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介词“就”在萌生过程中曾处于双动同结构的V1和V2位置。在汉代已出现较多的“就+N(处所)+V”和“V”+就+N(处所)”格式,这两种句法格式提供了“就”虚化的可能性。“就”在虚化过程中的发展线索是──“处所介词──对象介词──范围介词”。动词“就”的虚化始于汉时期,到南北朝时期介词性质已明确。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中存在两种不同的“NL+V+着+NM”结构,它们有着不同的变换方式。一种可以变换成“NM+V+在+NL”,另一种则不可。词尾“着”虚化的分期以及虚化过程中对动词要求的限制造成了共时平面两种不同的“NL+V+着+NM”结构。  相似文献   

3.
运用配价语法理论,结合语义特征分析方法,对抽象位移义“V+到”结构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从而把抽象位移义“V+到”结构分为二价和三价两类。“到”字在其中始终保留二价,所以认为它是一个有所虚化的动词。  相似文献   

4.
“与”类词都是由动词虚化而来,但“与、从、以、会”是先由动词虚化为介词,再虚化为连词,“及”是先由动词虚化为连词再虚化为介词.词汇在虚化的过程中,它们所处的语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虚词的系统性影响着虚词的数量和虚化程度.  相似文献   

5.
表示“禁止”、“劝阻”的副词“不要”来源于跨层结构“不要”,随着动词“要”词义的逐渐虚化,“不要”在构式“不要VP2”中完成了词汇化.融合为一个副词。“不要”词汇化的动因是高用频的推动,“要”动词义虚化与句法结构变化的相互作用以及“功能悬空”的推动,机制是重新分析。  相似文献   

6.
通过引入句法学视角对“动+动”式双音节新动词进行构词分析和量化统计,得出以下结论:(1)在构词类型上,“连动式”与偏正式、联合式并不处于同一层面,多数“连动式”可归入“连动偏正式”,还有部分属于“连动联合式”。(2)动宾式“动+动”式新动词增速显著,与共时平面的跨层凝合、句式表达的需要有关;“兼语式”动词属于动宾式动词中的特殊情形。(3)在“动+动”构词配列中,联合式仍具有很高的能产性,其中的“同义近义并联”类型反映了共时中的词汇双音化。  相似文献   

7.
林六辰 《洛阳师专学报》1998,17(1):128-129,132
英语中复合动词的出现可上溯至13世纪,但真正的广泛使用却是在近代进入19世纪以来,复合动词的词汇意义来自于其构成词本身,其构成词之间一般呈现“O+V”或“A+V”的句法关系。复合动词具有生动形象,灵活简便的交际表达功能,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现代口语和新闻广告文体中,并呈现出愈来愈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构式语法突破了传统语法单纯结构分析的局限,致力揭示形义之间的某种系统联系。认知语言学认为每一种构式表达一类与人类经验有关的重要基本情景,双宾构式是句法形式S+V+O1+O2与"给与性转移事件"的结合体,是以"转移"为原型义而展开形成的网络系统。构式为动词及整个语句提供基本的情景(generalscene),而动词表述这个情景中的某些突出的行动(salient action)。  相似文献   

9.
在认知的作用下,"V+于+NP"结构式经过人们重新分析,便有了"V"与"于"之间跨层次的组合。受韵律节奏影响,"V+于"容易走上复合化的道路。复合化后的"X于"具有词化等级的不同,"于"的虚化也呈现出一定的梯度和差异。从历时角度看,"于"经历着"介词→依附于其前的动词→词内成分→类词缀→词缀"这一动态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10.
在“(V+O1)+O2”(动宾组合+宾语)结构中,动宾组合“V+O1”和宾语O2的组合有三种音组模式,其中的“2+2”音组模式已成为优势音节组配方式。“(V+O1)+O2”结构中的宾语O2大部分是体词性宾语,少数是谓词性宾语,体词性宾语是宾语O2的典型性宾语。  相似文献   

11.
这个“有”还应看作动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汉语的介词与动词存在着不解之缘,绝大多数介词来源于动词,且许多仍兼有动词功能。研究区分动词与介词的方法对于深入认识介词有一定意义。本文试从语法特点、语义范畴和切分可行性三方面分析了“有(“没有”)+比较或估量对象+[那么(“这么”)]+形容词”格式里的“有”和“没有”。判定仍应看作动词,并非如有的文章所说的已转化为介词。  相似文献   

12.
“够呛”作为从方言发展而来的词汇,在语言使用的各种场合都有大量用例.“够呛”由“够”和“呛”的认知语义通过概念整合机制创新发展而来,具有[+否定]、[+超出承受范围]和[+难度大]之义.“够呛”在句中可作形容词、准副词和程度副词.“把(被)+主语+动词+得+够呛”结构的源构式是“动词+得+宾语+补语(够呛)”.“够呛”语义的虚化导致其语法功能变化,“够呛”演化成能凸显事物性状程度深的程度副词.  相似文献   

13.
关于助词“他个”的来源,有学者认为它来源于双宾语结构“V+他(间接宾语)+(一)个+N(P)(直接宾语)”中“他(一)个”的虚化,笔者认为这一结论还可以商榷。从语言的历时演变来看,助词“他个”的来源其实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即它实际来源于领属性结构、复指性结构和双宾语结构中的“他+一/这/那个”的凝固与虚化。换言之,语气助词“他个”的最终形成实际是这三种结构历时整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满语否定动词“akuu”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逐渐失去原有的意义,有时候做助动词,有时候做虚词,有虚化为附加成分;“akuu”没有“-mbi”的词尾形式,但它有一定的形态变化;“akuu”和蒙古语否定动词“ugui/ulu”有同源关系。  相似文献   

15.
无论英语或汉语总的说来在一个句子中,动词总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英语和汉语各有其本身 的特点,例如,在一个英语句子中只能有一个动词,而汉语有时则可使用两个或者更多的动词, 因此在英译汉时通常有必要将英语中除谓语动词之外的一些词译成汉语的动词。这不仅符合汉语 的表达习惯也忠实于原文。本文主要阐述了抽象名词(特别是动作名词action-nouns)的翻译方法,其中包括根据不 同上下文将“动作名词+of名词”的结构译成汉语的“主谓”结构或“动宾”结构. 此外,也涉及到将英语中动名词以及“to be+形容词”,“to be+介词”,“to be+付 词”等结构译或相应的汉语动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V+到”结构很普遍,根据“V+到”结构所表示的意义可把它们分为四种类型:“V+到”结构表示位移义(包括具体位移义和抽象位移义)、“V+到”结构表示时间义、“V+到”结构表示程度义、“V+到”结构表示获得义。  相似文献   

17.
假设连词“使”产生于先秦,由泛义动词“使”发展而来,经历了“使令动词-泛义动词-假设连词”的演变模式。“使+N+V2”格式中V2所表示事件实现可能性的弱化、事件所在时间的变化以及事件关涉人物的变化是“使”语法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壮语中有一些从属于动词短语的语法标记,它们中的许多皆来自于动词且失掉了词汇意义,而虚化为只表示语法意义的“体”的标记。文章对这些语法标记进行描写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CV+O1)+O2”(动宾组合+宾语)结构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使用日渐增多的一种语法现象,近些年来,研究者们对“(V+O1)+O2”结构展开了积极的探讨,得出了很多颇有价值的见解。本文试图对1999年以前及以后的对“(V+O1)+O2”结构的研究进行总结,以期对此结构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认为,在动词后由介词"于(於)、在"引入转移处所,表示因转移而在新的地点出现新的存在状态,所以才导致"N(转移物)+V+于(於,在)+转移处所"在不同场景中传达出不同的信息重点:或强调转移处所,或强调转移后的存在状态。对于一个动词来说,引入转移处所时采用哪种结构有两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一是动词本义的信息链,二是言语环境透露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