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秧歌舞锻炼对中老年女性平衡能力与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观察法、实验法探讨长期秧歌舞锻炼对中老年女性平衡能力和骨密度的影响.结果显示:长期秧歌舞锻炼中老年女性的左、右足的闭眼单足站立时间和骨密度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说明长期坚持秧歌舞锻炼能有效地维持较高骨含量,提高机体的下肢肌力、改善平衡能力,是中老年女性防治骨质疏松症和防摔倒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南昌地区从事健身舞活动半年以上的30名中老年妇女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和分析她们在完成不同强度运动负荷时脉率、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等指标变化,阐述中老年妇女对不同强度运动负荷的耐受能力.文章指出:中老年妇女能较好地适应中小强度的运动负荷;而长时间大强度的运动负荷对她们是不适宜的.  相似文献   

3.
随机抽取230名中学班主任作为研究对象,采用SCL-90进行测试,探讨了不同性别、年龄、教龄、学历、学校级别的班主任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发现:班主任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一般水平;女性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水平较男性班主任差;中间年龄段的班主任心理健康水平较低;随着教龄的增加,心理问题增多;不同学历班主任的症状自评得分差异不显著;不同学校级别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显著。研究表明,年龄、教龄以及学校级别等方面影响中学班主任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4.
随机抽取230名中学班主任作为研究对象,采用SCL-90进行测试,探讨了不同性别、年龄、教龄、学历、学校级别的班主任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发现:班主任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一般水平;女性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水平较男性班主任差;中间年龄段的班主任心理健康水平较低;随着教龄的增加,心理问题增多;不同学历班主任的症状自评得分差异不显著;不同学校级别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显著。研究表明,年龄、教龄以及学校级别等方面影响中学班主任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5.
为了了解电企员工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事件的关系,从某市电企随机抽取3287名员工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发现:(1)电企员工总体心理健康度较高,83.3%的员工心理健康;(2)营销部门心理健康状态显著差于生产部门;(3)中长期工龄员工的心理健康状态显著不如新员工(工龄3年以下)和年长员工(工龄10年以上);(4)心理健康维度与生活事件显著相关,其中与工作表现、社会交往事件的关系更为密切.总之,电企员工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工作表现、社会交往的生活事件与员工心理健康水平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遵义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方式抽取了遵义市两所学校共708名八年级学生作为被试,采用周步成教授编制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遵义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较好;女生心理问题多于男生;中学生学习焦虑问题比较突出,成绩越差的学生学习焦虑越严重;不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学生容易出现孤独和不良身体症状。  相似文献   

7.
采用婚姻调适测定量表和幸福感指数、总体情感指数量表对1553名福建已婚女性居民进行调查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控制混杂因素后,婚姻调适不良是导致福建已婚女性居民幸福感不高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福建已婚女性居民婚姻调适影响幸福感,改善婚姻调适状态,能够提高幸福感,进而提高她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8.
随机选取350名贫困大学生作为研究组,266名非贫困大学生作为对照组,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贫困大学生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在人际关系、学习压力与丧失因子上,贫困生得分显著高于非贫困生;2)生活事件各因子与SCL-90各因子及总分呈显著负相关,并且人际关系、学习压力两个因子非常显著地正向预测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9.
以大连市20家企业的432名女性职工的心理健康现状为研究对象,运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从总体和分层两方面对大连市女性职工心理健康现状进行综合调查分析.运用实验法,对大连市70名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女性职工进行体育运动干预实验研究,探讨体育运动干预对改善企业女性职工心理健康的效果.研究表明:(1)大连市企业女性职工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全国常模水平,心理健康总体检出率较高;(2)大连市企业女性职工心理健康水平在不同婚姻状况、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上,大部分因子均存在显著性差异;(3)体育运动干预能够有效改善企业女性职工心理健康状况;(4)体育运动是改善企业女性职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方式,需要单位、家庭和社区的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广场舞与健身走运动对中老年女性心血管功能的影响,为中老年人科学锻炼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90名中老年女性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广场舞30人、健身走30人与对照组30人,每组中年女性与老年女性的人数比例为1∶1;进行3个月的运动干预,实验前后检测心脏功能与血管状态,包括脉率(HR),左心负荷指数(SPTI),心肌灌注指数(DPTI),心内膜下心肌活力率(SEVR),射血时间(ED),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差(PP),中心动脉压(CAP)与增长指数(AI).[结果]锻炼3个月后,组内实验前后比较,广场舞与健身走静息HR(P0.01),SPTI(P0.01),ED(P0.01),SBP(P0.01),DBP(P0.01),PP(P0.01)与CAP(P0.05)下降,DPTI(P0.01)与SEVR(P0.01)升高,AI无显著性变化(P0.05);对照组各项指标实验前后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组间差值比较,广场舞组多项指标的上升与下降幅度好于健身走组与对照组(P0.05);健身走组多项指标的上升与下降幅度好于对照组(P0.05);广场舞老年组改善效果好于健身走中老年组与对照中年组;健步走老年组运动效果也要好于对照中年组.[结论]广场舞与健身走对中老年女性心血管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广场舞锻炼对中老年女性心血管指标的改善效果要好于健身走锻炼.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中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心理特点、心理特点变化和心理社会问题的分析,发现很多中年人由于工作压力、家庭和社会因素常常无法保持正常人所具备的心理调节和适应的平衡能力,偏离心理健康标准范围,且很多人已经出现健康问题。体育锻炼可以很好的放松、减压和培养坚定、刚毅的意志品质。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制定以发展高校中年体育人口的身心健康为主要内容的健身运动处方,并在中年人的健身运动中进行运动处方锻炼实验,探讨健身运动处方对高校中年体育人口进行健身锻炼指导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进行健身运动处方锻炼能有效的改善高校中年体育人口的身体机能,增进身心健康.运用健身运动处方组织高校中年体育人口进行健身锻炼是受欢迎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为考察体育参与程度、体育锻炼频度、体育锻炼负荷等不同体育参与行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心理测量法(SCL-90)对大连市高校的421大学生的体育参与行为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常性的有规律地参与体育锻炼,有助于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整体水平的提高和改善.在经常性参与体育锻炼的前提下,保持一定频度(每周3次以上)的体育锻炼方式更有利于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在大学生群体所处的年龄阶段,不同的锻炼负荷对心理健康状况并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了考察体育锻炼对中老年女性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采用锻炼等级量表和老年人主观幸福感问卷对福建省尤溪县参加体育锻炼的180名中老年女性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中老年女性总体主观幸福感在年龄变量上没有显著差异;(2)中老年女性的主观幸福感在体育锻炼的强度、时间、次数、运动量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小强度或轻微强度的运动、每次锻炼时间为10~30min、每周锻炼3~5次、运动量为中等或小运动量的体育锻炼更能提高中老年女性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相似文献   

15.
应用元分析方法对我国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共15项进行定量化综述研究。结果表明,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群体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群体相比较,前者的心理健康综合指标得分值优于后者0.29个标准差。体育锻炼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6.
郭桂村  李臣 《中国西部科技》2010,9(19):77-78,66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归纳法,用社会学的视角对现代社会中年人高工作压力与体育锻炼的冲突进行分析,通过对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对中年人的生活身体影响,和中年人自身年龄段的身心特征的分析,进一步揭示冲突产生的原因,从而得出解决中年人这一冲突的对策,并进一步总结出本文的结论及建议,增强中年人对合理的体育锻炼和工作之间的冲突关系深层认知,从而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矛盾冲突的方法,使工作与锻炼之间达到良性的平衡,从而更好的满足中年人自身的发展需要,使他们能更好的发挥社会建设中流砥柱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对参加第三套全国健身秧歌规定套路学习的女大学生进行学习前、后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相关指标测定的对比实验和身心健康影响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第三套全国健身秧歌规定套路对女大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有显著性改善,对心理健康、综合素质等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采用统计分析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2 628名汶川地震灾区中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发展间的关系进行跟踪调查和相关数据的采样分析.结果显示:与全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常模比较,地震灾区中学生抑郁、躯体化、恐怖焦虑、强迫症状和精神病性等5个因子的得分高于全国常模;偏执和人际关系的得分低于全国常模;影响灾区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调节的主要因素为心理辅导、体育锻炼、异地疗养、社会援助和自我调节.以系统性和规律性的课外体育锻炼和体育教学为主的体育运动干预,对灾区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体育锻炼在地震灾后学生心理恢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青海省三所大学中来自西部的女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她们的体质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西部女大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与全国水平相比有显著差异性.差异的形成与他们生活环境有密切联系,并与缺乏营养知识和缺少体育锻炼有很大关系.建议:在学校体育课程中增加营养教育内容,广泛开展多样体育活动,培养学生自学锻炼的意识,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分析法等,研究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发现部分大学生不重视体育锻炼,不重视体育锻炼是部分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原因.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应改善体育教学,增强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增加体育锻炼知识,引导积极投身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