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文学主要是成人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其目的在于通过文本让儿童获得自我认同,帮助儿童顺利实现社会化过程。但文学中的童年世界一直被成人代言,叙事中的"儿童声音"也是成人代言下的产物。童年世界作为独立的"他者"被纳入成人的权力话语体系,成为被想象、被叙述的对象。因此,成人作者如何在文本创作的权力话语下展现儿童的声音和意识,直接决定了儿童文学的叙事方式。而国内学术界对这一重要主题并没有给予关注。本文从后经典叙事学理论和文化研究的角度,结合实例深入分析了儿童文学叙事中儿童声音表达的三种方式,弥补了该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邱易东是当代实力派的儿童文学作家.他的儿童诗歌通过再现童年和少年的经历,摹写乡村和都市的题材,运用儿童和成人的视角,表现边缘和主流的审美,意在揭示儿童文学在重溯人类历程、寻找文化价值、构筑艺术殿堂和建构美育思想等方面所具有的回归与超越的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3.
美籍华裔作家於梨华的作品,充满对在中西文化碰撞中处于多重困境之华人的人文关怀。小说《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是一位有着中西文化双重经验的作家自我心历的写照,通过"梦想:天堂美国"、"‘他者’:无根漂浮"和"碎梦:无路逃遁"三个层面对她那一代人的"美国梦"进行了描写和剖析,力图通过现身说法,让国人了解旅美华人的真实生活。  相似文献   

4.
儿童的成长是现当代电影文学书写和表现的主要母题之一。革命历史题材的儿童电影以特殊的视角表现了儿童在特殊年代的特殊成长历程。电影《小兵张嘎》塑造了"嘎气十足"的革命儿童张嘎子的艺术形象,嘎子的成长历程对革命历史题材的儿童成长主题进行了生动的诠释。概括起来讲,《小兵张嘎》的儿童成长书写具有某种模式化的特征:即苦难的童年生活是其成长的起点,对革命的向往和追求是其成长的合理发展,历经曲折成长为机智勇敢的革命"小英雄"是其成长的指向和延伸。  相似文献   

5.
现代启蒙者一直确信个体和整个社会被救赎的可能性,个性自由和社会进步的积极前景也一直被评论家阐发为“五四”以来新文学作品的主流和本质。然而,在鲁迅、张爱玲和巴金的作品中,儿童的成长轨迹和成人的生存状态相互映照相互阐发,显示出启蒙者自身也处在双重的困境中;而个体人物所具有的哲学上的共相显现,更明证了救赎的可能性从一开始就是微乎其微的,救赎的逻辑起点根本就是悖谬的。同时,三位作家对于启蒙的深刻思考,更使得他们的创作具有了本质上的互文性。  相似文献   

6.
朴素、平实是鲁迅小说艺术又一个富有特色的风格特征。该风格表现为:"小"处着眼,"广"域取材,"俗"中见雅。其特征为:民俗性和时代性。素朴之美渊源植根于生活,成长于对中外作家作品的借鉴,成熟于鲁迅精神的思考和锤炼。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以来的乡村小说叙事全面转向当下,刘庆邦的乡村小说却是朝向童年和过去,这种诗意浪漫的格调与他煤矿题材作品的现实主义作风形成鲜明对比,探寻其背后的创作心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作家的认识,也有助于我们思索乡村小说叙事在当前的境遇里如何提升自己。  相似文献   

8.
"雪"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传统意象,当代作家刘醒龙在其长篇小说《天行者》中延续着对这一意象的抒写。在他笔下,"雪"被赋予多重的象征内涵:或是高尚人格的寄寓;或是诗意情感的坚守;或是错位现实的反讽。透过刘醒龙笔下的"雪"意象,既可以窥探出中国乡村民办教师的生存困境和苦难命运,又可以展现作者对现代文明在乡村传播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以来的乡村小说叙事全面转向当下,刘庆邦的乡村小说却是朝向童年和过去,这种诗意浪漫的格调与他煤矿题材作品的现实主义作风形成鲜明对比,探寻其背后的创作心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作家的认识,也有助于我们思索乡村小说叙事在当前的境遇里如何提升自己.  相似文献   

10.
阳蓉 《科技咨询导报》2007,(18):108-109
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沈从文主张文学应远离政治,《边城》便是代表。在《边城》里,作者只是,呈现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也就是告诉我们不应用政治眼光去解读作品,而应基于作品本身,即“文本解读”。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吴语与官话动词重叠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在《金瓶梅》、《红楼梦》等明清北方作家创作的白话小说中,单音节重叠"VV"占优势,双音节重叠"ABAB"占优势,"AB一AB"极少,而在《鼓掌绝尘》、《型世言》等明清江浙籍作家编纂的白话作品中,单音节重叠"V一V"占优势,双音节重叠"AABB"占优势,"AB一AB"要比"ABAB"多。这似乎表明,在近代汉语中,吴语动词重叠的发展演变进程比官话要慢。  相似文献   

12.
我国儿童电影已走过百年的发展道路,其不同发展阶段都诞生了经典作品,反映了创作的时代特征和儿童的心理状态,受到儿童观众的欢迎,丰富了几代人的童年生活。百年儿童电影经历了艺术奠基的发生期、艺术曲折变化的发展期、回顾儿童艺术的转型期和艺术成熟与发展的困境期,也积累了与儿童文学互动、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和追求诗性的艺术经验,为优化童年生态、促进儿童成长、推动儿童文学经典化及丰富影视艺术做出了重要文化贡献。  相似文献   

13.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学者纪昀的一部笔记小说,蕴藏着较为丰富的文学批评资料。其中关于"通变""奇正"的论述不仅体现了纪昀赞成作家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反对泥古不化而又提倡"温柔敦厚"的诗学观念,反对背离经典;而且进一步反映出其"唯务折中"的文学批评观。这不论是对于"文士争名,死而未已"的清代文坛还是对今人如何客观公允地评价古代文学作品,都具有非常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路遥的小说塑造了一系列丰满的农民形象,复杂的性格和真善美的追求使其作品始终洋溢着温馨的气氛,弥补了其童年形成的心理创伤.农民形象的还原和乡村文化的呈现表现出作家人民性的写作品格和对美好人情的向往,也证明着其作品的不朽价值.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末中国小说作家,以城市现代文明为参照系,自觉运用现代理性的眼光,对乡土文化和城市文化作了全面的审视和探讨,在批判乡土文化落后性的同时,更多地表现对乡村的眷念和对城市文明的拒斥,在诗意乡土的精神回望、变异现实的理性批判、生存困境的人生感悟等方面,流露出浓重的乡土意识。  相似文献   

16.
张承志的《绿夜》并不是一篇有意塑造儿童形象的作品,我们这篇讨论童年情结的文章首先提到它是因为它为新时期文学中的童年情结提供了一个鲜明的意象。在这篇作品中,主人公是一个长期在内蒙插队的知青,十年动乱后回到城市,但他很快发现,眼前的生活在很多方面已与他格格不入了,于是他想起插队时认识的小姑娘奥云娜。奥云娜只有8岁,纯洁、天真,象初升的太阳一样曾给他带来温馨和希望。带着对奥云娜的深深的思念,他终于离开城市,再一次走向茫茫的草原……寻找奥云娜,在新时期文学中怀有相同情感和意绪的並不只是张承志。莫言、苏童常用童年视角观察生活,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童心世界的眷恋;汪曾祺、张洁常到童年的记忆中寻  相似文献   

17.
新美南吉是日本儿童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作家。他的文章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同时,他的作品也有着作为儿童文学少有的特点。由于不幸的身世,他的作品总是体现出一种淡淡的悲伤,本文对他著名的"狐狸三部曲"进行分析,解读这种忧伤。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女主人公的人生成长历程:童年的废墟、畴形之恋、死于华年探讨了现代女性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物质的贫困、环境的混乱苍白及爱的残缺等生存困境,造成的精神深处的孤独焦虑状态,以及在此过程中青年女性的爱恋生死及心灵历程,让我们看到了现代女性矛盾纠葛的内心世界。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散文化的笔法,忧郁清寂的情感氛围使作品别具一种感伤美。  相似文献   

19.
“时间诗化了回忆”,这是许多有经验的作家都体会到并在作品中表现了的。不仅一些个人回忆性作品如《童年》《步年》《青年》(托尔斯泰)、《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高尔基)、《朝花夕拾》(鲁迅)等是诗化回忆的结晶;推而广之,希腊人将文艺谬司统统看成是记忆女神的女儿,说明整个文学艺术都是基于诗化回忆,与诗化回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但本文主要只涉及作家对自己个人经历的回忆)。  相似文献   

20.
《坎特伯雷故事集》是英国作家乔叟的经典著作,它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名著之一,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以极其活泼但又不失沉稳的方式向世人展现了英国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每个小故事来看,整部作品是零散,但从整体来看,它犹如整串连接在一起的珍珠,浑然一体,不可分割。这种"聚"、"散"的结合需要有超强的衔接手段和非凡的逻辑性,这也正是该作品富有技巧的写作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