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查明陕北榆神矿区小保当二号井田的水文地质特征,对井田充水因素进行分析。结合水文地质勘查,对井田内所布水文地质钻孔的数据计算出井田内各主采煤层的冒落带高度和导水裂隙带高度,并对比煤层的上覆基岩厚度,研究开采煤层对矿井生产理论上是否会造成危害。延安组内上部主采的2-2煤层冒落带高度和导水裂隙带高度远远小于煤层上覆基岩厚度,下部主采的其他煤层可能与上部煤层采空区相互沟通。井田内充水水源理论上不会对上部2-2煤层开采造成危害,但在下部煤层的施工和设计过程中,应考虑上部采空老窑积水对矿井生产的危害。  相似文献   

2.
通过多煤层同采时下部煤层开采对上部煤层开采影响的试验结果分析,得出了试验矿井条件下,下部煤层开采时上覆岩层移动及变形规律、有关岩层移动参数,并提出了上部煤层巷道变形的预计方法.图4,表2,参3.  相似文献   

3.
总结分析了地质雷达探测原理和在崔家沟井探测6#煤层可采边界所使用的方法和效果,在开采上部煤层的矿井通过上部煤层巷道布点应用地质雷达探测下部煤层赋存情况及地质构造,为下部煤层合理开采提供了可靠的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4.
为确定胜利煤矿10#煤层上部采空区积水范围,保证煤层开采过程中避免受到水害威胁,运用板壳理论和关键层理论,建立胜利矿开采10#煤层采空区覆岩变形破坏的力学分析模型,结合经验公式法和数值模拟方法得出10#煤层各分区的最大导高和底板破裂的最大深度,通过上部采空区积水危险性判定准则,得出开采10#煤时将被上部6#煤层采空区积水影响,而不会受到2#煤层采空区积水的影响,为该矿防治水方案的提出和安全开采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多煤层采空区对上部拟建建筑物稳定性影响,利用概率积分法和数值模拟法,分析多煤层逐层开采完后并施加上部结构荷载后采空区覆岩的应力和位移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当上部煤层开采后,在采空区工作面两端有围岩应力集中现象,当下部煤层开采后,上部煤层采空区两端应力进一步增大的趋势;上部煤层和下部煤层开采后最大沉降均发生于采空区顶板中部,自顶板至地表逐渐降低,地表沉降自中部向两侧逐渐降低,且呈对称关系;煤层开采应力释放后,采空底板处有轻微隆起;当上部荷载施加后,采空区地表水平、竖直位移量和应力比之前均有所增大,但采空区场地整体仍处于稳定状态。建议对拟建的建筑物采用柱下独立基础加联系梁以提高其整体刚度,严禁采用桩基础等易引起下部采空区活化的基础形式。通过与后期地表监测数据对比,显示数值模拟方法计算的地表下沉值预测结果与实际较为接近。表明在选用合理的地质力学参数的情况下,运用该方法进行多煤层采空区沉降预测是可行的,对类似的矿山问题的分析解决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上部煤层刀柱破坏特征和稳定性的有限元数值分析,以及对下部煤层工作面顶板稳定性的研究,得出了下部煤层回采工作面顶板结构的稳定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平顶山煤业集团四矿属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复合煤层开采,开采煤层外围遗留老巷较多,上部煤层开采后回风川时常做为下分煤层开采使用。采掘工作面共用回风川后,支路风流交汇处形成风流涡旋区域,风流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制约工作面供风量。因此,开展涡旋区域风流动态压力平衡点的位置关系研究显得尤其重要。通风技术人员通过现场测试,分析风流涡旋区域动态压力平衡点位置变化规律,合理调节采掘供风量,确保工作面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8.
晋华宫矿自建井投产以来,已先后开采了上部的3#、7#、9#、10#、11#煤层,现已逐步过渡到下部的12#煤层,由于开采的深度的增加,使得12#层回采巷道的布置及支护问题变得更加突出,直接影响到矿井的生产衔接,安全生产及经济效益。1、12#煤层的地质概况12#层在晋华宫矿井田范围内变化很大,在矿区东部分为12-1、12-2两层煤,在矿区西部合成12#整体煤层。其中在东部井田边界12-1煤层又与11-2煤层合并,变为11-2整体煤层,煤层硬度f=3为近水平煤层,赋存稳定,倾角为4°-10°/16°。1.112#煤层赋存情况12-1煤层厚度为1.91-2.6/2.25米,12-2煤层厚度为1.32-2…  相似文献   

9.
岩浆侵入降低了煤层的稳定性,对煤矿生产影响极大。在岩浆侵入对煤层结构、煤厚、煤变质程度的影响分析基础上,采用煤焦比指标定量分析了岩浆侵入主采煤层影响程度,根据煤焦比值大小将各主采煤层划分为4个不同影响区。分析结果表明井田4层主采煤层Ⅰ级影响区主要分布于F7断层南部岩浆侵入通道附近,该区为岩浆侵入上冲区,煤层受岩浆侵入破坏严重,在该区煤层基本无开采价值。Ⅱ级影响区和Ⅲ级过渡区煤层厚度变化较大,其影响带宽度在4层煤层中具有自下而上变窄的特点,反映岩浆在下部煤层流动性较上部煤层的流动性强。  相似文献   

10.
突出煤层群在瓦斯治理时,常常采用穿层钻孔预抽煤层瓦斯.淮北海孜煤电公司86采区上部覆盖巨厚火成岩,煤层瓦斯含量及压力远远大于其他区域,煤层松软,透气性差,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严重,在施工瓦斯抽放穿层钻孔时需要下套管进行护孔,钻孔施工工艺复杂,单孔施工时间长,成本较高.在原有瓦斯治理方案基础上改进了钻孔施工工艺,研制了伞形接箍,只将套管下至下部煤层段,节省费用197.18万元,降低了钻孔施工成本,单孔施工由原来的12个小班减少到4个小班,提高了钻孔施工速度,缓解了接替紧张的局面,并实现了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1.
佘春 《太原科技》2006,(12):54-56
针对大同矿区石炭系煤层矿井水防治的重要性,从地表水防治、上部采空区积水防治、同层采空区积水防治等方面详细阐述了石炭系煤层矿井水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2.
陕北某煤矿主采煤层2,4层煤为浅埋近距离煤层。为满足生产要求,1402运输顺槽需进行返修支护,由于受上部2层煤采空区影响,巷道部分顶板已经冒落失稳,支护困难。文中应用FLAC模拟软件建立相应的计算模型,分析了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引起的应力变化,结合现场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得到运用锚索与托梁联合支护下浅埋近距离煤层运输顺槽围岩变形规律。现场试验表明:返修支护方案是可行的,保证了运输顺槽巷道围岩的稳定,满足了该煤矿安全生产的需要,提出的锚索与工字钢联合支护技术对类似工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露天矿合理拉沟位置的确定对露天矿生产接续、剥采比控制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应用层次分析的基本决策理论,建立露天矿拉沟位置方案综合评价分析模型,结合内蒙古宝日希勒露天煤矿煤层赋存情况及开采现状,分析了三采区上部煤层采空区重新拉沟、开采下部煤层的可行性及必要性.依据露天矿拉沟位置的选择原则以及该矿的特殊地质地形条件,设计两个拉沟位置方案,分别分析各因素对下部煤层拉沟位置选择的影响.利用层次分析法,分析比较各方案的优缺点,最终确定出最合理的拉沟位置方案.结果表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结果符合实际情况,且计算简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在特定的自然、地质环境条件下,具有露头的煤层容易自燃形成火烧区,致使下部矿井与上部水利联系密切,增加了矿井生产的安全隐患。赋存在具有特殊结构的煤系地层中的煤层自燃后产生"热剩磁",可通过高精度磁测对火烧区的范围进行圈定,结合瞬变电磁勘探对火烧区的富水性进行评价,以指导矿井安全生产。本文介绍了两种方法的基本原理、数据采集以及资料处理与解释,结合勘探实例,表明高精度磁测和瞬变电磁联合的方法在煤田火烧区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小条带开采采空区内遗留大量煤柱群的稳定性,分析采空区上部煤层正常开采的可行性。根据煤柱群稳定性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特点,在建立定量与定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综合指数法与模糊评价法综合分析的方法。充分利用专家经验和知识的同时兼顾所评价对象的实际测量数据信息,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对虎龙沟矿8#煤层采空区煤柱群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该矿小条带煤柱群属于稳定性较好等级,可以进行采空区上部5#煤层的正常开采。  相似文献   

16.
一、地质概况及生产技术条件 1111(3)综放工作面为东一C组采区东翼一阶段,该面走向长1712 m,倾斜长180 m,工作面标高-500~-432 m.煤层稳定,平均厚4.79 m,含l~3层夹矸,上部两层夹矸为炭质泥岩,不稳定,且局部发育;下层夹矸为泥岩及炭质泥岩,普遍发育.煤层直接顶板为砂质泥岩及泥岩,直接底为砂质泥岩及泥岩.  相似文献   

17.
桃水煤矿区含煤岩系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上部含煤段由砂岩、砂质页岩和煤组成,下部不含煤段由砂质页岩夹砂岩组成,不含煤.含煤层数多,岩性相变较为普遍,井田内煤层对比是建立在含煤岩系岩性组合及含煤特征的综合研究基础上进行的.煤层对比以标志层法和岩性旋回法为主,辅以煤层间距、煤层自身及化石等资料.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岱庄煤矿4300采区工作面的顶板结构分析,得出了上部极近距离煤层开采后,下部煤层顶板形成极易漏冒的"块体-散体-梁"结构.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下部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和上部采空区侧向支承压力共同作用下的高应力状态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工作面前方煤体易失稳变形.针对工作面过采区前及采空区下开采易出现的顶板灾害事故,提出了工作面局部充填等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岱庄煤矿4300采区工作面的顸板结构分析,得出了上部极近距离煤层开采后,下部煤层顶板形成极易漏冒的“块体-散体-梁”结构。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下部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和上部采空区侧向支承压力共同作牌下的高应力状态进行了模拟,结果袁明,工作面前方煤体易失稳变形。针对工作面过采区前及采空区下开采易出现的顶板灾害事故,提出了工作面局部充填等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0.
近距离煤层群在我国煤炭资源分布中占较大比重,为确定近距离煤层群开采过程中下煤层开切眼的合理位置,基于木瓜矿10-110首采工作面的实际工程背景,采用数值软件UDEC对该矿10煤开采过程进行模拟,分析了10煤覆岩运移形态,得到了近距离煤层群下行开采下煤层开切眼的合理位置,结果表明:上部煤层开采后在距切眼5 m的采空区边缘出现应力集中峰值,距切眼15 m位置应力最低,宜将下煤层切眼布置在此区域;下煤层开采至上煤层切眼与停采线位置时压力较大,应采取特别支护措施。该研究为近距离煤层群开采下煤层切眼附近安全开采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