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世界知识》2011,(12):33-33
冯昭奎、林昶著《当代日本报告》已于2011年5月由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报告》以技术进步、人口问题、气候变化、粮食安全、中日关系等十个问题作为切入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日本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过去和现在,  相似文献   

2.
论吴越国的海上外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越国自钱起即确立了尊崇中原、对抗淮南的对外战略 ,它在发展与海外诸国的政治关系上是服从于这一战略大局的。但它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在政治的定位上有所不同 ,它对契丹称臣 ,对高丽、百济等国则以宗主国的身份行使册封之权 ,在日本面前也以臣属自居 ,这反映了在外交上的务实政策  相似文献   

3.
大来这篇文章原题为《我国外交二百五十天》,发表于《文艺春秋》1980年10月号。作者回顾了他任大平内阁外相八个多月的外交活动,认为日本外交“发生了质的变化”。今天,日本外交“由双边外交发展到多边外交”,“从经济外交发展成为经济加政治的外交”,“有时候由于政治上的原因,也不得不下决心在一定程度上牺牲日本经济的直接利益”。作者认为,今后日本的外交“应该”、也“不能回避”“发挥能动作用”,“同各国共同考虑世界问题”。本刊分期译载这篇文章的详细摘要。文中的“去年”指1979年,“今年”指1980年。  相似文献   

4.
在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相互联系的行为体纷纷通过经济的手段进行“博彝”,实现政治大国目标,是日本战后外交追求的主要目标。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角度看,日本对中国、东盟、印度、非洲和拉美等地区推行经援外交,其实质在于为其政治目标服务。从日本的经援外交的发展与变化,分析日夺在经援外交上的成败与得失,可为新世纪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大人外交”这个话题,现任住媒体上谈论得很多。在“大人外交”这个“舆论热点”的背后,也许反映了值得关注的国际政治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6.
海部访欧是要确定90年代日本的外交方向,表明日本要冲出亚洲,建立“政治大国”地位。经济扩展是日本寻求政治大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英美派"是国民党政权内的一个重要政治派别,它缘起于清末民初国人的留学潮流,形成于中日民族矛盾激化的外部环境。"英美派"政治上崇尚英美民主模式,经济上提倡国货、抵制日货,外交上主张联合欧美、抵御日本。全面抗战爆发后,随着国民政府的外交重心转向美国,"英美派"在争取美国援助中国抗日的外交活动中大显身手,成为国民政府美援外交的积极推行者,为中国的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薛力 《世界知识》2018,(1):73-73
从地理上看,东北亚包括蒙古国、朝鲜、韩国、日本四个国家,加上中国的一部分(华北与东北地区)与俄罗斯的一部分(远东联邦管区与西伯利亚联邦管区)。中国的东北亚外交(diplomacy)就是针对这五个国家的外交。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周边外交已经成为中国外交的优先方向,在东北亚这个次区域,“政治与安全问题影响经济发展”是这一地区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9.
冷战后,日本注重发展与东盟的关系,因为东盟一体化的实现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亚太地区格局的变化;东盟利用"大国均势"外交策略在亚太地区安全体系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同时也为日本实现政治大国目标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10.
由冯昭奎、刘世龙、刘映春等撰写的《战后日本外交1945/1995》今年5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沿着从战败国出发的外交;以日美关系为基轴的外交;不断向美国以外的世界拓展外交地平线;经济外交;国内政治与外交这5条线索,对战后50年日本外交的发展变化作了深入的、系统的论述,以生动细腻的  相似文献   

11.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去年在《文艺春秋》12月号上发表了他的回忆录,文中言及他个人的政治动因、日美外交、日本文化、竹下内阁的诞生等内容,对中国读者了解中曾根的政治活动和竹下现政权的由来有一定帮助,现予摘译,供读者参考。标题和小插题为编者所加。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在外交上实现了重大转变。诚然,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在这个转变中起了关键作用,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也做出了不可忽视的重要贡献。胡耀邦的外交思想比较集中地反映在党的十二大政治报告中。十二大是中国共产党实现伟大战略转折后的首次全国代表大会,胡耀邦代表中央所做的政治报告实际上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政治纲领。虽然纲领是全党智慧的结晶,但它融进了胡耀邦的思想。从十二大报告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这部分内容以及胡耀邦在其他各种场合的讲话来看,胡耀邦的外交思想可…  相似文献   

13.
政治文化作为观念性的东西,其深刻内涵主要反映在心理-价值层面.俄罗斯的政治文化的主要特点有"历史使命感"、"边缘性"和"帝国情结".这种政治文化深刻影响着俄罗斯的外交传统,也制约着新世纪俄罗斯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全面认识俄罗斯政治文化对研究其新世纪外交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作为“皇室外交”的一部分,明仁天皇的即位典礼为中国外交提供了良好的时机。当时正值1989年春夏之交北京政治风波之后,在外交上形成了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制裁的艰难局面,吴学谦副总理借参加明仁天皇即位典礼之机,广泛接触日本政要,鲜明地阐明了中国的立场,促成海部俊树首相的访华和两国正常关系的恢复。———编者手记  相似文献   

15.
<正>外交篇外交是政治的延续。安倍的外交政策与日本国内政治大环境密切关联。如果给安倍外交打分,可能会略高于内政。这是因为,相对而言,民众对内政是有实感证明的,而外交在很多方面更有形式性,甚至可以被外交机构和政府所渲染,安倍就特别擅长制造"剧场效应"。安倍提出"俯瞰地球仪"外交,也有形式和内容两层含义,七年下来,成果逐渐显现,但也在"露怯",民众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  相似文献   

16.
日本之所以能与东盟建立起亲密的伙伴关系,是战后日本施展各种外交手段和策略的结果:首先通过战争赔偿和直接投资,打开东南亚市场,缓和与东盟的关系;其次以经济援助为武器,稳定日本经济市场,使东盟成为其提高国际政治影响力的“助选区”;再次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东盟政策;以文化外交为手段,加强日本与东盟各国的文化与社会联系,使东盟成为其提高国际政治影响的“后院”;日本还积极参加国际政治与安全方面的合作,使东盟成为其谋求政治大国的起点。  相似文献   

17.
中日“狭路相逢”在中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日本推进与中国周边国家的政治外交与经济合作,究竟对中国意味着什么?中日在各自的对亚洲各国的外交中处处“狭路相逢”究竟会带来何种结果?  相似文献   

18.
中曾根首次出访芬、民德、南、波四国,意在扩大日本的外交幅度,发挥与日本经济实力相称的政治作用,同时着眼于对苏联的外交。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1月10日至17日,顶风冒  相似文献   

19.
<正>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开创了新的格局和路线。迈入2015年,中国外交有几个重点方向值得期待,要做好几件大事,而这需要中国外交的自我超越。第一件大事是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就对外关系而言,中国从大战略的眼光、用政治艺术的手段庆祝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有两个层次上的目标。第一个目标是和日本的话语权之争。现阶段的中日关系,表象上是领土争议问题,背后是国家形象、国际角色之争。因此抗战胜利70周年纪  相似文献   

20.
<正>2022年2月1日,中国农历正月初一、北京冬奥会前夕,日本众议院通过了诋毁中国人权问题的"涉华决议案",足见反华势力的嚣张气焰与弥漫在日本社会上的政治阴霾何等严重。——高洪伴随日本政治右倾化,"理想现实主义"或"和平现实主义"政策思想开始被所谓"军事现实主义""右翼现实主义"所取代。岸田提出"新时代现实主义外交",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建立长期政权而迎合安倍等右翼保守势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