中华异肉吸虫,湖南异肉吸虫。  相似文献   

11.
这套《吸虫纲概要》丛书共有3卷,主要对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吸虫纲(Class Trematoda)的系统分类和鉴定进行了介绍。本书为该丛书的第2卷,描述了棘口吸虫目(Order Eehinostomida)和斜睾吸虫目(Order Plagiorchiida)的部分成员在总科、科和亚科和属上的分类。本卷内容包括七个棘口吸虫总科和两个斜睾吸虫总科。该丛书第1卷涵盖了盾腹亚纲(Subclass Aspidogastrea)和Stngeida目,第3卷将包括其余的斜睾吸虫目成员。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记述福建10种海鱼肠内寄生的吸虫,其中,1.卵形多腺吸虫新属新种(Polylecithus oviformis gen.et sp.nov.),宿主鳄形短体鳗,形态与拟盘肛属(Proctotrematoides)的种类相似。但无眼点,肠支短,卵黄腺滤泡细小呈葡萄状,分布于咽后至睾丸间的两侧等方面与拟盘肛属不同。2.长拟赫利吸虫新种(Hurleytrematoides longus sp.nov.),宿主褐篮子鱼,其形态与C.coronatus, (Manter et Pritehard,1961)相似,但体呈长形无棘,阴茎囊较长,生殖孔位于体中部,卵黄腺分布于腹吸盘与卵巢之间,卵丝甚长,3.鲻膜科特吸虫新种(Hymenocotta mugilis sp.nov.),宿主梭鲻,其形态与H.muili(Manter,1961)相似。但无眼点,口孔周围为6个大小不等的叶瓣,具前咽,受精囊位于卵巢之后。4.大眼鲷离肉吸虫新种(Apocreadium priacanthi sp.nov.),宿主短尾大眼鲷和月腹剌纯,其形态与A. longisinosum (Manter,1937)相似,但虫体细长,8.16~11.84×0.520~0.560毫米,虫卵细小(46~62×36~42微米)。5.东山孔管吸虫新种(Opechona dongshanensis sp.nov.),宿主横带绯鲤,其形态与O.orientalis(Layman,1930)相似。但口吸盘与腹吸盘大小相等,卵黄腺起自腹吸盘之前,分布至体末端,虫卵较大(70~80×40~42微米),此外,鳐耳双口吸虫Otodistomum plunketi(Eyfe,1953),宿主及达犁头鳐,竹英鱼新背门吸虫Neonotoporus trachuri(Yamaguti,1938),宿主鳀,对称前充殖吸虫Prosogonotrema symmetricum(Oshmarin,1965),宿主短吻三剌鲀等三种是我国新记录。  相似文献   

13.
14.
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山羊血浆cAMP,cGMP和cAMP/cGMP正常水平值以及感染肝片吸虫后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山羊血浆cAMP,cGMP和cAMP/cGMP的正常值分别为(0.80±0.03),(0.83±0.03) pm ol·m L- 1,(0.69±0.04),感染1 组和2 组山羊在感染后第1~6 周,血液中cAMP水平显著低于或低于对照组,以后两组水平相当。感染1 组的cGMP水平在感染后5~9 周期间低于对照组,而感染2 组山羊的cGMP水平在感染后1~4 周高于对照组。感染1 组和2 组山羊的cAMP/cGMP比值分别在感染后1~4 周和1~6 周呈现低于对照组的趋势,但差异不明显。因而,肝片吸虫感染可导致宿主的cAMP,cGMP和cAMP/cGMP紊乱。  相似文献   

15.
作者于1985年10月和1986年5月两次对石家庄动物园的4只亚洲象Elephas maximus 进行了驱虫研究,用丙硫苯咪唑一次性投喂,剂量为20-30mg/kg。给药后24h,从粪便中检得大量虫体。经鉴定,发现吸虫1种,线虫8种,其中一种为新种,一种为国内新纪录,两个未定种。  相似文献   

16.
江西动物体内吸虫新种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各地人体与动物吸虫经30余年采集标本和鉴定,初步确定有426种,隶于47科84亚科163属。本文报道了未曾发表的7科13个新种。  相似文献   

17.
在调查厦门集美附近海域棱Lizacarinatus(CuvieretValenciennes)复殖类吸虫时,从其消化道检获2种复殖吸虫,即:易脆贫黄吸虫(PaucivitellosusfragilisCoil,ReidetKuntz,1965)和分节萨特吸虫(SaturniussegmentatusManter,1969).其中棱为易脆贫黄吸虫的宿主新记录;棱和台湾海峡为分节萨特吸虫的宿主和地理分布新记录.对分节萨特吸虫的观察结果表明:排泄囊为"Y"型,其主干延伸至第4个假分节的中部.有子宫受精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应用扫描电镜及相位差显微镜对下列三种吸虫毛蚴进行了比较观察。一、肝片形吸虫毛蚴:顶突呈厚壁圆环状,中央为顶腺开口,壁上有4个腺体的开口及6根短纤毛。纤毛上皮细胞共21个,排列顺序为6.9(6.3)、4.2;第2列由2个完整的亚列组成。在第1、2列上皮细胞间的细胞嵴上,有2个侧乳突和4个细胞间嵴小突。二、布氏姜片吸虫毛蚴:顶突由2个唇瓣样物构成,中央为顶腮开口,未见其它小孔及纤毛。纤毛上皮细胞数及排列顺序与肝片形吸虫的相似,但第2列只有一个半亚列组成。三、日本血吸虫毛蚴:顶突呈网格状,上有2个穿刺腺开口及4—6根短纤毛。纤毛上皮细胞共22个,排列顺序为6、9、4、3,第2列呈单行排列。在第1、2列细胞间,有2个侧小突和多个细胞间嵴小突。本文还对上述各种结构的功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报道检获于厦门附近海域 (2 4°2 5′2 4”~ 33′14”N ,118°0 3′5 8”~ 11′48”E)英氏鲻MugilengeliBleeker消化道的厚体单脏吸虫Haplosplanchnuspachysomus (Esyenhardt,182 9)Looss,190 2 .这在其地理分布和宿主上都属新记录 .共解剖英氏鲻 42尾 ,阳性 15尾 ,感染率为 34 .9% ,感染强度为 1~ 7枚 .对所得虫体进行描述 .  相似文献   

20.
叶巢外睾吸虫雷蚴的组织学、组织化学及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组织学、组织化学及扫描电镜方法对叶巢外睾吸虫(Exorchis ovariolobularis)雷蚴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叶巢外睾吸虫雷蚴具有完善的摄食器官及强的活动能力,其强大的肌质咽在早期雷蚴首先分化出来,这是在钉螺媒介中叶巢外睾吸虫直接对抗血吸虫幼虫期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