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吴薇 《广东科技》2006,(7):20-22
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为广东经济增长带来了资金和技术,有效地弥补了广东生产、建设资金的严重不足,加速了经济发展的步伐,促进了广东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一直是广东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的重点,然而随着加入WTO后我国进入全方位开放的阶段以及国外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发生变化,广东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面临新的挑战,其区位优势发生了改变。本文将介绍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理论,进而探讨影响广东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以及对我省引进外资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
基于1991-2016年台商对大陆农业投资数据,通过数理统计、空间自相关分析、灰色关联度等方法,探讨台商对大陆农业投资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区位选择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台商对大陆农业投资的区域差异明显,集中分布于东部及沿海地区的广东、江苏、福建、上海、浙江、北京、天津、辽宁等8省(直辖市);空间集聚特征即空间自相关特征明显;台资集聚水平、市场规模、经济对外开放程度、政策因素、劳动力成本等因子对台商大陆农业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较强;占领大陆广阔的市场是前期台商对大陆农业投资的重要目的,台商对大陆农业投资的中后期,台资集聚水平、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影响日益增强.  相似文献   

3.
进入2019年以来,欧元区经济增速下滑,部分国家已经开始出现经济总量绝对水平的下降。受欧洲经济增速下降过快和贸易摩擦等因素的影响,美国居民消费和投资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消费者与企业对未来经济持谨慎态度,消费和投资都不容乐观,欧美经济乃至全球经济面临降速风险。本文分别从美国与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物价波动、就业形势以及制造业等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欧美经济未来走势进行预测,最后分析了欧美经济给我国带来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区域私人初始投资的差异不仅反映了区域目前在经济实力、投资环境等方面的差异,而且会对区域经济的未来差异构成持续的影响.采用1998~2005年间全国各地区私人初始投资数据,运用集中度、基尼系数和区位商三种指数定量分析了私人初始投资的区域差异程度及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5.
为最大限度地实现劳动力供求均衡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在分析我国当前的劳动力供需、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三者现状的基础上,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和产业经济学,建立了社会稳定下的均衡经济增长模型.研究了现有的投资规模水平、调节模型下三次产业的投资比重.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ESDA和差异性指标等方法探究广东市域经济空间差异特征和演化趋势,同时运用空间误差模型测度影响广东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结论显示广东市域经济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在时间发展上趋于协调态势。区域政策是影响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财政支出、消费、进出口和投资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经济差异化发展,但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使广东市域经济差异总体趋向收敛。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制定有效的区域经济财政政策,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成为财政工作者面临的重大问题。笔者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我国的影响,并对财政政策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功能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随着"旅游立省"战略的提出,河南省旅游产业体系需要不断完善。以河南省18个城市为区域研究单元,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运用SPSS的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河南省旅游经济发展的差异变化以及河南省市域旅游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态势,并就如何发挥地域特色、协调区域旅游业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聚类分析和协调性评价等方法,从技术性、社会性、交通性和通讯性四个方面界定基础设施投资指标,分析泛珠三角经济区基础设施投资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协调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从经济指标、总体基础设施以及基础设施不同类别的角度,对珠三角地区进行聚类会得出不同结果,总体来说,广东和福建等级较高.协调性评价的结果显示,泛珠三角地区9个省份均属于经济发展水平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协同增长型发展地区,其中广东、福建两省经济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之间属于协调发展,其余7个省份属于一般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三大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经济呈现出非均衡的发展状态,从人均GDP、城乡居民收入、FDI的投资情况和产业结构的现状可以看出这种不均衡状态是比较严重的。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都将产生不利影响。建议在正确认识区域经济差异性的基础上,通过市场调节和政策调控的共同作用,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扶助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区域协调发展对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大国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政治问题。本文科学地剖析了区域发展失衡的原因,探讨了如何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经济新常态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格局出现了南北经济分化的新特征,探明南北分化加剧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之道已变得十分迫切.该文在梳理南北经济分化态势和区域创新差异格局的基础上,基于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大逻辑,从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的视角出发,通过构建计量经济学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南北经济发展分化的成因.研究表明:1) 2013年以来随着北方经济增长快速回落,我国南北经济分化走势愈益突出;2) 北方与南方在创新能力上的落差同样较大,且区域创新鸿沟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3) 造成南北经济分化加剧的最重要因素在于地区创新能力差异,资本积累速度的快慢对南北分化的产生有较大贡献,制度因素也可以部分解释南北经济增长分化,但劳动力因素并不构成南北经济分化的主要原因.研究还发现,北方人力资本优势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南北经济分化的加剧.上述结论可以为促进我国南北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3.
当前,全球经济的回升力度在继续增强,美国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但缩表、加息及政策的不确定性使经济面临一定的下行风险;欧元区经济复苏基础稳固,其成员国经济形势依然严重分化。欧美经济波动对我国经济影响重大,应重视欧美经济和 政治的不确定性给我国宏观经济带来的不利后果。本文从经济增长、物价波动、失业状况和制造业发展层面对欧美的经济现状进行分析,基于联合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测结果对经济未来走势进行判断,并针对欧美政策给我国带来的影响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4.
实现区域内部的协调发展对红三角地区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其内部经济的同构、经济水平低下和区域公共品的缺位则妨碍了其协调发展。要实现协调发展,红三角地区必须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合理定位,整合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并通过制度创新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石油天然气在人们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我国将"加强油气管道建设,形成管道建设网"的发展战略列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在石油天然气的长距离管道输送中,油气站场的站址、总平面及竖向是否合理布局对工程投资及输油管道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控烟作为一项重大的公共政策议题,它的执行效果将影响我国未来二三十年的经济走势。本文运用斯密斯模型,分析了我国的控烟困境,并基于政策工具视角,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朱春秋 《科技信息》2010,(30):I0020-I0020
辽西北地区是我省欠发达地区,促进辽西北地区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协调发展不仅对辽西北的经济、文化有促进作用,更对我省经济的全面腾飞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新古典经济学为理论依据,在完全可替代生产函数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区域消费波动与经济增长的分析模型。利用长系列的区域经济产出(GDP)及其构成数据、劳动力投入数据等,计算、模拟了从1981-2000年我国省市区消费波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模型结果显示:(1)区域资本、劳动力投入的增长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是积极的,起到了推动作用;其中,以资本投入增长对区域经济的增长推进作用最大,其次是劳动力增长的作用。(2)区域消费的波动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起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从现实情况考察了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诸多影响因素,认为教育成本、教育供给的影响较为明显,根据成本及供需原理,运用数理方法建立了基于成本的供求模型,据此得出:在教育成本非零的条件下,家庭对教育的投资主要取决于成本与预期收益的比较,包括学费、劳动力素质要求、就业率、工资、融资成本及机会成本的大小等。  相似文献   

20.
杜爽  孙静 《科技资讯》2014,(36):246-246
2000年为拓展国民经济发展空间,促进世界经济共同发展,继"科教兴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我国正式提出"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扩大对外投资规模。税收协定是国与国之间为鼓励投资、贸易、资金往来及人员流动所签署的政府间的协议,具有解决税权交叉、调整国际重复征税、防止国际避税、解决税收争端等作用。税收协定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较为直接的影响。该文从理论上研究了我国当前税收协定对"走出去"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