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余华的小说《活着》展示了顽强的生命信念,主人公福贵以生拒死,用"活着"对抗死亡。同时他的一生也启示我们: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要好好地"活着",活得精彩些。  相似文献   

2.
《推销员之死》是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最知名的作品。剧中通过主人公威利的生活点滴讲述了一个又一个被抛弃的事件,本文旨在分析"被抛弃的恐惧"在威利的生活中所产生的诸多影响,从而揭露并控诉美国社会所兜售的虚幻神话。  相似文献   

3.
死亡作为人生的终结,一直以其不在场的在场性作为“生”的意义被敞开着。无论是在庄子还是在海德格尔那里,死亡都具有着重要的位置。在他们的哲学体系建构中,死亡具有相似的一面即存在者在世沉沦中对于死亡的逃避,但是更多的是不同的一面即庄子的死亡是“以道观死”面向“道”,海德格尔的死亡是“向死而在”面向“生”。  相似文献   

4.
两大著名的现代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山的雪》和《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是“死亡文学”中的典型代表,都是通过意识流的方式,展现濒临死亡的主人公的意识流动过程。虽然描述的都只是他们濒临死亡的最后一天,但是内容各不相同。本文尝试挖掘其中的内涵,以此希望人们能够对死亡拥有正确的认识。有助于人们用一种平和的心态思考死与生的问题,实现人生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厄舍古屋的倒塌》是爱.伦坡短篇小说中的精品,从问世以来一直受到众多读者与批评家的青睐。该作品的评论大多采用精神分析法来解释小说主人公罗德里克的死亡原因,认为罗德里克的死主要是其自身心理扭曲所致。文章认为罗德里克的死是由其所生存的外部环境、自身心理疾病以及朋友的介入三方面的原因所促成,而并非他一人之过。  相似文献   

6.
厄普代克的《兔子,跑吧》中的男主人公"兔子"的逃跑原因各异,当然毫无疑问的是,"逃跑"与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们有着直接或间接地联系。本文将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兔子"的逃跑经历,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对两位主要的女性"助跑者"形象(詹妮丝以及鲁丝),进行人格与行为上的分析,从而来体现小说中女主人公的悲剧生活。  相似文献   

7.
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描写了主人公伊凡在与死亡面对面的对话过程中.自我意识逐步觉醒,开始了对生活的思索和生命意义的追问,在参透了“向死存在”的实存状态的真理以后,终于从“沉沦”中解脱出来,并在领悟了人生的意义在于对他人之爱的终极关怀中保持了生命的尊严,获得了精神的重生。  相似文献   

8.
李晓茹 《科技信息》2008,(1):146-147
美国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的<誊写员巴特比--华尔街的一个故事>是一篇具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本文试图透过被视为"异者"的主人公巴特比的无声的反抗,去看麦尔维尔如何抨击社会时弊,尤其是如何揭露和讽刺资本主义社会的伪善和非人道.  相似文献   

9.
在纳博科夫的小说《普宁》中,作者虽然没有给主人公普宁一个死亡的结局,但死亡的阴影在整部小说中却无处不在,贯穿始终。作者通过对主人公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的一系列死亡意识的描写,揭示了主人公的悲惨命运,也暗示了普宁是一个在事业、爱情以及人际关系上极为失败的苦恼人。  相似文献   

10.
《奇闻怪事》2014,(5):13
<正>在美国罗得岛州的一家康复中心,一只名叫"奥斯卡"的猫具有"预知死亡"的神奇能力。只要奥斯卡蜷伏到哪个病人身边,该病人铁定在24小时内死亡。在过去5年中,"死神猫"奥斯卡已经成功"预报"了50多起病人死亡事件。在民间一直有这样的说法,猫是一种通灵的动物,不仅有9条命,还能看到人眼看不到的东西,嗅到人闻不出特殊气味。这只"死神猫"是否真的看到或嗅到死亡的  相似文献   

11.
张凤丽 《科技信息》2012,(19):176+171-176,171
简·爱,夏洛特·勃朗特《简·爱》里的女主人公,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一直秉承着独立和平等两大原则,她的这种爱情观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她早期的童年生活。本文将着重从简·爱童年时期的遭遇分析简·爱对爱、独立和平等的渴求。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异数",她笔下主要描写了在封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交织下普通男女的情爱生活。张爱玲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以丑为美的审美风格刻画了许多行为诡异、心理变态的人物形象,揭示了现实生活中人性深处最真实的一面。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男女主人公的际遇反映了张爱玲丑的审美艺术及其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13.
小说《茵梦湖》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并不只在于市民社会家长制的外部阻挠,莱因哈德的内心逃避与拒绝才是主要原因。在与已嫁作人妇的昔日恋人伊莉莎白重逢的茵梦湖庄园,莱因哈德在对空间的感知上流露出其无意识的不可见的心理图像。  相似文献   

14.
在小说《八月之光》中,神话王国的缔造者-威廉·福克纳将两个孤寂的灵魂巧妙地安排在一起,使他们成为异乡异地的一对恋人。这种巧妙的安排并没有使两位主人公得到真正的爱情。他们的爱在人与人的冲突中自然零落,最终演绎出一段悲剧。文章借用萨特的“爱情观”来审视两位主人公的爱情悲剧,进而挖掘隐藏于其中的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金庸小说《连城诀》里爱情悲剧的形成是由整个社会人性贪婪的欲望、封建礼教的腐朽和邪恶等社会因素以及男女主人公性格上的缺陷、女性独立意识的缺乏等个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所生发的意义是切实、广泛而深刻的。  相似文献   

16.
李楠 《科技信息》2010,(21):236-236,261
《呼啸山庄》和《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两支奇葩,其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和苔丝的悲惨命运牵动着无数读者的心。对于他们而言,忠于自然、忠于心灵、忠于爱最终成为他们悲剧命运催化剂。  相似文献   

17.
《枉费心机》围绕着女主人公塞西利亚与男主人公爱德华的爱情遭遇展示了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在处理亲情、友情、爱情与婚姻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伦理道德取向。作为主要人物之一的阿尔克利芙小姐在处理爱情与亲情关系的过程中面临着伦理道德的考验。通过所作出的伦理道德选择,她获得了对自己、对塞西利亚、对曼斯顿以及对社会伦理道德更清醒的认识,从而在道德上进一步成熟。  相似文献   

18.
从圣经文化的独特视角,对旧约圣经《路得记》记载的女主人公摩押女子路得这一女性形象进行剖析和解读,指出它内中所表达的婆媳之爱、恋人之爱及邻里之爱,决不是狭隘自私的个人之爱,而是博大利他的无私之爱,是一种跨越民族、宗教、血统或外貌的真正的人类大爱,这一不朽佳作所蕴含的一曲曲爱的赞歌,在构筑和谐社会的今天尤其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沉没之鱼》是谭恩美全新突破的一部作品,文中的幽灵叙述者陈璧璧是潜在的主人公。她幼时缺乏母爱的"创伤性经验"对她以后的成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她在兰那王国之旅逐渐走出自己的心理创伤,并去了解爱、接受爱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歌剧《爱的甘醇》中女主角阿迪娜的著名唱段“拿着它,我已经使你自由”,是歌剧中女主角与男主角情感得以升华的重要唱段之一。全曲旋律优美,节奏多变,速度自由,力度起伏很大,花腔段极富难度,演唱者必须掌握熟练的花腔技巧,拥有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方能够驾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