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燕华 《科技信息》2013,(2):247-248
奈拉.拉森将“越界”作为其小说《穿越种族线》的主题,深刻的揭露了白人种族隔离制度对美国黑人的限制与压迫。克莱尔越界生活的悲惨境遇恰好与尼采悲剧理论中对日神、酒神精神的阐释相吻合——最初自我肯定以追寻“白人梦”,最终自我否定复归黑人本土。  相似文献   

2.
美国著名学者杜波依斯用“双重意识”概念来解释黑人经验,它指的是非裔美国黑人的两种种族和两种文化身份,以及由此造成的心理、社会、文化上的分裂状态。通过美国黑人文学三次高潮中“双重意识”的不同体现,生动地表现了美国黑人的双重性以及黑人作家们对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思考。只有通过对本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即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才能正确地“确认身份”。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中哈克贝里对黑人杰姆的种族统治意识,并进一步指出了文中所体现的哈克贝里如何处理与黑人杰姆关系的矛盾心态,象征了美国工业文明初期、奴隶制末期白人统治阶级对黑人种族身份认定上的困境,马克.吐温小说的这种表现形式事实上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美国白人种族对黑人阶级的殖民主义统治。  相似文献   

4.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在承接了以往黑人文学对种族歧视批判的同时,又从黑人女性的独特视角挖掘潜藏在黑人社会内部的性别歧视,将建构黑人种族文化身份及女性身份作为黑人女作家们文学创作的话语中心,带动了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进入一个崭新的局面,改写了黑人女性边缘创作的命运,真正走入了自我的发现阶段。  相似文献   

5.
奈拉·拉森将"越界"作为其小说《穿越种族线》的主题,深刻的揭露了白人种族隔离制度对美国黑人的限制与压迫。克莱尔越界生活的悲惨境遇恰好与尼采悲剧理论中对日神、酒神精神的阐释相吻合——最初自我肯定以追寻"白人梦",最终自我否定复归黑人本土。  相似文献   

6.
托尼·莫里森的小说《秀拉》描写了黑人女性秀拉为构建自我身份所作出的不懈抗争。小说再现了生活在种族和性别歧视双重压迫下的黑人女性的悲惨命运,揭示了黑人女性面临的身份困境,并进一步引导读者对生活在社会边缘的美国黑人女性的生存状态和身份建构等问题进行思考。本文将对秀拉的身份建构历程进行回顾,并就其失败的结果分析可能的原因和由此所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首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在小说中她揭示了美国黑人在种族、阶级、性别等多种压迫下审美价值观的扭曲和变态,以及他们对自我黑人身份认同的迷茫和混乱。以皮尔斯符号学的理论为视角来解读《最蓝的眼睛》,可以使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莫里森对美国黑人社会独特的观察,以及她对美国社会中黑人自我意识的唤醒和黑人民族文化的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通过精神分析的视角解读艾丽丝·沃克的《日用家当》,认为作为作品明线的"叙述称谓"的频繁变化是作品暗线"叙述者母亲意识"变化的外在投射。《日用家当》所要探讨的深层主题应是身份问题,艾丽丝·沃克旨在揭示黑人在以盎格鲁-萨克逊白人种族强势文化侵蚀和主流价值观影响下,应如何对待个人、民族以及种族身份问题。  相似文献   

9.
《看不见的人》的研究成果中,虽然对黑人文化语境下黑人身份追寻的方式、路径与图景做了详尽的论述,却忽视了种族主义主导下黑人身份建构的悖论性。作家拉尔夫·艾里森在小说中明确指明身份建构中理应极力避免的两大误区:其一是历史上盛极一时的"就地取水"思维,另一个是白人社会极力推崇实践的爱默生思想。"就地取水"思维由黑人教育家发起倡导,但解决民族教育落后等问题时并未清除种族主义痼疾;爱默生主义在经济援助上看似是对黑人民族的重大关切,却处处与所谓的种族平等主张相抵牾。因此,上述双重思想误区表征了白人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隐蔽性,可管窥种族主义意识形态主导下黑人主体建构的悖论性。  相似文献   

10.
在白人占支配地位的社会结构中,权力问题是理解黑人主体性的一个关键因子。以福柯的微观权力理论解读《看不见的人》中的权力关系,以揭示微观权力如何通过规训黑人的身体和灵魂,塑造关于白人至上和黑人低劣的种族话语,这种话语继而演变为一种支配意识形态,成为黑人身份认同的羁绊;黑人在争取自由的过程中,抵抗成为黑人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在抵抗中,黑人复苏了自我意识,重塑了主体的独立。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分析“布鲁斯风土理论”来龙去脉的基础上,阐明“黑洞”仪式的本质是黑人小说文本的浓缩性,并以小说《看不见的人》进一步印证,提出黑人“认祖归宗”是自我实现的复杂历程的必由之路和最终归宿,指出艾里森种族文化观里程碑式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托尼·莫里森在《慈悲》中讲述了一位无名黑人母亲为保全年幼的女儿免遭奴隶主侵犯而“卖女为奴”的故事,然而这份浓烈的母爱对女儿弗洛伦斯而言是份缺失的母爱;母爱的缺失给弗洛伦斯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导致她在成长中无从了解黑人文化,无法建构黑人身份、建立和谐两性关系以及尽到“为母”的责任.  相似文献   

13.
彭博 《科技信息》2013,(7):182-182,196
托尼·莫里森是当今美国文坛最重要的黑人女作家之一,黑人妇女问题一直是她创作的重点题材。她深受女权主义影响,把争取种族平等和妇女解放作为终身事业。《爱》是她2003年新发表的一部作品,体现了她对黑人社会的新思考。不同于以往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莫里森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人黑人社会内部,通过对其内部矛盾的揭露,试图寻找一种方法使黑人在白人主导的主流社会中找到自己的身份。  相似文献   

14.
托尼?莫里森的《秀拉》描述了一个在地理位置、经济条件以及种族问题等诸方面都饱受压迫与歧视的“底层”黑人社区,小说消解了善与恶、生与死、男性与女性、个人与社区、现代与传统等二元对立,使读者抛却传统期待,进入复杂的小说世界。作品置于被颠覆的“底层”社区,揭示被边缘化的黑人女性在种族、性别、阶级等多重桎梏中展示的艰苦与顽强,探讨其如何颠覆男权统治,冲破道德藩篱,从而建构起黑人女性的“荣誉”。  相似文献   

15.
美国著名女作家艾丽斯·沃克在小说《日常家当》中,通过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在外边世界获得"成功"的黑人姑娘迪"衣锦还乡",探访在偏僻乡村的母亲和妹妹玛吉的故事,探讨美国黑人的自我意识和种族身份,并号召黑人积极把握自我,团结友爱,在美国社会中确立真正的人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社会批评 ,文化批评 ,或鲁迅所说的“文明的批评” ,或直截了当地简称为“批评” ,乃是知识分子的一项重大使命。知识分子在实行此一使命时所处的“位置” ,大致由以下两个方面构成 :一是现实经验的历史积累 ,二是个人身份的复杂构成。这是一个游动的、越界的、无家可归或格格不入的位置 ,是知识分子真正的位置。  相似文献   

17.
商晔 《科技信息》2013,(24):157-157
赫斯顿代表作品《他们眼望上苍》中的女主人公珍妮是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的黑人新女性形象。本文从种族与性别两个方面着重分析了珍妮通过三次婚姻追寻自我身份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美国黑人民族斗争史是一部血泪史。黑人对于自己身份的焦虑使他们一直都被视为“他者”。一些黑人置身于美国白人社之外,成为主流社会的“他者”;另一些黑人则变成了同时置身于美国白人社会和黑人社区之外的双重“他者”。詹姆斯·鲍德温在《桑尼的布鲁斯》中刻画了这两类“他者”的形象,并指出他们走出迷茫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社会批评,文化批评.或鲁迅所说的“文明的批评”.或直截了当地简称为“批评”,乃是知识分子的一项重大使命:知识分子在实行此一使命时所处的“位置”.大致由以下两个方面构成:一是现实经验的历史积累,二是个人身份的复杂构成:这是一个游动的、越界的、无家可归或格格不入的位置,是知识分子真正的位置。  相似文献   

20.
美国的黑人在国内遭受的种族歧视和迫害,暴露了美帝国主义的腐朽的、反动的本质。由于肯尼迪上台以后特别标榜什么“自由”、“平等”、“人权”,等等,这种歧视和迫害就显得更其触目,而引起美国国内外正义与论的严厉抨击。今年6月24目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刊登的一篇文章,对国内种族关系问题表示不安。文章认为由于失业现象的加深而使种族歧视问题更趋严重,暴露了肯尼迪政府有关措施的虚伪和无济于事。文章还企图以失业问题不能解决,黑人遭受歧视迫害的问题也就不能解决这个论点,来掩盖美国垄断资本对黑人进行超经济剥削和种族压迫、阶级压迫的实质。下面是这篇文章的节译。——编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