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象(white Elephant)是一种白色变种的印度象。由于它极为稀有、难养,因此在印度、斯里兰卡、缅甸及泰国备受尊崇。据传,暹逻王常把白象赐给失宠的臣子,使其为饲养此种珍物而倾家荡产。后人以“白象”泛指累赘而贵重的物品,以及大而无当,只有投入,没有产出或很少产出的投资项目。  相似文献   

2.
今年之初,我随中国东方歌舞团去清迈。清迈在泰国的北部,素有“北国之花”的美称。它不仅有苍绿青翠的素贴山,充满乐趣的“象营”,而且还有那令人难忘的“康笃”(Khantoke)晚餐。一天晚上,主人们在一座别致的“康笃”餐厅里举行宴会,欢送歌舞团。参加这里的宴会有  相似文献   

3.
象的学校     
泰国以产象闻名。象可用来作为交通、搬运工具,以代替人力。泰国的森林面积占全国面积的一半以上,自古以来人们都靠训练象来搬运木材。泰国政府于一九六八年建立了世界上仅有的一所驯象专业中心,人们称它是“象的学校”。它设在泰国北部嗷县的邦拉村。小象经过五年的训练,在“象的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大约三十个林业站去工作。它们的工作年限约为二十五年。这个驯象专业中心不仅为泰国的林业开发作出了很大贡献,而且在象的繁殖方面也取得了优异成绩。此外,它还吸引了  相似文献   

4.
“经世致用”之学是中国实学的主流和核心,佛教禅宗也以“真心”、“佛性”为实体。这一“实体”不仅呈现为五彩缤纷、变化万端的大千世界,而且还由体而生用,出现了注重实践、实行,关心国计民生的“经世”思想与行为。  相似文献   

5.
佛教是泰国国教,信佛教的人占全国人口95% 以上。佛教对泰国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一踏入泰国,举目四望,无处不有寺院、佛像,全国约计有寺庙2万多。此外,在机关、工厂、商店和住家的门口或一些空地上还设有端庄精美的佛龛,俗称“小佛寺”,与中国过去摆放的“土地门神”大致相仿。那里终日香烟缭绕,供果不断。在泰国,佛寺被视为神圣之地,任何人人寺参观或礼佛,必须脱鞋,不能脚踏门槛;服饰穿着必须整洁庄重,男人不得穿短裤,女人不得穿迷你裙或袒胸露臂的服  相似文献   

6.
佛教泰国频频爆炸的背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印象里,泰国是个平和的佛教国家,僧侣遍地,民风温和。但新年伊始的1月4日~6日,泰国南部突然爆发大规模的恐怖活动,恐怖狂徒不仅焚烧学校、引爆炸弹,实施针对一般平民的恐怖活动,而且将矛头直指政府军武器库,气焰异常嚣张。南部的差异和动荡实际上,泰国南部一直存在着分离组织与中央政府的对抗。泰国居民90%以上信仰佛教,但在全国76个府中的南部四府———北大年、也拉、陶公、沙敦,居民主要以马来人穆斯林为主。马来穆斯林最早移居北大年地区是在公元14世纪,其文化、宗教和社会政治体制与北方的佛教泰王国迥然相异。1909…  相似文献   

7.
近观大皇宫     
要说去年最火爆的国产影片是哪部?一定非《人再囧途之泰囧》莫属。徐峥和王宝强这对"囧途"组合跨出国门,远赴热带风情浓郁的泰国,上演了一段爆笑之旅。泰国,又称"白象王国",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风俗。  相似文献   

8.
今人研判宋儒对佛教的态度不外三种:一是排佛,二是吸佛,三是表面上排佛、背地里吸佛。而叶适认为,宋儒的佛教态度实际上也是一种处理佛教与儒学关系问题的策略,它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望而非之”“尽用其学”“以其意立言”。叶适对宋儒处理儒佛关系策略的检讨不仅展示了自己思想观念的独特性、健康性和智慧性,而且为理解周孔以后的儒学纯正性、宋儒在整合儒佛关系中的作用及限度、儒学与佛教在宋代新儒学中结合的形式和程度等重大学术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象”是《周易》的思想内核。《周易》中“观物取象”的审美观照方式以及“立象以尽意”的说理方式,使得“事象之宜”“万物杂象”等一切事物都被纳入“象”之范畴。“象”作为《周易》的基本阐释单位,从文学意义上进行考察,其内容主要分为三类,即“卦有事象,有物象,有图象”。卦爻辞中借“物象”以明人世之事,借“事象”以明抽象之义,借“图象”以明天地之道,形成了一个逐层递进的整体性象征结构。在描述各“象”的过程中,不仅融合了对自然的观察、对社会的品评、对规律的把握,还有意识地追求语言、韵律、修辞等语象方面的文学性。历代学者对于周易之“象”的“仰观俯察”,凝聚了先哲博大精深的思想智慧,更为今人留下了内容丰厚的文学宝库。  相似文献   

10.
<正>2017年3月10日,在围困法身寺的第23天,泰国当局宣布撤离围寺军警,恢复法身寺正常活动。为擒拿法身寺前住持探玛察唷法师,泰国当局出动上千军警,耗费数十日,最终却自动撤离、无果而终。宗教乎?政治乎?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与佛教渊源极深,从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到今天的曼谷王朝,佛教始终都具有事实上的国教地位。作为“黄袍之国”,佛教在泰国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除泰国南部穆斯林之外,泰国可  相似文献   

11.
东南亚一向有“世界宗教的十字路口”之称,世界上几种主要宗教都在这里得到过广泛的传播。至今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连同印度教以及中国的儒家学说等都拥有着众多的信徒。更为重要的是宗教在东南亚社会政治生活中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政教难以分离东南亚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象西方那样的政教分离的宗教改革运动。占人口绝对多数的宗教徒在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中曾起过积极作用。许多东南亚国家独立后虽然也倡导政教分离的世俗主义原则,但实际上政教难以分离,它们都十分重视宗教的力量。在泰国,国王既是国家元首又是佛教的护法者,国家还通过立法的形式,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佛教组织——僧伽。各级僧伽对各级政府事务拥有建议和谘询  相似文献   

12.
泰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金半岛”泰国原名暹罗,位于亚州印度支那半岛的中部,与老挝、柬埔寨、缅甸、马来亚接壤。总面积五十一万多平方公里,人口二千二百余万。主要民族是泰族,占人口的75%以上,其次是马来族和高棉族,此外还有外国侨民三百多万,其中华侨人数最多。泰国的主要宗教是佛教,泰族人民几乎全部信奉佛教,全国有僧侣二十万人以上。泰国地处热带,物产丰富,89%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渔业和林业。大米、橡胶、木材和锡是泰国四大物产,共占泰国输出总值的85%以上,每年约输出大米一百五十万吨。由于物产富庶,泰国一向被人们称为“黄金半岛”,泰国人民称颂自己的国家是“水里有鱼,田里有米”。但这个富庶的“黄金半岛”很早以来就成为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的掠夺对象。早在十六世纪,葡萄牙和荷兰就在暹罗获得了种种特权。1855年起,英、法、美等十多个国家先后强迫暹罗与它们签订不平等条约。  相似文献   

13.
梁武帝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梁代以佞佛著称、提倡素食的“皇帝菩萨”;阿育王是印度佛教史上弘扬佛教使佛教成为世界性宗教的“转轮圣王”。同为信受佛教、盛弘佛教且产生深远影响的帝王,梁武帝与阿育王既有相似性也有不同之处。通过对二者的比较研究,不仅能够正确评价梁武帝和阿育王在佛教史上的历史地位,而且有着不可忽视的理论价值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4.
医学史著作在论说佛教医学对于日本的影响时,大多是顾名思义地从现代有关茶之保健作用的认识角度,评价镰仓时代(1192—1333年)僧人荣西所著《吃茶养生记》的医学价值。另一方面,在诸多有关“茶文化”的著作中,也同样可以看到对于荣西及该书重要历史地位与作用的论说——不仅是中国茶文化的传播者,而且是日本“茶道”的先驱。但实际上,该书的上卷是在佛教思想的指导下,将所有疾病的原因都解释为源于“心”,同时借助中国医学理论言说苦味对于“心”的重要作用,构建起佛教教义与世俗医学理论、脏器之“心”与精神之“心”一体化的理论解释和治疗方法;下卷又从鬼魅作祟的角度解释一些疑难病症的原因,提倡使用具有“灵气”的桑作为治疗药物。上下两卷构成了一个包含外治(苦味)与内治(神灵)两面的完整宗教医学体系。其后逐渐形成的茶道,也同样不是着眼于茶的保健作用。“茶”在“茶道”中,仅仅是一个道具。  相似文献   

15.
关于《庄子·天地》篇中“象罔”概念,自古以来训者甚众。有从中国传统“象”思维的角度出发将其理解为“似有形而无其形质”的一种“虚象”;也有从“无”的角度将其作“无心”“无形迹”之解的。结合前人“象”与“无”的双重阐释视角,将“象罔”概念作“无心”与“几微”之象加以理解,即以“无心”之状态得“无心之象”而后才能得“道”,同时这一“无心”之象其本身也是一种“几微”之象,是在获得庄子所言“玄珠”之前的一种萌兆。  相似文献   

16.
泰国壁画,宛若一幅幅宏伟壮观、精工制作的织锦,各种景观跃然其上,有宗教的虔诚,战争的宏阔,其间还有幽默点级,观之令人眼花缭乱。有人赞日:这是“泰国艺术中最有趣的一部分”。最初,壁画创造不在表现艺术,其宗旨在于传经布道。它们形象地叙述了佛祖释迦牟尼的事迹和生平。作画者是佛教信徒,他们无意在作品后署名,称为“画匠”。然而,他们中间却不乏真正的艺术天才。在历史上,壁画的命运是坎坷的。全国成千上万的庙宇里曾经充  相似文献   

17.
从文学品鉴的角度讲,山水诗与佛教诗,是王维奉献给时人与后人的两道文学盛宴。王维现存佛教诗40余首,大致可分为佛理诗、佛语诗、禅趣诗三类。佛理诗以宣扬佛学理念、言谈佛理为主,佛语诗是“佛家语”与“文学语”互为结合的产物,禅趣诗在艺术与审美上则是佛教诗的最高境界。王维的佛教诗不仅对于佛教文学的的开拓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于唐诗内容的丰富,典故艺术的创新,以及将山水诗推向艺术的巅峰等,都是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与影响的。  相似文献   

18.
旅游地文化内涵的挖掘与传播策略——以山西五台山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台山是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是代表智慧、司掌般若、被称为七佛之师的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不仅是国内外唯一一处由青庙、黄庙并居一山讲经说法的道场,而且是规模宏大,建筑极具特色的佛教寺庙.不仅在地质学方面享有盛誉,而且还拥有大量红色旅游资源.本文不仅阐述了旅游与文化的关系,而且分析了五台山独特的佛教文化、建筑文化、科学文化价值以及红色文化,并对五台山传播渠道、传播内容、传播对象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五台山的旅游开发以及宣传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就外延看,“形”指有形,“象”既可指有形,也包含无形。从实质层面看,形是既成而不能变化者,象是能变化者。形偏于“形状”义而不及内在之生机、生命、精神。或者说,形之内无“对”,形只与形之外的他者相对,形的动因往往被理解为形之“上”者、“前”者。象皆有“对”,即内含相反相成之“对”,故而“象”既指外形,也指内在之质、生机、生命、精神。形与视觉对应,象则是对内外之形的精神(对“感”)呈现。“象外无道”,及“形上”“形下”等观念正基于形与象内涵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仔细地梳理了佛教的有关“牛喻”,在佛陀原始说法和部派三藏里,有极其丰富的“牛喻”,这是佛陀和部派学者为了更好地教化大众而说法时广泛采用的最重要的方便之一;其后的大乘佛教,虽然竭力抬高自己而贬斥原始和部派佛学为小乘,但是,大乘的“牛喻”大部分却来自小乘,实际上是对小乘“牛喻”的批判性继承;中国的禅宗,一向自称“教外别传”。但是,其“牧牛喻”不仅来自大乘,而且与小乘也有关系。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后来佛教学者把禅宗的“牧牛喻”的渊源指定在大乘,这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