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8 毫秒
1.
冯锐及其课题组对张衡地动仪的复原设计目前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在梳理冯锐复原张衡地动仪的主要创见的基础上,就李志超、王鹏飞、李强等对冯锐地动仪的质疑做了陈述和评论,并在此基础上,就冯锐对张衡地动仪的复原设计也提出了一些疑问:1.冯锐的设计没有体现出盖子的用处,其对仪器维修和调整的设计不尽合理;2.冯锐复原设计的关键之处与原始文献记载不能密合。  相似文献   

2.
~~张衡地动仪复原模型~~  相似文献   

3.
“张衡地动仪科学复原”课题组完成了外型的设计和小样铸造,公众看到目前最贴近史料又能工作的地动仪复原模型小样。  相似文献   

4.
简评冯锐复原张衡地动仪的设计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王振铎从1936年到1951年对张衡地动仪中"都柱"复原研究的探索过程,并对冯锐为河南博物院复原地动仪时恢复悬垂摆设计方案的思路给予评论.  相似文献   

5.
研究表明,在复原研究地动仪时,袁宏的《后汉纪》中的相关内容应作为首选文献,而《后汉纪》提供的信息表明,张衡的地动仪很可能原理正确,但反应失灵。通过对历史上“京师地震”和“陇西地震”文献记载的分析,进一步否定了用公元143年陇西地震来测试地动仪的可能性。在科学史模拟试验和复原研究中,文献与模拟试验之间存在着一种无奈的张力关系,其可靠性与所研究问题的学科属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打破只能看的纯概念神话成功还原科学仪器“复原模型”课题取得重大进展。1700多年前,地动仪神秘消失,它的模样和工作原理成为千古谜团。2004年8月,河南博物院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组成课题组,联合研究张衡地动仪新的复原模型。目前,这项课题取得重大进展,课题组用“悬垂摆原理”取代了传统的“直立杆原理”。2005年4月16日,这一科研成果得到了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等单位的地震学和考古学专家的肯定。专家们认为:这台复原地动仪首次把概念模型还原成了科学仪器,使之真正有了验震功能。验收:复原模型把概念模型复原成了科学仪器2005年4…  相似文献   

7.
张衡地动仪是我国古代科技的光辉典范,因早已失传,一百多年来国内外争相复原,已达40多种版本,但尚未达到原有水平。为此,探讨了它的工作原理,明确了它的性能要求,提出了倒立摆方案,开展了模拟陇西地震试验。结果表明,新方案已能实现对东汉陇西地震的敏感,并产生触发吐丸等系列动作。理论分析和实验表明,历史上的张衡地动仪是真实存在的,怀疑甚至否定中国古代科技光辉的论断都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8.
"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后汉书·张衡传》对候风地动仪的描述。教科书里的木质地动仪外观模型,王振铎于1951年制作完成。围绕张衡地动仪复原模型而展开的争辩成为网络焦点。这个被很多人误认为"古董"的模型,竟是上世纪50年代的古代科技史专家根据不到  相似文献   

9.
张衡地动仪文献蠡读--对地动仪功能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对地动仪的有关文献进行分析,证明<后汉书·张衡传>中有关地动仪的记载(结构方面的内容除外)与其他同期的文献不能很好地衔接.考察地动仪及其设计思想在中国古代的流传情况,可以看出古人对地动仪的质疑早已有之,而且越来越明显与强烈.关于地动仪的所有文献信息不出范晔所记,亦使之成为一条孤证.研究表明,张衡研制地动仪的史实勿容质疑,但限于东汉的科技发展水平,该地动仪并未达到设计初衷,因此渐被世人所遗忘.然而张衡的设计思想有其科学与合理的一面,是人类历史上系统研究测震仪器的第一人,其在科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即体现于此.  相似文献   

10.
新闻缘起:一条微博引发的争论:国宝地动仪原来是“赝品”2010年11月28日,网友闫涛发微博称,国宝级的张衡地动仪,是上世纪50年代才造出来的“古董”——中国博物馆学家、中国古代科技史学家王振铎根据古书描写的196个字,结合英国科学家的地震理论,设计发明了这个张衡地动仪,由于选进了教材,国人都以为是东汉货色。  相似文献   

11.
古印度地轮—水轮—风轮—空轮说在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古代关于一个小世界的结构的理论,至迟在西晋(265-317年)时期便已随佛教的东来传入中国。这一理论认为:大地(即地轮)浮在水体(即水轮)之上,水轮依托于风轮之上,而风轮则有广漠的虚空承托,于是各自得以不坠落,从而论述了天地结构的稳定性,也表述了大地乃是在虚空中之一物的观念。从西晋到唐代(约7世纪)至少有5部佛经提及地轮、水轮、风轮的各不相同的具体尺度,这说明这一理论在古代印度有不同的流派存在。这一理论在佛教信徒中广为流传当无疑问。它也为一些道士所接受,并被改造成易为中国人理解的观念,载于若干道家的经典中。由于这一理论同占主导地位的张衡浑天说存在较大差异,又由于有关佛经对这一理论的具体描述各异而造成的混乱,致使这一理论在较长时间内并未产生更大的影响。一直到五代时期(约10世纪),这一理论的基本思想才得到重视,并成为对张衡浑天说进行重大改造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2.
地动仪复原模型的造型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动仪复原模型的造型设计是科学复原的一个重要部分,既是实现仪器功能的需要,也是展现汉代文化和艺术的一种方式,涉及到结构造型和艺术造型两方面的研究。文章回顾了史料和考古研究的新进展,介绍了筒状、钟状和卵状三类现有的造型。基于中国地震局和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所完成的新复原模型,分析了结构基形、悬挂点位置、调整结构和仪器稳定性等结构问题,对新模型的造型设计和研究思路做了具体介绍。  相似文献   

13.
该文探讨了张衡关于恒星数(微量之数)有11520颗粒一长期令人不解的问题,指出,11520这个数实际上是古人认为的万物之数,张衡所说的是星数与万物之数一一对应的关系;同时指出,“微”字在古代描述日月星象时可作“食”解,此处“微星之数”的“微”字当是“微”字之误。  相似文献   

14.
发明社会学是技术社会学研究的早期阶段,发明社会学研究内容涉及否定发明的英雄理论、发明的组合累积模式、发明过程以及发明与社会相互作用等方面的探索。发明社会学研究代表了半个世纪前的技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高峰期,但是一直没有得到当代学界的重视和认可,今天重新审视发明社会学,对于技术社会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吉尔菲兰是奥格本时代发明社会学的奠基人,他对发明社会学的研究代表了技术社会学发展的早期阶段,但是他的生平以及研究成果没有得到公正的待遇,一直被技术社会学研究者所忽略。他的发明社会学反对发明的英雄理论,并从发明的社会原因、社会后果、发明的预期等角度展开,论文对这几个方面做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6.
修辞作为一种实践在三个重要层面上参与了处于社会情境之中的科学。在科学交流部分,修辞参与了科学文本的制式化过程、同行评议、争论和理论选择;在科学家个人独白式的写作中,修辞发明协助构成了好的论证;在科学认知中,修辞贯穿了从个人经验到形成理论到确立知识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17.
德克斯主要关注发明的概念、发明的划界、发明的机制与模式、发明的社会属性及价值等问题。提出发明有三种不同的指称和含义;主张发明与理论、发现、实验、改进、设计严格划界;认为发明主要由科学因素、经济竞争因素与发明家精神天赋相互作用,包括理论提出、实验和发明实现三个阶段。德克斯明确提出发明是组合、发明是渐进的观点,强调发明的思想解放功能。  相似文献   

18.
张奠宙、王善平著《陈省身传》是迄今最为全面地介绍陈省身生平事迹与学术活动的一部重要著作。这篇补正考察了1946年至1948年间陈省身与清华大学之间的关系、活动及其在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的工作计划和对邀请外尔访华所做的努力等该书语焉不详或并未提及的史事,并匡正书中的几处舛错。陈省身1946年由美国回国后虽选择到中央研究院工作,但仍为清华大学做出一定的贡献。陈省身作为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的实际负责人竭力推动该所的发展.但他的工作计划并耒完全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