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近年。中国和美国科学家在内蒙古一个有着1.65亿年历史的道虎沟湖床中,发现了恐龙时代的哺乳动物的化石。经过科学家仔细考证.这是一种以前没有发现过的远古哺乳动物。更加令科学家们感到惊奇的是,这枚化石显示数亿年前的这类哺乳动物竟然拥有了现代牙齿。  相似文献   

2.
中国和美国科学家在内蒙古一个有着1.65亿年历史的道虎沟湖床中,发现了恐龙时代的哺乳动物化石.经过科学家仔细考证,这是一种以前从未发现过的远古哺乳动物.令科学家们感到惊奇的是,这枚化石显示数亿年前的这类哺乳动物竟然拥有了现代牙齿.  相似文献   

3.
《大自然探索》2010,(3):4-4
最近,科学家首次在马达加斯加发现年代在8000万年前-9万年前(科学家对这一时期了解甚少)的多种哺乳动物化石,生活在差不多4000万年前的侏儒海牛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种。这头远古海牛的体长仅为2米,个头明显小于现代海牛,后者体长达2.4~3米。科学家认为,侏儒海牛是从其陆地哺乳动物祖先到现代海牛之间进化历程中的一个过渡物种。  相似文献   

4.
李茜 《自然杂志》2023,(5):371-381
兔形类是现生哺乳动物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有关兔形类的起源、分类位置及其与其他哺乳动物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等问题,曾是学界长期争议的话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中国发现的有关化石为解决以上争议发挥了重要作用。经研究,安徽潜山盆地发现的安徽模鼠兔代表了兔形类祖先的“态模”,在分支系统上是与兔形目最为接近的化石类群。发现于内蒙古二连盆地的远古道森兔是兔形目中已知最早的代表,因此被誉为“世界第一兔”,也表明了兔形目的亚洲起源。依据以安徽模鼠兔为代表的基干兔形类化石,通过形态解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综合研究表明,兔与鼠系统关系最为密切,兔形类和啮齿类为啮型动物下的姐妹群。近年来,通过综合地层学的工作,在中国内蒙古始新世和渐新世地层中发现大量的兔形类化石,这些化石为探讨兔形目研究中尚未解决的热点问题带来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奇云 《世界科学》2005,(2):18-19
出土化石颠覆传统观念 科学家一直以为,在恐龙称霸的中生代远古地球上,哺乳动物的体积都很小。它们昼伏夜出,委屈地生活在这位“暴君”的阴影之下。大约6500万年前,陨石或彗星袭击地球导致气候巨变并灭绝恐龙后,哺乳动物才取得主导地位。但最近在我国辽宁西部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改变了科学家们的看法。原来在1.3亿年前的早白垩世,一些体格健壮的哺乳动物不仅能和恐龙分庭抗礼,  相似文献   

6.
奇云 《科学之友》2005,(3):30-31
出土化石颠覆传统观念科学家一直以为,在恐龙称霸的中生代远古地球上,哺乳动物的体积都很小。它们昼伏夜出,委屈地生活在这群“暴君”的阴影之下。大约在6500万年前,陨石或彗星袭击地球导致气候巨变并灭绝恐龙后,哺乳动物才取得主导地位。但最近在我国辽宁西部发现的哺乳动物化  相似文献   

7.
筱薇 《科学》2007,59(1):42-42
[本刊讯]最近,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孟津与该所胡耀明、王元青、汪筱林和李传夔,报道了一件发现于内蒙古宁城地区中生代地层中的几乎完整的哺乳动物化石。该化石证明.至少在1、25亿年前.继翼龙和鸟类之后能够在空中飞行的哺乳动物就已经在地球上出现了。这是已知最早的会飞的哺乳动物.也是迄今唯一与恐龙同时代的飞行哺乳动物。这一发现将飞行哺乳动物的历史推前了至少7000万年.此前最早的记录是大约5100万年前的蝙蝠化石。  相似文献   

8.
一、出土化石颠覆传统观念科学家一直以为,在恐龙称霸的中生代远古地球上,哺乳动物的体积都很小。它们昼伏夜出,委屈地生活在这位恐龙“暴君”的阴影之下。大约6500万年前,陨石或彗星袭击地球导致气候巨变并灭绝恐龙后,哺乳动物才取得主导地位。但最近在我国辽宁西部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改变了科学家们的这种看法。原来在1.3亿年前的早白垩纪,一些体格健壮的哺乳动物不仅能和恐龙分庭抗礼,更把恐龙当成“盘中餐”。这项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胡耀明、王元青、李传夔和美国纽约自然博物馆华裔科学家孟津研究的最新成果,发表在…  相似文献   

9.
《大自然探索》2005,(11):4-4
当今世界上只有4种有毒的哺乳动物,而在远古时期有毒的哺乳动物可能十分常见。最近发现的一种早期哺乳动物——Bisonalveus browni(简称“BB”)的牙齿化石显示,这种动物能够用毒液来麻醉猎物或抵御天敌。BB的门牙呈短剑状,有沟槽,明显可以喷射毒液。BB生活在大约6000万年前,它很可能是今天的有鳞  相似文献   

10.
出土化石颠覆传统观念 科学家一直以为,在恐龙称霸的中生代远古地球上,哺乳动物的体积都很小.它们昼伏夜出,委屈地生活在这位"暴君"的阴影之下.大约6500万年前,陨石或彗星袭击地球导致气候巨变并灭绝恐龙后,哺乳动物才取得主导地位.但最近在我国辽宁西部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改变了科学家们的看法.原来在1.3亿年前的早白垩世,一些体格健壮的哺乳动物不仅能和恐龙分庭抗礼,更把恐龙当成"盘中餐".这项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胡耀明、王元青、李传夔和美国纽约自然博物馆华裔科学家孟津研究的最新成果,发表在1月13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  相似文献   

11.
邓涛  梁忠  王世骐  侯素宽  李强 《科学通报》2010,55(34):3302-3309
乌兰花哺乳动物群发现于内蒙古四子王旗的晚中新世红土剖面底部.中国的红黏土堆积相当广泛,其中富含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在山西、陕西、河南和甘肃都有众多化石地点.蒙古高原也是新近纪沉积非常发育的地区,尤其是在内蒙古中部,已建立起哺乳动物群序列.乌兰花动物群的发现进一步完善了这个序列,并且对于三趾马动物群的地理分布和红黏土的气候环境背景也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乌兰花动物群中的化石种类大多数与保德动物群相同或很接近,也有一些与保德动物群相比在系统演化水平上稍高,可能代表比后者略晚的地质时代,其年龄约为距今7Ma.乌兰花动物群的组成表明,当时该地区周围可能是典型的温带稀树草原环境,为确定中国北方晚中新世三趾马动物群东西分区的界线提供了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12.
三峡兴隆洞出土12~15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和象牙刻划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高星  黄万波  徐自强  马志帮  J.W.Olsen 《科学通报》2003,48(23):2466-2472
在重庆市奉节县兴隆洞发掘出土早期智人牙齿、石器、有人工刻划痕迹的象牙和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 这些材料的种类、特点和埋藏状况说明该洞穴是一处远古人类的居住遗址. 通过出土动物群推断和铀系年代测定, 古人类在该洞穴的生存行为发生在中更新世晚期, 距今12~15万年前. 这是在三峡地区首次发现的早期智人化石. 出现在剑齿象门齿上的刻划纹成组分布, 组成简单而抽象的图案, 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人类有意识的刻划作品, 对原始艺术的起源和东亚地区现代人类的起源、演化和行为方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世界科学》2011,(1):F0003-F0003
英国《自然》杂志去年评出2010年度最佳图片,共计14张,覆盖了多个领域。其中冰岛埃亚菲亚德拉冰盖火山喷发位居首位,中国内蒙古发现的远古蜘蛛化石上榜。以下是这14幅年度最佳图片。  相似文献   

14.
正化石为我们保留了远古生物的定格画面.埋藏学则揭示从生物体死亡到变成化石的过程。这里尝试重建道虎沟昆虫化石形成的机制,借以推测道虎沟1.6亿年前的环境变迁。从美丽的蝴蝶、勤劳的蜜蜂、轻巧的蜻蜓到散播病菌的苍蝇,昆虫在地球的各个大陆上无处不在。水中、陆地和空中皆是它们生活之舞台。从生命进化史的角度看,昆虫的起源演化对整个生物界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假如没有昆虫,早期的原始哺乳动物不会有重要的食物来源,高智慧的人类可能也不会出现。  相似文献   

15.
广西崇左江州木榄山智人洞古人类遗址及其地质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现代智人起源的争论一直是国际古人类学研究的前沿与热点. 最近, 在广西崇左木榄山智人洞发现了具有现代人解剖特征初始状态的人类下颌骨化石及大量与之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 木榄山智人洞哺乳动物群以江南象与初现的亚洲象及巨獏等组合为其特征, 截然不同于华南早更新世的巨猿动物群和中更新世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 是典型亚洲象动物群的早期代表. 依动物群性质、地层对比及铀系年代测定木榄山化石智人和伴生的哺乳动物群的时代为距今约11万年的晚更新世早期. 该动物群主要由热带-亚热带型动物组成, 但木榄山动物群中森林型动物种类单调, 草地类型的动物相当多, 这表明当时的气候可能比以前干燥. 木榄山智人的发现对研究现代人起源及其环境背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邓涛 《自然杂志》2008,30(1):55-57
内蒙古自治区的二连盆地在亚洲哺乳动物化石研究史上占有极为特殊而重要的地位。20世纪20年代,纽约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组织了第三中亚考察团,这支研究亚洲地质与古生物有史以来最大的队伍在内蒙古地区以及蒙古国南部戈壁沙漠进行了成功的发掘,其成果在世界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晚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的磁性地层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贵德盆地发育巨厚的新生代地层,其中含较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在青藏高原北部很具有代表性,较精确地确定其地层年代对我国北方尤其西部哺乳动物演化进程和生态环境变化的研究,以及对高原隆升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古地磁测年表明含化石层位的贺尔加剖面年龄约为6.5-3.1MaBP,每一、二和三化石层的年代分别约为5.25,5.1和4.4MaBP。较精确地测定了贵德羚羊和中国互棱齿象的生存时代,它们分别出现于距今5.25和4.4Ma。它们的演化与岩性和沉积速率变化共同指示青藏高原东北部此时处于强烈隆升的开始阶段,高原东部及其邻近山地的高度可能还不足以明显阻碍高原南北动物的交往。  相似文献   

18.
和县猿人小哺乳动物群的性质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郑绍华 《科学通报》1982,27(11):683-683
1980年冬,安徽和县陶店公社发掘出的许多人化石材料(其中包括一个相当完整的头盖骨)和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对于古人类学和古脊椎动物学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仅从其共生的小哺乳动物群的性质来探讨和县猿人生活时期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9.
周口店田园洞古人类遗址的发现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周口店田园洞是近几十年来所发现的距离周口店遗址最近的含古人类化石及丰富哺乳动物化石的洞穴堆积. 目前在此出土的古人类化石有34件, 哺乳动物化石有29种; 在数量上, 动物化石以鹿类占绝对优势, 肉食动物极少. 经初步研究, 所发现的人类化石可归入智人; 除过一件残破鬣狗牙齿外, 其余动物化石全可归入现生种. 从组成看, 田园洞动物群与山顶洞动物群很接近, 但时代可能稍晚, 田园洞动物群中有63%的种曾出现在山顶洞动物群中. 田园洞的堆积物特征也与山顶洞的极为一致, 均为尚未胶结的角砾堆积. 用鹿牙所做的铀系测年的初步结果表明, 田园洞主体堆积大约形成于25 ka前. 对人类和动物化石的确切年代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周口店在经历了大半个世纪沉寂之后, 首次在遗址群的核心区之外发现古人类化石, 这对今后的周口店遗址研究带来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20.
《科学之友》2010,(1):13-13
正在我国东北进行挖掘的古生物学家表示,他们发现了之前不为人知、花栗鼠大小的哺乳动物化石,而且这种生活在1.23亿年前、长度仅有15cm的哺乳动物竟然长着内耳。这些化石或许可以帮助解释哺乳动物中耳的3块骨头是如何与下颌骨分离(爬行动物的耳朵是与下颌骨相连的)并形成结构复杂且高性能听力系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