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明领袖华主席在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期间指出:“一定要研究出早熟高产的品种来。”最近在视察东北三省时又指示:“粮食品种要选育早熟高产的,光早熟不高产也不行。”华主席的指示,不仅为东北也为全国选育新品种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坚决贯彻执行。要树雄心,立壮志,为发展我国农业生产作出新贡献。从我省农业生产发展上急需解决早熟高产的作物新品种的实际出发,我们于1974年开始,采用辐射育种与杂交育种相结合的方法。即用快中子照射早籼“大粒溪丰”作父本,与早熟品种“红梅早”杂交,从子二代起,根据选种的目标,对株型,穗型和粒型进行定向选择,仅用二年半的时间就基本定型,并定名为“红丰早”。1976年早造进行小区品比,晚造翻秋繁种,今年早造在本省增城,从化、新丰、南海郁南等县进行试种,试种结果一般表现良好,比当地早熟及中熟当家品种有较明显的增产效果。现将试种情况及该品种的种性摘要总结于后;  相似文献   

2.
进行了早熟优质高产花生品种的筛选试验和双层膜早播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在绵阳市近郊区选用天府10号等品种进行双层膜早播早熟栽培能收到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各地探索二熟制高产栽培技术的实践证明,多种早稻,多种早、晚稻迟熟品种,是实现全年高产的有效途径。但在浙北、浙东地区,这与多留晚稻专用秧田的矛盾很大。为解决这一矛盾,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宁波地区农科所等单位,在参考外地经验,并总结本地壮秧带士移栽和以往“苗秧”、“寄秧”经验的基础上,与贫下中农一起,于一九七二年试验用“连作晚粳稻两段育秧法”培育关门秧,获得初步成功。一九七三年,他们进一步作了试验。  相似文献   

4.
“铁梗青”是上海市农科院从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引进的“中农1097”选系中选育出来的。近两年通过品种比较试验,并在上海郊区3000多亩大田上多点试种,表现早熟高产,秆硬不易倒伏,菌核病轻,是一个适应三熟制栽培的油菜新品种。特征特性:株高约150公分,分枝部位约30公分左右,叶柄长,叶色深,苔叶小,落叶早;蜡粉较多,菌核病轻,成熟时茎秆青秀,不易倒伏;5月28到30日成熟,比“胜利青梗”早熟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新会县环城公社农科站,于1959年早造(早稻)播种了用胚乳交换法杂交的一个组合,“矮仔占”+→“意粳4号”。“矮仔占”是广东一个矮型高产迟熟籼稻品种,“意粳4号”是一个外国大粒型早熟粳稻品种,粒大穗大,但不抗病。希望通过胚乳注射将“意粳4号”大粒、千粒重高、早熟等特性传递给“矮仔占”,育成穗大、粒大、高产、早熟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农科所经济作物组,从该省自然条件和生产实际出发,确定油菜育种工作以甘兰型油菜为主攻对象,以早熟、高产、抗病、耐严寒、优质为选种的主要目标,以早熟为近期主攻方向,兼顾中、晚熟品种和春播品种的选育。通过几年来的努力,现在已经选育出一批以早熟品种为主体的早、中、晚熟品种及春播品种互相配套的油菜品种。现将他们在油菜早熟育种方面的经验简要介绍如下,供我省广大贫下中农和油菜育种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7.
六十年代研究和推广了以“多留棉苗,少留果枝”为中心的植棉经验,在生产上起到一定作用。七十年代在此工作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示范以“矮化品种、矮化栽培、矮壮素”为主要内容的“三矮”高密度栽培法。实践表明:“三矮”高密度栽培,是特早熟棉区高产的  相似文献   

8.
鉴定、选拔适于我地区三熟制栽培的早熟、抗病、高产的小麦品种,是当前生产发展的需要。我所根据省农林局布置的大、小麦区域试验计划,进行了大、小麦品种比较试验。现将情况叙述如下:一、试验概况1.供试品种,除了由省农林局统一布置参加省区域试验的小麦品种:矮四九、荆州10号、早红3—7、早白1—1、九兰、908等六个;大麦品种:114(米麦)、早熟3号等两个外,本试验还增添了安徽11、早红3—4—1、鄂麦6号、钟山6号、1046等五个小麦品种。其中以908  相似文献   

9.
“早熟三号”是一个二棱毛大麦。经杭州地区两年试种,表现早熟、抗病、耐肥、高产,适宜水田新三熟制的搭配,深受群众欢迎。现将该品种的产量、基本性状和栽培技术简介如下: (一)产量 1970年本所大麦品种评比,早熟3号产量居首位,2.5亩平均亩产563斤,比“浙农12”增产27.3%。1971年,全地区种植500余亩,一致反映良好。据余杭、富阳、萧山县等五个点的大麦品种评比试验结果,除萧山县大通桥农场比对照“矮白洋”减产8.5%以外,其它四个点均比当地推广品种“矮白洋”、“浙农12”显著增产,增产幅度为4.8~55%。  相似文献   

10.
随着耕作制的改变和大面积推广小苗带土移栽新技术,对大、小麦品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所革命职工在伟大领袖毛主席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指引下,打破洋框框,扩大试验面积和小区范围,大搞群众评选群众鉴定。通过试验,初步评定比矮粒多略早而抗病性能较好,增产10—15%的小麦品种有“区19”,“大秆青”,“扬麦一号”等,大麦比矮白洋早熟且增产15—20%的品种有“早熟三号”等,现介绍于后,供扩大试验参考。  相似文献   

11.
遵照毛主席关于“有了优良品种,即不增加劳动力、肥料,也可获得较多的收成”的教导,进行油菜品种对比试验。通过三结合的鉴定评选,选出适应黄土丘陵新改田种植的早熟高产、抗病力强、结实性好的油菜优良品种。现简介于下,供参考。供试品种沪油2号、105、中农109T、7055、5109、军农1号、780等共7个,以九二油菜为对照。试验地属黄壤新改田,肥力较瘦,前作是红萝卜。试验结果,7个品种都比对照九二油菜有不同程度的增产,其中5109居首位,中农1097第二,再次是军农1号和105。并以105表现早熟高产。具体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浙江农业大学园艺系以早熟大甜椒自交系为母本,以早熟巨角椒自交系为父本组配杂交,培育出了一种新型的早熟高产菜椒新品种牛角椒。这种新型菜椒成熟期特别早,不论是前期产量还是全年总产量,均比现有高产品种要高出25%以上。其主要特性有以下六点: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舟山地区农科所,曾利用“电子流”技术处理稻麦萌动种子的胚部,使其产生诱变,育成新品种。1970年以来,已育成水稻“东海一号”、“珍电早”、“桂17”,大麦“牛电32”等新品种,在生产中试种证明,新品种不仅保持了亲本的特性,并且还具有早熟、增产的特点。同时还获得了不少有经济价值的突变系,为培育本地区早熟、高产、抗病、优质的稻麦良种,提供了试验材料。由于“电子流”诱变育种设备简易,操作方便、安全,为群众性辐射育种科学实验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14.
<正>1、试验目的 根据1993年新疆农垦科学院大豆品种(系)中早熟区域试验协作方案的要求,为鉴定品种(系)的适应范围和确定利用价值,选出生产上要求的早熟。抗逆、高产、质佳、适应性强的当家品种(系),特进行  相似文献   

15.
红皮洋葱新品种“西葱2号”的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激光诱变选育出的红皮洋葱新品种“西葱2号”,具有早熟、高产、优质、抽苔率低的特性。通过对该新品种的品比试验,研究其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从而为生产上该新品种的应用推广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使其能更好的发挥早熟、高产、优质、抽苔率低的品种特性。  相似文献   

16.
一、旱育秧的主要特点及其高产原理旱育秧具有"三早两高"的特点,即早播、早栽、早熟、高产、高效。其高产原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秧苗素质好。秧苗素是决定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试验结果表明,旱育秧  相似文献   

17.
过去,红薯曾以“高产之王”的美名帮我们渡过粮荒,倍受重视;后来初见温饱,曾一度受到冷落;如今又在发展“一优双高”农业中,以其高产、味美、加工面宽、效益高的特点重新崛起。该品种就是全国红薯专家雷书声研究员为适应市场需要,以“红旗4号×19—5”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我国目前特高产、特早熟、特抗病的红薯新品种。  相似文献   

18.
“原丰早”是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利用原子能辐射引变的方法,经过三年五个世代于1973年选育而成的一个早熟偏迟,或中熟偏早的早籼品种。经全省50个农场(所)、63个公社、大队共113个单位试种结果,“原丰早”平均亩产870.5斤,最高亩产达1250斤。可比当前推广的生育期相似的早中熟品种“二九青”、“竹莲矮”、“圭陆矮8号”平均增产1~2成,与迟熟品种“广陆矮4号”产量接近。  相似文献   

19.
对照品种(新陆早7号)是本试验中综合表现较好的品种,是近几年无病和轻病区的首要主栽品种。本次试验霜前皮棉单产超过对照品种者,仅有“9663”品系。抗病性优于对照品种者,只有“豫28”和“新石K1”两品种。从抗病、早熟、丰产、优质等综合性状来看,“新石K1”表现最好,是很有希望的抗病新品系。  相似文献   

20.
冀绿豆2号是以高阳绿豆为母本、泰国绿豆作父本于1986年人工授粉杂交,采用系谱法于1991年从F6代中选育的种性稳定的优良变异单株,经连年繁育优选至1995年9月上旬,聘请省内外有关专家进行田间观察鉴定,以其突出的生物学性状和独特的丰产能力获得与会者一致好评。省品种审定委员会认为符合当前“两高一代”标准,正式定名。该品种前期生长稳健、后期不早衰。抗旱、抗涝、抗病、抗倒,并具有一定的耐虫性。早熟、高产、稳产、品质优良、结荚部位集中在中上部,不但能调节田间小气候,田鼠危害也很轻。从1994-1996年连续三年品种比较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