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ABAQUS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可以有效用于混凝土结构性能研究,但模型中真实的损伤因子往往由于试验条件的限制难以被获取,为此提出一种损伤因子的计算方法。基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提供的混凝土本构关系,运用Sidiroff能量等价原理对损伤因子进行推导,采用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一根钢筋混凝土简支梁,并将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相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模拟值曲线与试验值曲线吻合度较好,且ABAQUS分析结果中损伤云图显示出的梁受损情况与试验中观察到的破坏现象基本一致,验证了该计算公式的准确性,有利于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达到理想收敛状态,为日后学者使用该模型进行混凝土结构非线性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提高盾构扩挖地铁车站结构的力学性能,提出了一种可用于连接装配式盾构管片和现浇车站主体结构的Y型装配式节点。【方法】采用ABAQUS有限元数值软件,建立了Y型装配式节点的三维非连续弹塑性损伤模型,对节点在拟静力作用下的破坏机理、滞回特性、刚度退化特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结果表明:(1)节点破坏主要原因为接触位置管片底部混凝土被压碎破坏,管片与墙柱接触位置的中上部出现塑性流动现象;(2)节点滞回曲线呈现非对称性,滞回环呈现较为明显的捏拢效应;(3)节点骨架曲线呈反S形,且呈现明显的非对称特性。【结论】研究揭示了Y型装配式节点的抗震特性,可为今后类似节点的设计及施工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再生混凝土本构模型的特点及适用性,基于三种不同核心再生混凝土本构模型对钢管再生混凝土轴压短柱受力全过程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从极限承载力、轴压刚度、耗能因子等方面对数值模拟结果与93组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极限承载力方面,未考虑约束作用对峰值应力影响的本构模型计算结果偏安全;基于统一理论的本构模型计算结果对套箍系数较大的试件符合较好,而套箍系数较小时结果偏保守;考虑取代率、含钢率、钢材屈服强度对核心再生混凝土强度及弹性模量影响的约束再生混凝土本构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程度较高.轴压刚度方面的分析表明,按照弹性叠加原理计算的构件轴压刚度相对于试验值偏低,而考虑再生混凝土取代率的组合轴压刚度计算方法及本构得到的计算刚度值与试验结果符合良好,另外两种本构的计算值偏于不安全.此外,三种本构模型计算的耗能因子均高于试验值,表现为模拟的荷载-位移下降段比试验曲线平缓.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再生混凝土本构模型的特点及适用性,基于三种不同核心再生混凝土本构模型对钢管再生混凝土轴压短柱受力全过程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从极限承载力、轴压刚度、耗能因子等方面对数值模拟结果与93组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极限承载力方面,未考虑约束作用对峰值应力影响的本构模型计算结果偏安全;基于统一理论的本构模型计算结果对套箍系数较大的试件符合较好,而套箍系数较小时结果偏保守;考虑取代率、含钢率、钢材屈服强度对核心再生混凝土强度及弹性模量影响的约束再生混凝土本构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程度较高.轴压刚度方面的分析表明,按照弹性叠加原理计算的构件轴压刚度相对于试验值偏低,而考虑再生混凝土取代率的组合轴压刚度计算方法及本构得到的计算刚度值与试验结果符合良好,另外两种本构的计算值偏于不安全.此外,三种本构模型计算的耗能因子均高于试验值,表现为模拟的荷载 位移下降段比试验曲线平缓.  相似文献   

5.
非线性粘弹性本构关系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给出了三维Stieltjes卷积形式的简化非线性粘弹性本构关系和三维本构关系的弹性回复对应原理,采用简化非线怀本构关系和本构关系的弹性回复对应原理,通过对改性聚丙烯的准静态实验,提出了一种寻求非线性瞬时弹性应力应变关系的新方法;预测了不同应变率情况下的非线性粘弹性应力应变曲线;证明了简化非线性粘弹性本构关系对聚合物一类材料的适用性;表明了应力应变曲线的应变率相依性是遗传性时间效应的直接结果,从而非线性粘弹性本构关系中不必包括应变率作为独立变量。  相似文献   

6.
针对方钢管-工字型钢骨混凝土偏压柱的受力性能,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进行了非线性数值模拟,分析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较好,证明所建立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是有效的.利用该模型,分析了方钢管-工字型钢骨混凝土偏压柱的破坏形态及长细比、偏心距、方钢管壁厚、配骨指标等因素对构件受力性能的影响,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结合现行钢管混凝土柱在实际工程应用状况,提出了用于方钢管混凝土结构柱钢筋混凝土梁框架结构的新型连接节点形式,采用了X型加载试验方案,制做了1∶3十字型的试验模型,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得到了相关的钢筋和钢牛腿应力应变发展规律和相应的滞回曲线,对试验结果进行了节点破坏的机理分析,提出了进一步的改进措施,使其具有可靠的受力性能,与常规的连接方式相比是一种相对简捷而可靠的连接方式.  相似文献   

8.
用三维20结点固体单元,对TT节点在支管端部承受轴向压力作用下所能承受的极限载荷进行了数值模拟.将结构有限元网格划分为不同区域,每个区域的网格独立产生,通过合并形成整个结构的有限元网格.使用ABAQUS软件分析了TT节点在支管端部承受轴向载荷的变形及与外部载荷之间的关系,得到了不同参数影响下的TT节点极限载荷.  相似文献   

9.
在Winkler地基梁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单桩纵向非线性响应的一维简化分析模型.其中,采用随深度均匀分布的纵向非线性弹簧,模拟地基土对桩轴的纵向非线性作用力,非线性弹簧恢复力采用描述迟滞非线性材料本构关系的Bouc-Wen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该简化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各种单桩纵向非线性响应问题,反映了单桩纵向非线性行为的主要特征,能够揭示材料非线性因素对单桩轴向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从弹性损伤模型出发,根据混凝土本构关系的研究历史,整理出了经典弹性损伤模型中的几种独特想法,以及不同损伤模型各自对混凝土材料非线性与不可恢复变形等力学行为的反映。从3个方面归纳总结了经典的弹塑性模型对塑性应变的反映,重点是从损伤变量的演化法则——基于损伤能量释放率、损伤能量释放、经验演化法则总结了几个有代表意义的混凝土损伤本构模型,通过研究对比了各个模型的特点以及不足,为研究混凝土损伤本构模型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一个考虑损伤的非线性粘弹性本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已有非线性粘弹性本构关系的基础上.运用连续介质损伤力学方法.得到了一个考虑损伤的非线性粘弹性本构关系.并通过对在不同应变率条件下的单轴拉伸实验的理论研究.验证了考虑损伤的非线性粘弹性本构关系更适合于对非线性粘弹性材料的力学行为进行描述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非线性粘弹性本构理论中的弹性回复对应原理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首次提出了粘弹性本构理论中的弹性回复对应原理(或称为记忆消除对应原理),该原理开辟了求解非线性(及线性)粘弹性问题的新途径.对于线性或非线性粘弹性材料在等幅循环应变或等幅循环应力作用下的具体计算实例表明:只要材料存在瞬时弹性,利用遗传性积分的逆式,永远可以消除记忆,把现时应力或现时应变回复到瞬时弹性应力或瞬时弹性应变,从而真正实现了非线性(或线性)粘弹性本构关系与非线性(或线性)弹性本构关系之间的对应.  相似文献   

13.
采用有限元分析程序ANSYS对钢筋混凝土V型柱式转换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进行非线性分析,揭示了V型柱的裂缝发展过程、V型柱和拉梁中的应力分布情况、拉粱加腋对结构受力性能的改善.并对结构设计中需要加强措施的某些部位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2519铝合金足一种新型的装甲材料,变形时,各热力学参数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非线性关系,采用Gleeble 1500热模拟机上圆柱体轴对称高温压缩试验数据建立了该合金本构关系神经网络模型,利用所建立的网络模型对其它一些热力学状态下材料的流变应力进行了预测,实验结果表明:在目标函数为0.2、隐层节点数为5、学习率为0.1时,预测数据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系统误差较小(拟合度为2.6%),表明已形成了一个知识基的本构关系模型。  相似文献   

15.
介绍利用8位4NNNND/A芯片TLC5620构成12位高精度D/A和A,D电路的方法,该电路设计简,具有A/D和D/A转换功能,可以在很多场合应用,给出了具体电路和软件的编制框图,分析了误差构成,并介绍了电路的调试方法。  相似文献   

16.
按照Valanis的理论,我们引进了一个新的内蕴时间量度。本文给出了适合于应变软化混凝土的内蕴时间非弹性本构关系以及混凝土的粘弹性本构关系。计算结果与实验比较表明本文结果能很好地与实验点相吻合。本文的两个本构关系在混凝土结构的断裂问题的分析中均是极为有用的。  相似文献   

17.
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了地基板-地基土相互作用体系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与实验数据的比较,证实了该模型的正确性与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地基土的材料非线性、地基板-地基土之间的状态非线性、地基板的长宽比以及厚度等因素对地基板非线性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比较真实地反映地基板-地基土相互作用的非线性响应状态.  相似文献   

18.
SolidWorks接口开发技术的实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实现了运用SolidWorks的二次开发功能进行程序自动生成模型技术,并给出了具体的实现方法和程序示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