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分析西方发达国家与我国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定位及国家社会文化环境,探索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的特殊之处,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的可能性.总结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构建的三个重要基点:反映发展中大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地理特殊事实并给出解释;基于地理学的研究框架并吸纳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中国特殊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对经济地理现象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地理学     
陕西师范大学地理学学科是我校最早创办的学科之一。我国著名地理学家黄国璋、聂树人、刘胤汉等先生曾先后在本学科任教。其中黄国璋先生是我国地理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也是我校地理系创建人,解放后任新中国地理学会第一届理事长,为我国国防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聂树人先生为我国著名的区域地理学专家,也是我国医学地理学开拓人之一;  相似文献   

3.
青海师范大学地理学学科始设于1958年,至今已有五十余年的办学历史,是第二批省级重点学科、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立项建设的博士学位授权学科。200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资格,现设有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以地理学科为依托,先后衍生和开设了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环境科学、旅游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等本科专业。现有在校本科生462人,硕士研究生78人。  相似文献   

4.
试论地理学的发展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国内外文献为根据 ,以地理学一度在中国处于停滞不前、唤不起人们应有重视的冷酷现实出发 ,认为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处于汰旧更新阶段的年青学科 ,长期以来 ,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对立 ,阻碍了地理学的交流与发展 .提出了以海纳百川的气魄批判继承东西方地理学中的优秀理论观点 ,取其精华 ,兼收并蓄 ,以发展我国的地理科学 .进而以钱学森教授提出的建立大地理科学观的构想作借鉴 ,论述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地理科学发展观和地理教育观 .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首都师范大学化学系发展的历史沿革,以及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情况,并探讨了在首都师范大学入选"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后,化学系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同时提出了今后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6.
    
<正>2017年,首都师范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数学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首都师范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加快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根据教育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部署,制定了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大学建设方案,以数学学科为基础,带动统计学、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等学科的协同发展,拉动信息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发展历史沿革,各个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情况,并讨论了在首都师范大学入选"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后物理系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中国民俗地理学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各地区、各民族都有区别于它地区、它民族的特有的民俗文化.它们的形成、发展、分布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形成了民俗文化的地域差异和区域特征.我国自古至今大量的地理专著、方志、游记、论文中,都有关于我国民俗地理方面的记载与研究.但建国后的相当长时期内,由于人文地理学受到了错误的批判,使中国民俗地理的研究与人文地理的大多数分支学科一样,几乎成为空白.近十几年来,在人文地理空前发展的大好形势下,中国民俗地理学的研究方兴未艾,虽然目前处于开创阶段,但前途光明.本文就中国民俗地理学的发展概况和研究方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知识经济地理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地理学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地理学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分析了知识经济地理学的产生背景及其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阐述了知识经济地理学的主要研究范畴;提出知识经济地理学是应用知识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研究知识产业的资源配置、空间布局及创新环境的一门学科。  相似文献   

10.
在信息与通信技术的推动和影响下,地理学正在发生一场新的变革.主要体现在2方面:一是为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促进了地理学整体水平的提高;二是影响传统的地理时空概念,导致了地理空间的再造.笔者就信息与通信技术对地理学发展的变革性作用,从关于地理消亡论的思考、地理空间再造、新学科的出现3个角度进行分析、评述.  相似文献   

11.
区域地理学发展进程之简略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普雷斯顿·詹姆斯在《地理学思想史》中对地理学发展时期的划分为依据,简要回顾了区域地理学的发展进程,将其划分为描述、编篡为主的古典时期,描述、解释为主的近代时期和传统与创新复合的现代时期。对古典时期的回顾简介了斯特拉波、托勒密、B.瓦伦纽斯、A.von 洪堡和 C.李特尔对区域地理学的贡献;近代时期主要介绍这一时期区域地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现代时期则着重论述其特色。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认为经济地理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就是要通过教学改革与创新,把先进的教育思想、前沿的教学内容融入到日常的经济地理教学中,培养出高素质的地理科学人才;经济地理学精品课程建设主要从师资队伍的组建、教材优选与建设、教学内容的完善、教学方法的提升、特色教学设计等方面开展。最后提出构建学科研究平台、整合教学资源、调整建立更为有效的资助激励机制等措施来推进精品课程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教育地理学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地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的发展现状以及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提出了建立教育地理学的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教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内容及学科结构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认为教育地理学是一门从地理学的角度,用空间的观点,系统研究教育地域组合的形成、发展及教育地理空间分布规律的边缘性科学,其研究既填补了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一项空白,又为教育科学的深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独特的视角,对促进我国教育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4.
国外人文地理学研究内容与方法日益完善并走向多样化、综合化,其中实证主义思潮、人本主义思潮、结构主义思潮对国外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影响相当深刻.在系统总结三种思潮的主要思想、研究方法、代表人物和对国外人文地理学发展影响的基础上,立足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面临的问题,构建了中国人文地理学"横—纵"双向发展的学科体系,并尝试性地预测了几个热点问题的研究,旨在借鉴国外有关理论和思想,充实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5.
计量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方法论学科,它运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分析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各种要素,获得有关地理研究的科学结论.从80年代来,我国计量地理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学者从不同区域、不同视角展开讨论.本文在国内关于计量地理学发展研究的基础上,对其发展、评价及存在问题等做了探索.  相似文献   

16.
由于地理学和生态学研究对象的叠合、研究方法的类同、研究内容的近似以及互为补充的需要,使这两门学科相互联系成为必然。同时,在地理学的一些分支学科与生态学及其分支学科之间形成了一些交叉学科。如在植物地理学与植物生态学之间形成了生态植物地理学;在动物地理学与动物生态学之间形成了生态动物地理学;在景观学与生态学之间形成了景观生态学。生态植物地理学是在种属植物地理研究的基础上研究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解释植物个体或群体适应各种环境复合体的分布状况。生态植物地理学自本世纪70  相似文献   

17.
采采  王新民 《少儿科技》2008,(11):23-24
1、中国科学院院士侯仁之被誉为"活北京"。他是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奠基人与开拓者,更被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称赞为"当代地理学的世界级领导人物",还是中国"申遗"第一人,为保护我国的文化遗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自然地理学的创新视角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综合性、地域性和人地关系研究,既是自然地理学深厚的科学传统,也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自然地理学可创新之所在。曾经在国家开发建设中作出独特贡献的自然地理学,要立足传统主旨和学科基础,针对社会的新需求,在人与自然关系调控、国土整治和资源保育诸方面作出创新性贡献。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要求以全新的思路和途径,建立贴切的“物理”模型,并重视机理研究,在方法论上有所创新。明确界定一定地域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的科学问题,尤其搞清不同尺度问题之间的关系,是自然地理学家可创新和可对全球变化作出独特贡献之处。在独特的自然地理区域展开对独特问题的综合自然地理研究,往往能作出创新成果。自然地理学要突出我国特色,重视我国国情,这既是解决实际问题之所需,也有利于加强我国学术在国际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知识经济时代的地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知识经济的概念和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对地理学的影响,着重探讨了知识经济时代与地理区域研究,知识经济时代的地理综合研究,知识经济时代地理研究的方法,认为地理学区域,空间等基本概念的改变,综合方法与新技术手段的运用将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基础研究受到举国上下前所未有的关注.在此背景下,首都师范大学数学学科的"双一流"建设既是迈向更高水平的契机,也充满了深层次的挑战.本文在论及首都师范大学数学学科现况之后,详述了学科发展中遇到的若干亟需解决的挑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