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是对传统技术创新体系的"绿色"改进,对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十分关键。必须指出,目前中国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仍然受到以下问题制约:缺乏统一的绿色技术清单或标准;绿色技术领域相对落后;绿色技术创新组织发展缓慢;绿色技术创新市场有限;政府在供需两侧的支持和引导作用发挥不够充分。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颁布绿色技术清单和标准、鼓励绿色技术创新研发和产业化、强化企业在绿色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以绿色金融(财税)为突破口推动多元投入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绿色技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运用"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阐述绿色技术的社会形成的三条路径,即社会建构路径、系统方法路径、行动者网络路径。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绿色技术创新,应突破传统创新理论和传统的技术—社会分析框架,视社会创新与绿色技术创新同等重要,编织技术与社会的"无缝之网",为绿色技术的发展开辟一条崭新之路。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狭义的科技伦理观指导下,技术创新在推动经济社会大步前进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绿色创新作为一种新范式,着眼于企业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旨在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文章从理论和现实层面阐述了技术创新中伦理规制的必要性,结合国内外绿色创新实践的成功案例,构建了企业绿色创新的运行机制和提出了实现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关于绿色技术创新的研究颇为热门,但从伦理学角度予以贯通论述却不多见。从伦理根据看,绿色技术创新欲求更正技术效益错位、破除技术权责失衡、弥补技术正义缺失的伦理失范;从伦理内涵看,绿色技术创新是一种彰显生态自觉性、合乎生态规律性、遵循生态规范性的伦理活动;从伦理价值看,绿色技术创新以增殖绿色技术资产、提升绿色技术福利、推进绿色技术文明为价值追求;从伦理践行看,绿色技术创新要落实到心灵内在范导、文化外部设计、制度运行保障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5.
当今世界所显示的“绿色”趋势和人们对自然生态保护的日益觉悟 ,已使得“绿色技术”成为时尚。与此同时 ,“绿色技术创新”便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为在我国掀起“绿色技术创新”研究的热潮 ,敦促“绿色技术创新”在全国迅速推广应用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安徽省科协、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于 2 0 0 2年 8月 10 - 11日在安徽省黄山市联合举办“全国绿色技术创新与社会经济发展研讨会”。与会代表 30多人 ,他们分别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及安徽省属部分高等院校。在为期 2天的研讨会上 ,…  相似文献   

6.
《自然辩证法研究》2020,(2):119-123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核心主体,其以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为存续目标。由于企业本身并不直接享有环境利益,因此试图让企业在市场中自发地从事绿色技术创新是存在内在悖论的,需要国家提供有效的制度予以弥补。然而,目前我国传统的制度供给主要着力于解决技术创新市场供给不足的问题,在上述悖论解决方面还存在缺陷。对此,当下应以科技哲学为指引,首先对我国制度体系中最为权威、有效的技术创新法律制度进行革新;唯有如是方能引导国家制度体系逐步"绿化",从而确保上述悖论的根本解决。  相似文献   

7.
创新动力的哲学考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社会系统和知识系统角度分析了技术发明、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相关要素,考察了科学、技术、文化、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着重分析了技术发明、技术创新过程客观性标准和主观性标准的互动和内在矛盾,并从当代技术创新的主要形式,即工程组织制度角度分析了当代科学技术政策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当今世界,工业文明已经到了发展的顶峰,工业文明发展的困境日趋明显,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转型已成为不可阻扰的发展方向。绿色生产成为工业生产的一大标志,由此传统工业的生产方式也需要转变,生产方式绿色化俨然已是生产方式转变的必然。生产方式绿色化是生态文明发展的支撑,是新型工业化转型的时代要求。不论是西方"第三次工业革命"还是"中国制造2025"都不约而同地选择通过绿色化的生产方式实现本国的工业转型。创新是生产方式转变的动力,是生产方式发展的抓手,要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化就必须要通过绿色技术创新来实现。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带来生产方式绿色化,有利于推进世界新型工业化转型,托起生态文明新时代。  相似文献   

9.
技术创新理论已经成为当代自然辩证法的教学内容之一,但是它在充实这一教学领域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关的理论问题,需要认真考察二者的内在联系,确定技术创新理论在自然辩证法中的位置和教学方法,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0.
人性化技术创新的价值本质及其实现路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的经济化技术创新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人文价值困境,人性化技术创新的提出恰恰体现了对传统技术创新价值观的合理否定.人性化技术创新要求在技术创新中不应该出现人的异化,而是人应通过技术创新而获得存在和发展.应采取有效路径,将人文价值有机嵌入到技术创新的过程和结果中去.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介绍了新能源车辆的内涵,分析了绿色交通技术应用于奥运的基础,介绍了绿色交通技术的具体应用情况,最后阐述了绿色交通的产业化前景及对提升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后危机时代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时代的焦点,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成为发展的主旋律;经济增长由出口导向型向消费拉功型模式转变;技术创新是推进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基础,将全速发展等。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与技术创新的价值重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展观本质上表现为一种价值观,任何技术创新活动都是在一定价值观的指引和规约下进行的。不同的发展观,会导致创新主体在解决创新问题上的不同价值取向。在传统发展观的指导下,创新主体的价值取向主要关注的是创新活动的经济价值,从而陷入了空前的价值困境。要走出价值误区,技术创新就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统摄下进行价值重构。“生态化技术创新”与“人性化技术创新”的提出,就恰恰体现了对传统技术创新价值观的叛逆,其实也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理性回应。  相似文献   

14.
973计划项目“石油炼制和基本有机化学品合成的绿色化学”在依托部门中国石化的大力支持下,通过5年的系统研究,不仅全面完成了项目计划任务书所列的各项任务,使石油炼制和基本化学品绿色合成领域的基础研究达到了新的水平,在技术创新方面出现了众多的生长点,有些成果完成了从知识创新到技术创新的跨越,实现工业试验甚至达到工业大规模的应用,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实质性贡献。例如,我国60%以上的车用清洁汽油生产需要依靠本项目研发的FCC催化剂和新工艺。本项目的实施为满足我国生产欧Ⅲ、Ⅳ标准排放的汽柴油生产和绿色清洁生产己内酰胺等有机化学品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撑,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当代科技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催生了诸多新业态、新模式。移动支付技术创新更是直接改变了企业的生产方式与交易方式,进而重塑了企业商业模式。文章以移动支付技术创新为例,探究科技创新对商业模式变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代科技创新有力地促进了商业模式变革,但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对商业模式变革维度的作用具有差异性。因此,企业应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商业模式变革能力,促进科技创新与商业模式变革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时代,以智能、绿色为特征的新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各国都在加强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战略部署,试图在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领域抢占制高点。其中,美国政府重新回归重视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德国、日本竭力保持在高技术产业领域的优势和垄断地位;英国技术战略委员会(TSB)将投入1500万英镑主要资助技术创新风险较大的最新的技术发现和突破,以及应用这些技术进行市场开拓和产业应用。  相似文献   

17.
行动者网络理论(ANT)主张作为实践的科学技术活动的行动者不仅包括人,也包括非人的存在与力量。本文以ANT为理论基础对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多元主体进行分析,指出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主体既包括科学共同体、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人类行动者,也包括用户需求、战略部署、资金投入等非人类行动者。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对技术创新主体进行主客二分式的传统研究,有利于打开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主体黑箱,破解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主体动力源,对推进颠覆性技术创新及其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深层生态学借鉴海德格尔思想遭遇到理论、实践和政治三方面困难,其中二者思考维度不同等理论问题更为根本。齐默尔曼和奈斯分别对之有调和与包容两种策略,其为绿色环保理念辩护的借鉴纲领取向,制约对海德格尔思想的利用,影响深层生态学在当代的纵深发展。中国环境伦理学对西方环境伦理学及传统生态文化的借鉴纲领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亟待超越。  相似文献   

19.
不论是基于技术本位还是中国情境来分析,新兴技术创新都蕴含着区别于传统技术创新的全新战略路径。基于技术迭代的新视角,界定新兴技术创新的生态特征,包括技术粒子多样性、迭代规则非线性与问题导向探索性等三个维度,建立了新兴技术战略创新路径选择的逻辑起源,并延展地提出新兴技术创新的"生态型"战略路径。  相似文献   

20.
知识经济与当代社会发展的关系特征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当代社会经济结构功能分化的结果,它不仅表现为一种以知识为基础并直接依据于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新经济形态,而且也包含了由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而导致的相关制度与文化价值观念的转换与变迁。随着知识经济的特征与意义日益突出和明显,随着知识经济与当代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日趋频繁,当代社会发展的形式和特征也开始表现出一些新的转换与变动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