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红梅 《科技信息》2007,(18):178-179
神话是人类文明早期的一种艺术方式。每个民族在形成初期都必然经历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源于人类对自然认识的不足,其形成也受诸多因素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既受民族心理影响,也反映出某个民族的心理建构。  相似文献   

2.
生态环境、文化理念与人类永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的发展经历了采集狩猎、“产食革命”和工业革命三个阶段 ,它们都体现了人类文化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特别是工业革命阶段 ,由于受西方文化理念影响 ,整个社会表现为发展与破坏并存。人类跟环境之间的长久相互关键在于人类的文化理念 ,它不仅对本民族而且对邻居的民族甚至对人类永续发展的前景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在促进民族文学走向世界文学的同时,可能对民族文学多元文化属性的固守及其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宗教文学自身所具有的抵抗性特质就具有了重要的文化价值。宗教文学在对民族精神与人类存在意义及其远景的终极思考中蕴含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根性,它在民族文学保持民族文化品格、增强自身文化免疫力以及民族文学的主体性建构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代宗教文学的文学史意义由此具有了重新评估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涂莹 《菏泽学院学报》2010,32(1):134-137
文化全球化是二十一世纪人类文化发展的总趋势。以西方为主导的文化全球化对民族文化发展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积极融入文化全球化大潮,科学地制定全球化格局下的文化发展战略,实现文化的创新,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是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化"是"人的全球化",人是具有"全球性的"人。全球化有力地推动着人类个性的丰富发展和人的鲜明个性的彰显。全球普遍交往要求个人成为开放的个人,使得人类个性的发展摆脱了民族文化的局限。人们不仅通过民族文化来塑造自己的个性,实现自我认同,也借用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个性,逐步使自己的个性具有集聚各民族智慧和能力的多样性文化特征;全球化使人的个性独立凸显,进取和竞争意识增强,每个人只有充分发挥以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为特征的主体性精神,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才能在全球化的竞争中把握机遇,争取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相似文献   

6.
宗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西南地区各民族的历史与文化都与宗教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西南地区复杂的地理、历史和社会变迁过程,使这里的宗教文化也表现出各自的特点,不同发展类型的宗教并存于西南地区。巫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也有其特定的发展过程,并与当地人们对自然及社会的朴素认识结合在一起,对当地社会起到一种控制作用,对此有必要做去伪存真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卷首语     
语言多样性是人类最重要的遗产,每一种语言都蕴藏着一个民族的独特文化智慧,因此任何一种语言的消亡都将是整个人类的损失。每一种语言的消亡必将导致其独特的文化、历史与生态知识的消亡,这将是无可挽回的损失。每一种语言都是人类对世界的体验的独特表述。因此,任何单独语言的知识都可能成为解答人类未来重大问题的钥匙。每消亡一种语言,我们对理解人类语言结构与功能模式、人类史前史,以及保护世界多样化生态系统的证据都会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8.
当今时代,随着国际化、全球化、跨国公司的不断扩张,特别是欧美化的步步渗透,后进地区、发展中国家等第三世界的少数民族文化正面临着巨大的生存与延续压力,在迅猛狂热的全球化浪潮冲击下,如何通过媒介传播与保护本民族文化就成为各少数民族当务之急的一项重任。在媒介全球化及其高度发达的新时期,对民族文化,特别是相对弱势的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赓延既有隐忧和挑战的艰难一面,同时又存在充满传播机遇与发展保护的优越一面,只要把握好传播与保护策略,民族文化的赓延应该是大有可为的。  相似文献   

9.
研究论及三个重要观点:一论跨国民族(transnational min-zu)是全球化后殖民主义时代民族共同体的普遍形态,这就意味着代表不同文化的跨国族群及其多元文化现象成为了世界主流的民族生态现象,而宣告了资本主义国家构建同质化单一民族国家的时代已经终结,在当代全球化初期不可能实现这种同质化;二论当代全球化跨国民族新时代中国内政外交的核心问题;三论遍布世界的跨国族体向"和谐共生""殊途同归"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文化多样性作为人类各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本来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表征,但在全球化条件下却遭遇了"匀质化"、单一化发展的危机。具体表现为大众文化的泛滥、文化特质的丧失、民族语言的濒危和消失等,文化危机出现的背后是文化和资本双重逻辑作用的结果。尊重和保护文化多样性有赖于人们充分体认文化多样性发展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各民族文化主体立足自身、放眼人类的真正的文化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1.
流散现象是近百年来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必然产物,这种现象的出现造就了流散写作的诞生。在当今这个全球化的语境下,流散写作已经越来越引起学界的关注。流散作家们往往具有双重的民族和文化身份,了解他们在异质文化语境中心灵世界和文化身份的变迁,对我们认识全球文艺格局的新趋势、新规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网络全球化进程是一种超越国界与国家主权的、在全世界范围内所展现的沟通与联系、交流与互动的趋势。在网络全球化视野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在网络全球化这一世界潮流下如何进行文化建设所作出的回答。面对网络全球化的新形势,我们如何处理好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建设、管理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网络文化,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坚持以科学技术手段来监督管理网络文化,从而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地创新。  相似文献   

13.
20多年的对外开放,已经在中国造成了深刻的文化转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西方文化正越来越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国人原有的文化归属感日渐式微.这种文化的转型不是可以避免的,也不是非自然的,因而那种用"回归"传统文化的办法来解决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主张是没有出路的.对于中国来说,不管是什么精神文化资源,只要有利于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和有利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加强,就都可以成为先进文化的鲜活内容.因此,即便是为了对抗西方的文化强权主义对我们的遏制、分化,文化自负也是不可取的.文化的自我批判(如鲁迅)永远要比文化的自高自大(如辜鸿铭)要高明得多,也要现实得多.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性文化,目前在学界仅仅是从反传统性别的角度来定义。本文把中性文化定义为:它是介于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之间,以日常生活为依托,不具有明显意识形态色彩的文化形式。中性文化具有双重性、共享性、民族性及世界性等特征。在当前社会语境下中性文化具有其他文化类型无法替代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5.
文化全球化的内在效应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危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面临挑战;共产主义信仰严重失落,社会主义道德体系面临挑战;民族精神面临挑战。面对文化认同危机,我们必须适应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采取有效措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普遍认同。  相似文献   

16.
吴建晓  单春艳 《科技信息》2013,(25):175-175
全球化(globalization)现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便成了世界越来越受关注的话题,随之也引起人们对于另一现象的关注,即文化全球化(cultural globalization)。当前,各界对文化全球化现象和定义也各执一词。本文试图从文化认同的角度解释和剖析何为文化全球化,并明确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该如何保持本国文化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7.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民族应更加注重于保持本民族化的独立性、个性与民族特色,以构成丰富多彩的、多元共生的世界化图景。因此,中华民族化与学一方面要向进行调整与开掘,弘扬优秀传统,保持个性;对外要放开胸怀、海纳百川。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不断完善、强化与优化,坚守自己在世界化格局中的位置。舍此,别无选择。  相似文献   

18.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精粹和核心部分,是一种重要的软实力,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其地位凸显,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高校是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及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方面具有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面对全球化背景下综合国力竞争的新态势,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这对于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尤其是文化软实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