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生态防护林树种选择和生产力因子数量化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数量化模型Ⅲ对影响农田防护林生产力水平的树种、立地条件、结构配置及林带栽植方向等进行了评价,为今后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中防护林的建设及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农田防护林的防风效果,2006年11月对东山岛单条木麻黄农田防护林带和两条林带内外区域的风速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农田防护林内外风速呈抛物线状变化,最小值出现在单条林带后10h处,两条林带后15h处,距离后移了5h,而且风速值在逐渐降低.空间表面图为波浪状曲面,等值线分布比较均一.弯曲不大,中间出现一些小的闭合区域.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木麻黄海岸防护林的温度效应场,2006年11月在东山岛对木麻黄基干林带、片林和农田防护林用多点多线的方法进行了温度测定.调查结果为:基干林带内外温差2℃左右,空间分布成中间低四周高的槽状:片林内外相差1℃-2℃,空间分布为中间低四周高的盆状:农田防护林内外温差为1℃左右,空间分布为狭长的带状.三种不同的林分等值线在林内都形成一定面积的闭合区域.  相似文献   

4.
路桂云 《甘肃科技》1999,15(1):24-25
、问题的提出防风、降低风速是沙区农田防护林和防风固沙林的主要功能之一。测定不同防护林的降风作用,是防护林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林业科研、生产中经常需要做的工作。到目前为此,测定防护林的降风作用所用的仪器多是轻便风速风向仪,其测定方法是,在林带前和林带...  相似文献   

5.
本文作者紧密结合多年林业工作实践和本地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实际,阐述了生态建设中农田防护林树种优化及营造技术,给出了农田防护林更新林带设置、造林树种选择、更新林带结构、整地时间及标准、造林时间及造林方法、抚育管理等技术要点,对当前开展的新农村建设乃至和谐社会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多层林网与单林带防风效应差异的风洞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田防护林是有效降低作物风沙灾害的重要屏障,而目前防护林研究多围绕单个林带及林网,缺少对多层林网与单林带防风效应差异的整体认识,故本研究选取3种不同行数林带配置(4、6和8行林)3层林网,在3种风速下(8、10和14m/s)进行风洞模拟,研究多层林网与单林带流场及防风效应差异。结果表明:1)林网与单林带流场差异主要表现在林带以上高度,近地面风速差异相对较小。另外,随水平距离增加风速恢复方式不同,林网上下同步恢复,呈平行状;而单林带自上向下逐步恢复,呈阶梯状;2)随着风速增加,单林带防风效应变化较小,林网后略减小,较单林带的效应增量呈减小趋势,在8、10和14 m/s风速下分别为7.99%、3.05%和2.38%。3)4行林林网配置综合防风效应最佳。随着林带行数增加,单林带和林网防风效应均先增大后不变,且林网后多出的效应增量变化趋势也相同,在林带为4、6和8行条件下分别为6.29%、7.99%和7.65%。因此,随着集约化和精准化农业推进,在进行防护林配置时,应从农田林网的整体效应进一步定量,减少林带冗余,实现作物经济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7.
农田防护林多以旁侧根系庞大的杨树为主,导致林带两侧的农作物严重缺水,造成减产。在距林带两侧边行2米处开一条与林带平行的梯形断沟,并对其进行生物养护,可切断林带伸向农田的侧根,截断其与农作物争夺水分的通道,大幅度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而且能减少水土流失。同时,还可利用沟底、沟埂种植优良灌木和牧草,提高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8.
农田防护林带组合方式对近地面风速作用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揭示农田防护林带组合方式对近地面风速的影响,通过实地空间多点观测,研究防护区风速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垂直相交林带而言,根据林带对风速影响程度的差异可分为主林带和副林带,在主林带附近弱风区位于0~150m范围内,风速值主要在6.38~7.56m/s之间变化,而距主林带200~280m处风速值在8.06~9.23m/s之间。在副林带附近风速值相对比主林带附近高,风速降低较之主林带附近区域弱,说明该林带对这种风流特征的影响程度弱于主林带。在林网内,形成了一个全面的防护区,风速值小于旷野风速值,只在林缘附近1H范围内风速值接近旷野值11.0m/s,在林网中心区有一个风速低峰区,林网内风速最低值出现在林缘附近4~8H区域内,可见网状配置林带防护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以贵阳市环城林带为研究对象,探讨喀斯特城市环城林带生长影响因素以及保护措施。利用ENVI软件对贵阳市环城林带的卫星图、地形图、地质图进行校正,之后利用GIS技术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得出贵阳市环城林带碳酸盐岩区面积占林带总面积的19.54%,该区林带植被覆盖率低,水土保持能力差,石漠化严重,一旦被破坏将不能恢复;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区占总面积的34.6%,该区植被生长速度较慢,遭到破坏后很难恢复;碎屑岩区占45.8%,该区植被覆盖率高,生长良好。在岩性分区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气候、水、岩溶环境、地质构造等影响因素,分析得出脆弱的林带区域并提出保护措施。最终以GIS技术为新型措施,以林带分区情况为基础将贵阳市环城林带详细属性录入GIS系统,为贵阳喀斯特城市环城林带的着重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不同结构木麻黄农田防护林带的防风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林带结构对防风效能的影响,从2006年11月到2007年3月在东山岛木麻黄农田防护林中用定点多次测量的方法对不同结构的林带进行了风速测定.研究结果表明:20h内疏透结构的林带防护效果最好,通透结构的最弱;防风效能随林带宽度的增加有所下降;随着林带的增高,防护距离相应增大.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乡建设用地需求与土地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布局优化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宾川县为例,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AHP方法对宾川县城乡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城乡建设用地现状合理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宾川县城乡建设用地布局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和研究,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新增城乡建设用地安排合理空间,对指导城乡建设用地合理布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利用遥感影像快速准确地提取多种生态环境方面的基础信息,应用数学概念中的多准则多目标评价原理,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锦州一葫芦岛沿海地区的建设用地进行适宜性评价.之后,使用基于蚁群智能算法的元胞自动机(ACO-CA)模型在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建设用地的位置选取,从而实现建设用地的空间优化.优化结果与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规划及土地利用等相关规划的内容基本吻合,与各城市的空间发展战略基本一致.该方法使停留在理论探讨上的空间优化问题在方法论上有了补充,该优化结果有利于从开发建设的根源上控制和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促进锦州一葫芦岛沿海地区的城市建设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火电厂建设选址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综合性决策过程,既需要定性考虑,又需要定量分析。本文综合考虑火电厂选址的各项内容后,确定了火电厂选址的经济性、技术性、社会性和环保性完整的优化指标体系。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运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和可视化功能,结合权重对各项指标进行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地形分析等,最终得出火电厂的优化选址。  相似文献   

14.
城市景观结构与功能、格局和过程之间的联系是当今人们关注的主题之一.本文选择福州市(小福州)为研究区域,应用RS与GIS技术对2003年、2007年、2009年三期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判读,并且利用景观分析软件深入分析了研究区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研究表明城市扩展造成了生态绿地破碎化、景观连通性降低及景观单一等问题.同时结合景观组分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空间作用关系,研究了福州市景观结构紧密性和生态功能空间差异,进而构建源地、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等景观组分模型,以便实现区域生态网络的空间联系.最后本研究对区域景观格局优化提出参考方案.  相似文献   

15.
GIS中空间数据叠置分析的优化算法设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叠叠分析是GIS进行空间时常用的一种空间操作。由于空间数据量较大,如何快速准确地完成空间叠值分析运算是GIS系统中比较关键的技术。本文分别针对矢量和格栅数据叠值运算分析,提出了快速空间数据叠置分析的优化算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植物色彩是园林植物景观的重要观赏特征之一,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植物色彩设计日渐成为重要设计内容之一。通过更加合理的植物色彩搭配来提高植物景观的观赏性,已成为营造高质量植物景观的有效措施,是丰富园林景观的关键途径。【方法】以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园林植物为研究对象,结合实地调查和GIS技术构建了包含植物个体色彩和个体空间定位信息的风景园林信息模型(LIM)。进一步运用缓冲区分析、优化热点分析、PCA 分析、t检验等方法分析不同色彩植物在曲院风荷的季相变化、空间分布和色彩组合规律。【结果】曲院风荷公园除绿色本底外,红色为春季乔木层应用面积最大的色彩,粉色为灌木层应用面积最大的色彩;黄色为秋季应用面积最大的色彩。春季色彩的种类最丰富;而秋季色彩组合形式最多样。不同功能区表现出了不同的植物色彩配置模式。人类活动较为频繁的功能区,色彩配置的季相变化存在一定区别。以观景为主的观赏游览区,在乔木层的色彩配置较为丰富;而以游客互动为主的休闲活动区,灌木层的色彩种类及季相变化最为丰富。面积会影响乔木的色彩组成比例,面积越大,彩色乔木的比例越高;但是对于色彩更为丰富的灌草层,面积的作用很小。【结论】植物色彩的应用面积、色彩的组成结构和空间分布均会随植物季相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和GIS平台构建了一个较为简化的LIM模型,可以较好地满足特定的园林植物景观的研究和分析,快速有效地归纳出植物配置规律和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17.
基于空间分析的矿产资源评价方法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根据矿产资源评价的特点,将GIS不同层次的空间分析方法应用于矿产资源评价中,通过对预测区的研究确定影响成矿的主要因素;运用GIS的图形分析确定参与评价的因子,生成各专题图层,建立专用的评价数据库;此外,运用层次分析建模方法确定了各因子权重,建立基于层级权重叠加模型的评价方法,实现了与GIS系统的集成,并最终圈定成矿预测靶区.实践结果表明将GIS技术应用于矿产资源评价不仅拓展了GIS的应用领域,而且改变了传统的矿产资源评价方法,为矿产资源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相似文献   

18.
以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为例,基于地理学方法的空间分析手段和GIS空间分析工具,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探讨长江三角洲387个3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结构,分析其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3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景区在研究区分布较为集中,其分布高密度区是上海、苏州、南京、杭州等城市;景区间的快速交通线路密度不大,空间联系较弱,且紧凑程度一般.最后,给出长江三角洲3A级以上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优化的方向与策略.  相似文献   

19.
一种基于GIS的公路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图形叠置法用于综合评价公路环境影响的基础上,使用基于GIS的图形叠置方法,综合分析公路周围的环境的敏感程度和公路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引入影响程度系数,充分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和处理属性数据的功能,进行公路环境影响综合评价和路线方案的优选.  相似文献   

20.
文章探讨了以三维GIS为基础的某多金属矿区的三维重建过程及其实现。三维重建的过程可以概括为二维图形编辑、三维图形编辑和建立属性数据库。三维重建后,可以在三维模型的基础上对矿区进行相应的空间分析,如空间查询、断面分析等。同时提出了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该技术的发展前景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