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读世界     
<正>许多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洋"玩意儿,实际上走入我们生活的历史并不长。麦当劳1990年才在深圳开设了中国大陆第一家门店,第一台中国产丰田轿车2002年才在天津下线,谷歌2005年才正式进军中国。或许正因为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激烈变革的年代,才对这些全球化元素的冲击习以为常。回顾从1984年创刊至今的400期杂志,我们惊讶地发现编辑部的前辈们竟然都是预言家:1984年,杂志就用一系列彩图展现了SOHO生活的图景,美国人在远离城市的乡村里利用电脑办公,然后通过卫星电话传送数据……  相似文献   

2.
《世界博览》2010,(9):10-11
1924年,福特公司创始人老福特拒绝了孙中山先生投资建厂的邀请。上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外资企业蜂拥而至,福特依然在观望,直到2003年才投资建厂。福特在印度也是如此,直到1996年,第一辆印度产福特汽车才下线。  相似文献   

3.
2008年中国花样游泳发展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国花样游泳1983年成立,在1991年的世界锦标赛上,我们就在集体和双人项目上均取得了第六名的成绩,就此中国队也被第六名粘住了13年之久,近年来我们在编排、体能和技术上取得了进步,受到了国际花样游泳界的关注,但和世界强国的俄罗斯队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必须要有质的突破才有可能在2008年奥运会冲击奖牌。  相似文献   

4.
边根棠 《山西科技》1998,(5):29-30,21
十年前,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十年来,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成为我们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理论基础,它指导我们把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二十一世纪。党的十五大...  相似文献   

5.
徐宝红 《科技信息》2008,(36):371-371
为现代化中国培养真正的公民。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看待班主任的责任心,我们才无愧于中国教师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6.
第一次见到李俊贤,记者不得不为他的港式普通话忍俊不禁,接触深了,才知道他竟然已经是加入康宝莱整整十年的老总裁了。这个活泼又不失稳重,谦逊又不乏自信的老康宝莱人,正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大陆市场,完全归零,从头再来,作为康宝莱(中国)第一批拓荒者的他已经逐渐找准了大陆市场的脉搏,市场奇迹将慢慢诞生。  相似文献   

7.
文章指出了发展中国家发展汽车工业的两条道路。一条是韩国道路,通过自主开发,发展民族汽车工业,成为跨国公司的竞争对手。另一条以拉美国家为代表,走合资道路,沦为跨国公司的附庸。我国汽车工业的主流走的是第二条道路。“奇瑞”成立不过几年,不但自主开发了四款轿车投放市场,而且出口国外,是我国第一家到国外去建合资轿车厂的工厂。这才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正确道路。文章建议国家支持像奇瑞、吉利、哈飞这样自主开发有中国品牌的汽车工业企业,在政策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和扶植,使它们做大做强;惟有如此,我们中国才能拥有真正自己的汽车工业。  相似文献   

8.
背景资料:作为最早开拓国内市场的康宝莱系统——LA系统诞生于康宝莱的总部所在地,曾在洛杉矶浸淫数年。“在中国我们是原汁原味的康宝莱系统,我们曾被康宝莱总裁耳提面命,并有机会汲取来自世界各地的成功经验。”作为第一批开拓者,该系统2001年就随着康宝莱公司进入中国,目前占到了康宝莱中国业绩的70%以上。  相似文献   

9.
观察     
《世界博览》2010,(9):10-15
美国汽车亚洲市场是场消耗战在中印汽车市场中,只有资金最雄厚的公司才能站稳脚跟。1924年,福特公司创始人老福特拒绝了孙中山先生投资建厂的邀请。上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外资企业蜂拥而至,福特依然在观望,直到2003年才投资建厂。福特在印度也是如此,直到1996年,第一辆印度产福特汽车才下线。  相似文献   

10.
《广东科技》2006,(6):1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整个世界为之震动,中国举全国之力完成的“两弹一星”大大地鼓舞了中国人。而振奋的背后,我国科技能力的飞跃,才是这项伟大“科学工程”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最实质的贡献:正是这样的大科学计划为中国的国防科技和基础工业科技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基础,也正是这样的“技术”的集中开发,引导了中国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迅猛进步。这种技术知识的积累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比如在中国的核工业,比如电子工业……  相似文献   

11.
英人的企图 1804年,一个名叫德里维斯克的英国矿山技师,利用瓦特发明的蒸汽机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从此,西方国家风行修建铁路。但是,70多年后的1876年,在英国要求下,在上海滩赫赫有名的怡和洋行才在中国偷偷修建了一条从吴淞到上海的第一条营业性铁路。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以来的对外开放,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今已经历了150多年的曲折历程。回顾近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总结中国对外开放的经验教训,对我们坚定不移地执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速国民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很有现实意义。中国在明朝中后期开始实行闭关自守政策。清朝初年,清政府厉行海禁,严格限制对外贸易。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后,1685年才允许商民造船出海,并指定澳门(后改为广州)、漳州、宁波等地对外通商。后来西方殖民者在中国进行非法活动,清政府从消极方面采取防范措施,1757年关闭广州以外各…  相似文献   

13.
从前十个月到11月的情况来看,应当说中国入世的第一年,中国经济的表现比原来的预期要好得多,绝大多数的指标都比人们预期的要好,在许多方面也比上一年的情况要好。具体来说:第一,经济保持了稳定中平稳回升这样一种较快发展的良好趋势。经济增长第一季度是7.6%,第二季度是8%,第三季度是8.1%,估计四季度也是8%左右。今年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全年GDP的总量将第一次超过10万亿人民币,比上年增长8%左右,人均GDP将可能接近1000美元,这使得我们又上了一个台阶,取得了新的突破,10万亿这个数字是非常值得我们记住的数字。不论…  相似文献   

14.
刊首语     
2001年,新千年的第一个年头,在这一年中,中国经历了一串串喜悦,申奥成功,国足出线,中国加入世贸……中国人度过了新千年满载收获的第一年。像每一个新年的开始一样,我们每一个人总是充满了新的希望。2002年,这些喜悦必将点燃我们的希望,使我们拥有更多更大的惊喜。2002年,我们编辑部全体同仁将一如既往地立足科技最前沿,  相似文献   

15.
《当代地方科技》2006,(11):23-23
2006年9月12日,欧瑞莲化妆品(中国)有限公司正式获国家商务部批准,成为中国第一家取得直销经营许可证的欧洲直销企业,将获准在江苏省部分城市开展直销业务。来自瑞典的欧瑞莲(Oriflame)喜获直销牌照,在蓬勃发展的中国直销版图中首次注入了欧洲企业的力量。欧瑞莲集团CEO马博朗先生表示:“中国政府授予欧瑞莲直销经营许可证,对此我们感到非常高兴,也深感荣幸。欧瑞莲是第一家获得直销牌照的欧洲企业,我们相信,这是对欧瑞莲在欧洲化妆品直销行业的领导地位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更坚定了欧瑞莲长期承诺及深耕中国市场的决心。”  相似文献   

16.
中央民族大学张海洋副教授的来信(摘要)《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编辑部:年初,同事王建民与我曾就今年的中国民族学发展问题接受《民族团结》的采访。记者郑茜小姐以生花之笔概括了我们的观点(该刊95年第一期》。我们意识到中国的民族学、人类学在酝酿新突破,但199...  相似文献   

17.
日前在北京公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预计,如果按照中国1980年至2004年的速度估算,中国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达到100%大约需要8年。“也就是说,中国可能在2015年前后完成第一次现代化,达到1960年发达国家的水平。”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何传启研究员说。  相似文献   

18.
如何分钱?     
《特区科技》2009,(7):10-10
如何分钱?这是一篇令人兴奋的文章。我们一直想做,却总是无法下手。这次机缘巧合,在刘军操办的商道大讲堂上遇到郭凡生。他见到我的第一句话是:商业模式不重要,商业制度才重要(注意,创富志是关于商业模式的杂志)!  相似文献   

19.
恢复邦交正常化30年来,中日经济关系获得了全面、迅速发展。2001年中日双边贸易额已达到891.95亿美元,迄今日本已连续九年保持了我国第一大贸易对象国的地位,中国也从2001年成为日本第一大出口对象国。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也在波动中获得了迅速增长,截止2001年底累计投资额已达324亿美元,依旧保持着我国第二大直接投资来源国的地位。近年日本的对华政府开发援助(ODA)虽有所减少,但迄今日本是对华提供ODA最多的国家,而中国则是日本第一援助对象国。但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目前的中日经关系发展中…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后.中国企业经历了三次提升。在20世纪80年代.把国外先进的产品和设备等硬件引进中国,这是第一次提升;在90年代.把现代企业制度引进中国.这是第二次提升;进入新世纪后又把公司责任等最新的企业理念引进中国.这是第三次提升。如果说.在全球范围内,在前几年还可以大谈公司的唯一目的就是赢利,那么现在这种说法早已不合时宜,而今公司的责任扩展到了三个底线:赢利责任、社会责任、环境责任。第三次提升的重要意义在于给了我们重新审视中国企业的新视角.我们和跨国公司以及国外其他优秀企业的差距到底在哪里?在现实中我们常常面临这样的困惑与尴尬.也许我们的技术和设备已臻国际水准.也许我们的制度并不输于他人.可为什么我们的企业却没有与之相匹配的竞争力?是不是该反思一下我们的企业理念?这看似虚无的东西,却主宰着企业的命运。如果说第一次提升有钱就行,第二次提升可以照猫画虎,而第三次提升则需脱胎换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