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浙江省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秀君 《杭州科技》2000,21(4):43-45
根据人类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把产业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是世界上较为通用的产业结构分类。早在300多年前 ,英国的威廉·配第(W·Petty,1623~1687)就已发现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产业 ,然后从第二产业流向第三产业。这种流动规律被称为“配第法则” ,它一方面说明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 ,另一方面也说明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往往标志着一国和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浙江省地处东南沿海 ,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都处在全国的前茅 ,然而考察其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 ,…  相似文献   

2.
中国西部地区1997—2010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互动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和库兹涅茨法则。从就业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关系看:第一产业还有大量富裕劳动力急需转出,第二产业将来吸纳劳动力潜力较大,第三产业未来吸纳劳动力空间有限。将来要继续优化第一产业产业结构;努力挖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创新,努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3.
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后,辽宁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也只相当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辽宁的产业结构变化呈现四大特征:第二产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重工业仍占优势地位;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下降,但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断提升;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不断上升,但三次产业间的差距呈现出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就业主渠道地位明显。辽宁产业结构调整中主要存在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偏差明显;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产业素质不高;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市场化程度低等问题。为促进辽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应进一步优化工业结构,以高新技术支撑新兴产业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相似文献   

4.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6,(5):107-114
农村劳动力供给优化和底层创新是农村层面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农民收入结构、增收途径及三大产业的发展趋势又间接反映劳动力供给和底层创新.基于此,文章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影响皖北地区2008—2014年农民增收的收入结构、产业结构等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灰色关联度最大,第一产业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灰色关联度仍超过第三产业;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组成部分看,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灰色关联度较大,而财产性收入、自主性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灰色关联度虽然较小,但其近两年的灰色关联系数已接近或超过0.8,预示着财产性收入、自主性收入将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5.
乡宁县与洪洞县是山西省临汾市发展较快的两个县.乡宁县是比较有名的资源型县城,其丰富的资源带动了县域的经济发展,但是一元化产业结构现象比较明显.洪洞县是晋南地区人口规模最大的县城,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同时也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第二产业也是其经济结构的支柱部分.两县在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异同.本文从两县的城镇化率、地区生产总值、三大产业值、人均GDP、财政总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希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两县的经济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江西省三次产业的产值及就业比重的变化趋势、就业吸纳弹性、结构偏离度的考察和分析,以此来研究江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问题。研究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江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基本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但是,其就业结构的调整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第三产业也未能充分发挥其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作用,三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是一种普遍规律,其动因是由于农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低于非农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我国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之间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是非常显著的,两者之比除少数年份之外,均在0.23以下,最近几年虽然有所上升,1982年时两者之比上升到了0.319,但仍然很低,只相当于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最低的那一类国家,见表1.  相似文献   

8.
对涪陵区1998-2016年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和就业人数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发现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大于第一、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就业重要性高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的就业重要性高于第一产业.为了促进涪陵区的产业结构向更高水平优化,建议助推新型农业现代化、建立现代化工业体系、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实现产业结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克拉克、罗斯托、刘易斯、舒尔茨、钱纳里等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工业化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必须经历的阶段.历史也证明,当今发达国家都是高度工业化的国家,发展中国家多是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国家,工业化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极其重要.我国现代经济发展的历史也证明,工业化是必须要经历的阶段,不可逾越.西藏发展第二产业,符合经济发展规律.要增强自身发展能力,逐步减轻国家财政负担,满足农牧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西藏必须走工业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是国家强盛、社会发展决定性的因素。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飞跃发展,造成农村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在这样的形势下,要使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必须把科技进步摆在农业和农会经济发展的优先地位,推动传统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转变,才能促使上海郊区农业科技跃居世界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1.
长三角城市经济发展的模糊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15个城市作为评价单元,选取2001年的相关数据,在MATLAB平台上,通过模糊聚类分析方法,依据土地面积、年末人口、GDP、财政收入、人均GDP、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固定资产投资额、出口额、实际利用外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反应城市综合实力的主要指标对各城市进行归类,根据模糊聚类分析结果,把长江三角洲地区15城市经济发展综合实力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上海、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和南京;第二层次:常州、嘉兴、镇江和绍兴;第三层次:扬州、南通、泰州、湖州和舟山.提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应加强城市合作,提高第三层次城市的综合实力,促进一体化发展;改造传统产业,改善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以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  相似文献   

12.
国家级新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示范,而产业发展对新区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构建青岛西海岸新区产业网络发展的RAA模型,基于西海岸新区投入产出统计数据,分析新区产业网络发展与关联情况.结果显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更多地扮演的是影响其他产业的角色,即有着较强的后向关联效应,该产业的成长对其他产业有拉动作用;第三产业则更多地扮演的是受其他产业影响的角色,有着较强的前向关联效应.针对西海岸新区各产业网络发展及关联情况,可以采取实施产业转型、培育新兴产业、打造特色产业等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3.
台湾经济在近四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国际技术的推动,它的产业结构也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战后初期,台湾地区的产业结构处于典型的非现代化状态。即在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占主要地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则处于次要地位。而随着工业化的进行和经济发展,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所占比重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急剧上升。产业结构的变化,又引起劳动力分布的变动,农业部门的劳动力迅速从农业部门游离出来,大批进入第二、三产业部门。  相似文献   

14.
姚丽  谷国锋 《河南科学》2014,(9):1853-1859
在总结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县域经济的Moran’s I指数及其OLS估计残差值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性.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方法,利用2000、2005、2012年相关数据,通过GWR的空间计量地理学方法,对河南省108个县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以下结论:投资因素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正向作用,对经济发展水平的贡献逐步减小;第二产业劳动力比例因素对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大部分都具有正向作用,贡献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产业结构因素对于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消费水平因素对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为正影响,影响重要程度从西到东逐渐转移;储蓄水平因素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有正有负.在总结各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特征的基础上,对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统计部门提供的资料表明:温州市人均国民收入低,属于全省最低的地区之一。自1980年全省试算国民收入指标以来,我市人均国民收入计算值历年偏低,近几年则更加突出。据统计,1986年温州人均国民收入排列在全省11个地、市的倒数第2位,仅高于丽水地区,为杭州市的36%左右,1987年同样没有改观。详见下表: 国民收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综合性的经济指标,它指的是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创造的新价值以人均计算的国民收入,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体现了人民生活水平。因此,温州人均国民收入数值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温州经  相似文献   

16.
推进我国经济的供给侧改革是适应我国现实发展的应有之义,从供给、需求视角分析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差异.供给视角下,劳动力要素、政策要素、技术要素和资本要素是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劳动力和政策要素是主要影响因素;需求视角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要素是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综合视角下建立改进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得出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均对高新技术产业有正向影响,供给侧弹性系数大于需求侧弹性系数,说明高新技术产业调整的重点应该放在供给侧一方,劳动力要素、政策要素和技术要素是改革的重点,需求侧市场要素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因素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7.
运用灰色关联理论研究了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变迁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以黑龙江省2006~2015年10年GDP和三次产业数据为研究对象,在对初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之后,计算出灰色关联系数、进而得出灰色关联度,结果证实第三产业对黑龙江省的经济增长作用最明显,结果也符合配第—克拉克定律.最后分别提出三次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农业和非农产业的概念;指出劳动力配置具有自然规律,社会劳动力在各个产业之间的配置结构,主要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宏观劳动力配置的两次较大失误;得出收入分配的重大差别,从根本上说是由就业岗位差别造成的;劳动力配置失误消除了,就业岗位与就业者素质相适应了,社会就和谐了。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青海藏区金融发展与农牧民收入间的关系,本文运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1990—2013年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与第一产业GDP、人均农牧业贷款和商业贷款间均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人均农牧业贷款与第一产业GDP均对农牧民收入的增收作用明显;商业贷款对农牧民收入的间接作用不显著。在此基础上,就金融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提出了简要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采用区位商分析法,对甘南州各产业区位商进行计算与分析,得出第一产业在甘南州产业中占优势。进一步对三大产业中每一行业内部结构进行分析,得出第一产业中牧业为优势产业,第二产业中采掘业为优势产业,第三产业中旅游业为优势产业,这三种产业可以作为甘南州的优势产业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