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近代汉语介词"经"是从表示"经由(某处)"的运行动词"经"发展而来的。介词"经"有四种功能,可以表示处所、时间、对象、范围等。"经"是首先获得表示处所的功能,然后陆续获得其他三种功能的。近代汉语介词"经"的诸功能均保留在现代汉语中。  相似文献   

2.
《醒世姻缘传》中的介词"从"、"打"、"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穷举的方法考察了《醒世姻缘传》中的介词"从"和"打"以及较为特殊的山东方言介词"齐"。发现三者在用法上有很大程度的相似之处,如都有表示处所的起点的用法;都只用于动词之前等。同时三者又有一些不同,如在使用频率上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从"的用法比"打"、"齐"要复杂,但跟现代汉语相比尚有一些用法未出现;"打"相对于现代汉语不表示"时间的起点",却有较为特殊的表示"时间终到点"的用法;"齐"没有表示"经由"的用法等。这些都勾画出了这三个介词语法化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根据时贤对同义词的界定标准,从历时角度分析“酣”、“醉”的同义关系及在语义、语法、语用方面的差别。  相似文献   

4.
先秦时期"就"表示动作终到点的功能已初露端倪。当"V1+就+N"式中的V1为运行动词时,随着"就"在这种句法结构中的频繁出现,句子的语义重心逐渐落到V1上,"就"的"往……去"表示运行的功能逐渐由前面的运行动词来承担,"就"慢慢失去表示运行的义素,虚化为表示动作终到点的介词,相当于"到"。"就"是先获得表终到点的功能,继而获得表示所在处的功能的。南北朝时期,表动作发生处所的介词"就"产生。  相似文献   

5.
古籍中表“率领”义的“以”字以往均释为介词。本文从甲骨文“以”字字形所示本义及用法、词义引申、语法分布、与矾词异文、训诂学家以动词相释以及“以”字同动词同义连文诸方面 ,论证了其动词性炙 ,否定了以往的介词说  相似文献   

6.
吕叔湘先生在他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将“常常省略虚词”作为汉语语法的特点之一,其中举到省略介词的例子:他能左手写字。/我前头带路。①本文在吕先生的启发下,讨论介词省略的范围、条件及语用意义。为了说明的方便,将介词短语记作“佃”;将省略介词的结构记作“八m。l·“Am”的范围1.l、介词和方位词组构成的介词短语放在动词之后,表示动作的处所时,可以不出现介词。下面例①——四均见张卫明中篇小说《双兔停地走》(《小说月报})94年4期):①坐火林晓雁对面的王军鼓励:“还有第二阶段。”②碰杯。一饮而尽。再斟…  相似文献   

7.
“ADelightful Village”是邹为诚主编的《综合英语教程》中的一篇介绍Garrick小镇风貌的文章,全文多处句子采用了介词短语主位的句法形式。本文从功能语法和篇章语言学的理论出发,从信息结构和篇章粘连性的角度结合认知对该篇章中的介词短语主位作深入的分析,发现介词短语主位不仅是篇章结构的要求,同时也是认知的要求和体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使篇章整体信息的传达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8.
表示静止状态方位的介词“在”是由静态类动词“在”虚化而来。介词“在”表停点或终到点的语法意义取决于它所依附的动词的语义特征。南北朝时期,表示停点题元标记的“在”字短语开始前移,句子的中心成分变得相对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语语法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9.
多策略同义词获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种多策略同义词获取方法, 一方面利用《同义词词林》、《中文概念词典》等现有语义词典中蕴含的同义关系获取同义词, 另一方面根据百度百科信息框(Bdbk)中特征词和汉典网(Zdic)中HTML标记获取同义词, 同时采用DIPRE自动获取模式的方法, 从百度百科文本中发现置信度较高的模式和同义关系。实验结果表明, 所提方法在NLP&CC 2012同义词评测数据集中取得较好结果。利用该方法, 以《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名词部分为目标, 构建一部同义词词典并进行人工校对, 为《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构建较为完善的语义关系体系做出尝试。  相似文献   

10.
介词“就”在萌生过程中曾处于双动同结构的V1和V2位置。在汉代已出现较多的“就+N(处所)+V”和“V”+就+N(处所)”格式,这两种句法格式提供了“就”虚化的可能性。“就”在虚化过程中的发展线索是──“处所介词──对象介词──范围介词”。动词“就”的虚化始于汉时期,到南北朝时期介词性质已明确。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中的“以”作介词,有其鲜明的语义和结构特征,介绍“以”是从动词发展而来的,其静态的储存义“用”表现出强烈的工具性。其语义指向的转指性使介词“以”的宾语位置常常前置。“以”的词汇意义的虚化与其语法功能的虚化反映出大体一致的特性,当介词“以”表工具的词仪意义弱化。其结构上的关联作用成主导时,介词“以”便进一步虚化为连词。  相似文献   

12.
“与”字是古汉语中常用的主要介词之一。前人对“与”字的研究,往往仅从训诂的角度对其进行单一训释,而《马氏文通》则站在了语法学的高度,从语法特点、介词宾语的位置、介词宾语的省略等几方面对其语法特点和搭配功能作了详细而系统的论述,比前人大大前进了一步,对后世的语法研究特别是介词研究颇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汉语预备阶段的留学生常会对同义词的辨识感到困惑,尤其是在使用同义副词时常常出错,在大理学院学习的留学生普遍不会区别使用“不”和“没”,这给他们带来了交际的障碍,本文从语言环境方面指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大理地区方言的影响,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语法化是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一现象使壮语在漫长的发展变化中产生了一批举足轻重的虚词,“j■~(33)”就是其中一个,它由一个表示“在、居住”意义的动词虚化为两个语言成分一是介词;二是进行体的标记。  相似文献   

15.
"因"最早用为名词,而后逐步演变为动词、介词、副词、连词.它的语法化机制主要是主观化,同时,语境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介词 of 是英语中最常用的词之一,它使用频率高、灵活多变,用法纷繁多样、不易把握,常常使学习者概念模糊、难以捉摸、本文就介词 of 所表达的主要意义和语法功能作一些介绍,另外,就容易混淆的两个问题分述于后。1 介词 of 搭配能力很强。所表达的用法和意义很复杂。1.1 表示所属此时 of 结构在意义上相当于名词词尾+′s表示所有格,相当于汉语的“……的”。The capital of China is Beijing.中国的首都是北京。  相似文献   

17.
一、介词及其功能特点在现代汉语的词类中,介词是用在词或短语(主要是名词和以名词为中心的短语)前面,合起来一同表示起止、方向、时间、处所、对象、原因等的词。  相似文献   

18.
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或后,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表示时间、处所、原因、方式、对象等的词。介词是由动词虚化来的,因此,它所带的名词、代词、名词性词组是它的宾语。关于介词的范围,各家的看法不一,有的划分较宽,划入介词达7...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壮语中,“kwa^33”’在句子中除了做谓语外,还可以做趋向补语、介词、体标记和语气词。“kwa^33”的这五种用法不是一开始就并存的,傲谓语是“kwa^33”的最初用法,其他四个用法是动词语法化的结果,其语法化的路径可能是:动词→趋向补语→介词→体标记→语气词。  相似文献   

20.
"合"字不仅具备动词的语法功能,而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产生了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等用法。"合"的语法化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由不及物动词转变为及物动词,再由及物动词向副词和形容词演变,介词的用法当衍生于副词性的"合",连词的"合"当是由介词性质的"合"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