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耕地平衡的多向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容小兴 《今日科技》1999,(11):1-1,2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国人口增长和耕地减少的矛盾不断尖锐,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对保护耕地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要保证耕地总量的平衡,就要在耕地数量、耕地质量、粮食产出等多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耕地压力指数动态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义丰  杨红朝  张雅娴 《河南科学》2019,37(12):1949-1954
在计算安徽省2008—2017年间粮食单产、复种指数、粮食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之比等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对粮食自给率、人均粮食需求量进行设定,并运用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对安徽省耕地压力指数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安徽省耕地压力指数存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情况,但波动范围较小,粮食生产相对安全.此外运用GM(1,1)模型对2018—2022年的耕地压力指数相关指标进行预测,提出合理规划使用土地、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强化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优化农业科技人员结构、提高基础性研究财政补贴,探讨新的耕作模式等缓解安徽省耕地压力的相关建议,为政府等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培育和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保护和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这预示着国家对粮食政策和粮食安全的评估将发生重大的转变,由注重粮食产量、粮食总量转向注重培养和保护粮食潜在的生产能力,转向提高粮食的市场竞争能力上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耕地的数量及其利用率;二是水资源的数量及质量;三是粮食的基本生产条件;四是粮食的增产技术和科技储备。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必须从上述4个方面想办法。一、保护定型耕地,提高耕地质量我国必须以占全球土地面积6.4%的可利用土地、占全球7.2%的农田,养活占全球…  相似文献   

4.
在耕地总量减少、质量下降与人口持续增长、对粮食需求增加的背景下,耕地集约化利用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现有耕地集约化利用指标定义主要有种植频率和复种指数等.种植频率是对种植模式的硬划分(如单季或双季),会损失部分信息.复种指数是以统计数据为基础计算得到,忽略了行政区内作物分布状况的空间异质性.该文引入“种植强度”这一概念,实现对耕地集约化利用状况的精细表达.通过分析不同土地覆盖及不同复种状况的耕地在时间序列植被指数上的差异,构建特征空间,利用线性光谱分解的方法在时间维度上进行混合像元分解.以湖北省为研究区估算耕地种植强度,基于湖北省县级尺度和样区像素尺度验证,相关系数达到0.9.该研究为复杂地形、复杂种植结构下的种植强度估算提供了新的方法,可用于区域尺度耕地集约利用状况的精细制图.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临沧市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飞  方源敏 《河南科学》2014,(3):376-380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严格保护耕地、建设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决策部署,以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为依据,从云南省临沧市的基本情况和耕地利用现状出发,对临沧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在分析临沧市耕地现状和基本农田现状的基础上,利用四象限法对临沧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潜力及其分布进行了分析,确定了临沧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任务,并进行了投资估算和效益分析,以期为云南省其他地区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带来启发和提供参考,有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的前提条件下,努力提高临沧市的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在全市基本农田面积中所占的比重,确保区域性粮食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的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中,耕地保护是规划的基本目标和重要指导思想.以经济发达、人地矛盾突出的江阴市为例,对县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耕地保护的关系作了初步研究.作者认为:县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县域耕地保护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该规划的科学编制、土地用途管制、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规划的动态实施过程中:规划要在“切实保护耕地”思想的指导下调整县域土地利用结构,以“占补挂钩”思路进行土地整理与土地复垦开发,保证县域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有余;要在划分土地利用分区的基础上对土地利用实行用途管制,并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以利规划的动态实施,促进县域土地利用乃至县域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探讨湘西喀斯特山区耕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耕地减少的根本原因,根据土地变更统计资料,对湘西喀斯特山区耕地资源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保护基本农田、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维持耕地数量与质量是保护耕地资源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8.
加快城市土地整理 促进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土地整理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一个重要手段 ,目前我国对农地整理较多 ,而对城市土地整理却重视不足 .加快城市土地整理 ,有利于促进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针对我国城市用地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提出了有关城市土地整理的具体措施 ,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  相似文献   

9.
以我国的新一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中,耕地保护是规划的基本目标和重要指导思想,以经济发达,人地矛盾突出的江阴市为例,对县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耕地保护的关系作了初步研究,作者认为,县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县域耕地保护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该规划的科学编制,土地用途管制,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规划的动态实施过程中,规划要在“切实保护耕地”思想的指导下调整县域土地利用结构,以“占补挂钩”思路进行土地整理与土地复垦开  相似文献   

10.
在总结黔江县历年人口、耕地、粮食数量的基础上,运用二元线性回归统计模型,模拟出人口关于耕地和粮食相关的数学模型,从而计算出相应的土地人口承载力。  相似文献   

11.
利用河南省2008年土地利用类型数据,运用多个计量地理学模型,主要包括多样化、集中化、组合类型、区位意义和土地利用程度等模型来进行计算,得出相应数据,再用ArcGIS软件对数据做进一步处理,最后对河南省的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分析.通过分析河南省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河南省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化呈现由东向西增加的趋势,集中化程度与多样化相反,受地形影响,农用地分布规律明显.2)从土地利用结构来看,耕地是河南省土地中比重最大的土地类型.3)从土地组合类型分析结果来看,河南省土地的组合类型仅为4种:耕地、林地、未利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整体功能较差.4)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在全省多数地区具有区位意义,但河南省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开发利用制约因素较多.  相似文献   

12.
利用RS和GIS技术,将经济统计数据与基础地理空间数据、遥感影像数据相结合,对福建省耕地和林地的分布情况和利用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464ha,低于全国人均耕地面积0.1001ha;林地直接效益(10.2万元 km2)与耕地效益(274.5万元 km2)比较相差较大;在运用"3S"技术对全省土地资源进行宏观监测与分析时,把经济统计数据引入到土地覆被 利用的统计数据中进行相关分析可以更好地体现人类经济活动与土地的人地效应,但在方法、技术上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提高.  相似文献   

13.
以四川省雅安市为例,在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的数量、程度变化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的指标体系,在指标体系中引入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强度值指标.通过运用主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各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建立了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因素中的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化发展、退耕还林政策是影响雅安市耕地利用发生变化的主导驱动因素;退耕还林政策和粮食产量是林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素;固定资产投资是未利用土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素.最后,总结了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子,并从调整固定资产投资方向、科学地进行退耕还林工程、合理地调整农业内部土地利用结构以及推进农地流转与集中等方面,就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尤其是如何有效协调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经济关系,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体系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口多,耕地少,耕后备资源严重不足,是我国土地的基本国情,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又在客观上造成了对土地的巨大需求,加上管理不严,致使土地被乱占滥用,耕地锐减的状况日趋严峻。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迅速,对耕地资源非农化占用需求大,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矛盾更为突出。据此,我国提出并实行了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保护耕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战略目标。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在分析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体系及主要特征基础上,对现行社会经济环境条件下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实施的难点,以及相应的改革措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S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选用1985年和2000年两期土地利用现状图,借助ArcView3.2软件和统计分析技术,分析了泉州市1985年~2000年间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85年~2000年期间,泉州市土地利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泉州市15年来各类土地利用类型年均变化速度为0.22%。(3)泉州市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增减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通过统计分析显示,耕地和水域面积的减少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草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的减少主要集在内陆山区,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的增加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林地面积的增加主要集中在内陆山区。其中类型转化变化量最大为耕地转变为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其次为林地与草地类型之间的转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GIS相关技术,以 1980年、2000年、2010年与2015年新疆伊犁盆地Landsat-MSS、Landsat-TM/ETM遥感影像数据、气象数据与社会经济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分析并研究了伊犁盆地近35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及其归因。结果显示:研究期间,变化最为显著的是草地,变化率为5.072%,共计减少2 801 km2,退化较为严重;其次是耕地,变化率是3.676%,共计增加2 030 km2,增加趋势明显;变化最不明显的是林地,变化率是0.045%。同时研究区内的半永久性冰川雪地面积出现了小幅度的降低,盐碱地、沼泽地、沙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加,表明生态环境存在小幅度恶化现象,值得警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自然条件共同塑造了本研究区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现状,其中社会经济因素是本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主要推动因素。希望本文的研究结果能够为伊犁盆地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申怀飞  郑敬刚  杨双喜 《河南科学》2012,30(8):1163-1166
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是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基础,也是调控人类行为的科学决策依据.以河南省为研究区,在ArcGIS技术支持下,利用幅度变化模型和马尔科夫模型,对河南省1988—2008年20年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分析,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河南省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变化正由温和型向加速变化型转变;②在各类土地类型转换中,耕地是参与转换比率最小的类型,主要原因就是耕地为河南的主要利用类型,占据了总面积的65%左右;③未利用地类型虽然面积及其比例均最小,但却是变化最为激烈的土地利用类型.  相似文献   

18.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区域差异--兼谈耕地最小保有量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我们必须重新认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实现的目标。应依据区域功能差异性,实施有区域差异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并重视区域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实施的成本效益分析,使土地政策尤其是耕地保护政策更有效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在可预知的技术进步和人口压力背景下。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方程为区域耕地系统的状态规定了调控目标;论文根据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方程,初步设计了解决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区域差异问题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9.
大连市耕地变化及人文驱动因子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大连市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迅速,非农建设用地占用量大,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矛盾突出,这是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存在的普遍问题.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大连市近20年的耕地数量变化规律与人驱动要素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耕地数量总体呈不断减少趋势,经济和社会因素、农业投入因素是影响耕地变化的两个主要方面,其中主要是经济和社会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耕地变化与人驱动因子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20.
贵州省耕地资源不足、人口增长速度快、粮食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利用贵州省近50年的统计数据,分析耕地面积的变化过程及其驱动因子,并对耕地和粮食数量变化的相关关系作了初步研究.贵州耕地面积变化经历了快速增加-缓慢减少-快速减少-平稳减少=缓慢增加5个过程,驱动因子可归结为经济建设、农业发展、交通建设及人口压力4个方面;用耕地面积和粮食总产量的变化率进行的耕地和粮食的相关分析显示:1969年以前两的变化呈同向波动,粮食增产主要来源于耕地面积的增加;1969年以后基本呈反向变化,在大部分年份,耕地减少的同时粮食实现增产,单产的提高是增产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