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潘萍 《科技咨询导报》2009,(34):236-236
党内民主指的天党页们在平时的政治生活中,享受一律平等地直接或间接地决定和管理党内事务的权力和义务。发展党内民主是世界民主潮流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中国经济社会变迁发展的现实需要,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迫切需要。如何在对面新的历史时期,进行党内民主的建设,是党员在很长一段时期应该思考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2.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系统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政治保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对于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发展面临的问题,要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全方位地完善村民自治,不断提高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相似文献   

3.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鲜明的特点和突出的优势。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化和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的要求,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政治体制改革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4.
1978年,中国在踏上经济改革之路的同时也迈入了政治改革的大门,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而社会政治领域也产生了许多新的思想观念,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进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之路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我们要继续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使政治发展成果惠及全民。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化民主的发展,民主政治已成为各个国家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致力于民主化建设。由于不同国家政治文化背景的不同,其民主化的发展路径也不相同。本文试图从中西政治文化的比较探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面临的社会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要求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推进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要求,必须深刻认识民主政治发展的艰巨性.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社会主义实践,使民主政治建设既有的根基不稳固;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使民主政治建设背负的包袱太沉重;对马克思主义的片面理解,使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束缚难排除;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挤压性矛盾,使民主政治建设面临的任务很紧迫.如何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模式、如何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如何进一步丰富民主形式、如何发扬基层民主、如何构建社会主义监督体系、如何促进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良性互动,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解决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村民自治是中国农村民主发展的大事件,政治传播搭建起中国农村政治精英阶层参与民主政治活动的平台。通过政治传播,村民们的民主热情得以激发,民主技能得以训练,民主精神得到培养,大大促进了中国基层民主政治进程,加快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8.
在新时期,邓小平突破了毛泽东关于民主的理论,将政治民主作为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一系列尝试,为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邓小平对于政治民主的认识和追求,贯穿于他政治体制改革的各个方面,体现于他对民主建设的论述和实践:政治民主化的提出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人民民主理论的发展;推动政治权威的转变,促成干部制度的改革是政治民主化的前提;重构各政治主体的权力和权利关系是政治民主化的关键;以党内民主化推进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是政治民主化的路径选择;以制度、法律建设作为政治民主化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民主政治发展是一个包含了人类思想和行为各领域变化的多方面的进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呈现出一些具体形态。当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呈现出内外双赢的开放形态、循序发展的稳定形态、实现途径的多样形态。民主政治的开放,对内赢得了民心,对外赢得了世界的普遍赞誉。实行先试点再推广的战略,必将极大地推进我国循序渐进、稳步发展的党内民主建设的新格局。实现途径的多样形态,是与"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要求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0.
中共成功地在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民主政治建设,为党在全国范围的执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抗日战争时期中共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依据在于:民主政治是实现全民族团结持久抗战的根本保障,民主政治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和巩固的必然要求,民主政治最有利于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选举民主是一种以投票方式选择统治者的民主治理形式,协商民主是以对话与协商的方式,在平等的主体之间沟通交流、达成共识而做出决策的民主治理形式。两种民主形式有各自的优势也有各自的局限与不足,它们是当前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两种重要的民主形式,不能互相替代。二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相关且互补的关系。两者的合作建构与共生发展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民主政治未来发展的必然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2.
民主现象至少包含这样两项因素,即民主的价值性因素和民主的工具性因素。西方民主促进之所以会在非西方社会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一方面是缘于西方现代民主工具性因素的存在,另一方面更是缘于西方现代民主中原初民主这一民主之本真性因素的存在。非西方社会中人们(包括全体中国人)若要想维续自己既有的善生活,有效应对西方民主促进,不仅要借鉴和吸收西方现代民主的工具性因素,以不断充实非西方社会民主的形态;而且更要激发并宏扬非西方社会民主的价值性因素,以夯实非西方社会中人们之幸福生活所赖以为凭的根基。  相似文献   

13.
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两个基本内容,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互动关系。从历史和理论的角度弄清这种互动关系的具体内容,对于我们进一步发扬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权力观念也在日益增强,因此,民主也就不可阻挡的成为人类发展的方向和潮流。民主相对于其对立面的独裁和寡头来说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这也是当今世界民主成为主流的原因。可民主并不像人民想象的那样完美无缺,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缺点和不足,历史上甚至出现了暴民政府这样严重的后果,这就意味着选择民主的同时就必须对民主加以规范,促使民主发挥正功能防止变异的民主对社会和国家造成危害。本文就从民主的优势、民主的弊端以及如何有效的规范民主三个角度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5.
民主因国家性质和民族特点不同而异,社会主义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的民主,是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它要求紧紧围绕国体和政体两方面,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从政治体制、党的领导、干部人事制度、法制建设、精神文明等方面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16.
民主的品质     
人们对民主的形式有很多争论,民主作为一种制度形式应当包含以下最基本要素,即在民主制度中个人尊严应当被尊重,个人基本权利应当被保护;信息应当充分公开;程序正义应当被保证;应当保证公民在“私域”内享有充分自治权。当然,民主的真正实现与法治是分不开的,这是本文展开论述的重要背景前提,也是理解本文的重要基点。  相似文献   

17.
高校课堂民主的中心内容是尊重和保障学生的受创新教育权;如果高校课堂没有提供创新教育服务,对国家而言,是违法的,对它的学生而言,则是违约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在教育过程中启发、引导、发展人的创造潜能,使之转化为现实中的能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的辛勤和智慧,也需要学生、学校和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相似文献   

18.
协商民主在乡村治理中的实践,创新了我国乡村群众自治制度。它用于乡村治理中的动力来自于村民的民主参政意识和维权意识,并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我国乡村治理中政府与村民互动机制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解决乡村治理中的民主困境。近年来,协商民主在基层民主发展的过程中展现出了鲜明的实践特色,但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如乡村社会的经济压力导致对协商式治理方式的冷漠,相关制度的缺失,协商主体参与能力的差异等。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完善乡村治理中的协商民主,首先应该健全相关制度,其次要规范协商程序,最后需要培育村民的民主意识。  相似文献   

19.
政治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内涵和时代、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国家所处的主要矛盾,面临的最主要任务密切相关。民主政治是政治文明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有明确界限,有自己特定的内容。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学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等都充分说明了我国必须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20.
起源于古希腊的民主,发展到今天,有两种基本的实现形式: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但在学术界,这两种民主实现形式的拥护者却一直处于纷争状态之中,各自的拥护者都为自己认可的民主实现形式作了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同时又指出了对方的缺点和不足之处。我国民主的实现形式又应当是怎样的呢?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两种不同的民主实现形式的优缺点之后,对我国民主的未来走向作了论述,认为我国民主的实现,不能照搬别国经验,只能根据我国实际,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村民自治相结合的民主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