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从文以“边城”为代表的湘西题材小说,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然而,湘西题材创作的审美意蕴,不仅表现这一人生理想上外化的生活、自为的性爱使这一形式获得了定性,而作家对湘西民族历经磨难的历史和生存危机的现实的感叹揉进这一人生形式中,更使作品获得了更耐人寻味的审美效果,达到了作家提出的“美丽总令人忧愁”这一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有着双重的涵义,一种是现实中的湘西,而另一种是作为"想象性"的存在。在这个"想象"的湘西世界里,沈从文构建了一个和谐自然的理想社会和人生图式,试图对病态的都市文明及异化的人性进行"治疗";与此同时,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也蕴含着一定的人文生态理念,带有一定的生态伦理启蒙色彩。  相似文献   

3.
作为都市异乡人的沈从文所体验到的浓郁乡愁,是其创作湘西系列小说最直接也最重要的心理动因。在经过了乡愁的过滤后,沈从文的湘西系列小说既保留了湘西前现代社会农耕文明生活方式的原生态,平凡而苍凉,又在一定程度上将其净化、诗化了,使之成为了时间无法伤害的美。这种艺术之美不仅能够抚慰技术时代人类的心灵,更可引导人类踏上回归精神家园之途。  相似文献   

4.
赵军平 《科技信息》2010,(35):I0419-I0419,I0441
湘西世界是沈从文心中理想的家园,心灵的归宿。在他湘西系列的作品中,给我们勾勒出一幅田园牧歌式的美丽画卷,湘西是作者心中的圣士。沈从文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在那里世代生活的人们,尤其是女性,他们一任命运的拨弄而不变初衷,在这片土地上挥洒着泪水和欢笑;模糊了幸福与悲痛;淡忘了追求与信念,相信生来如此。沈从文则力求展现湘西女性的悲剧命运。自身性格特征与外界因素的束缚使他们无法走出命运的沼泽。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以“边城”为代表的湘西题材小说,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然而,湘西题材创作的审美意蕴,不仅表现这一人生理想上外化的生活、自为的性爱使这一形式获得了定性,而作家对湘西民族历经磨难的历史和生存危机的现实的感叹揉进这一人生形式中,更使作品获得了更耐人寻味的审美效果,达到了作家提出的“美丽总令人忧愁”这一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6.
薛原 《科技信息》2003,(5M):22-24
湖南文艺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沈从文散文选》浓缩了沈从文湘西风味的散文精华,20年前我就是从这本书走进了沈从文笔下的文学世界,书中收入了《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一个传奇的本事》和1949年后写的《新湘行记》、(1957),前三篇其实就是三个小册子,各自独立成一部小书,可以说是沈从文的散文代表作。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所建构的湘西世界是一个充满自然美的世界。自然,是沈从文湘西小说创作美的追求。他以一种保存原料的态度,不加人工雕饰地写出了湘西特有的地域风韵、民俗风情,展现出湘西风物的自然美;边地山乡人民纯朴自然的思想情感和民风淳厚的人际关系以及纯真美丽的爱情体现着湘西人情的自然美;质朴自然、含蓄蕴藉,富有浓郁的乡土色彩的语言风格,给人以质朴活鲜的自然美感。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对中国现代文学最大的贡献 ,在于他从作品到理论构建的“湘西世界”。如诗如画 ,恬静淡远 ,风格独具的“湘西世界”是沈从文独特的功利原则和美学观的显现。作者生命赖以生成的那一方偏远的水土养成了其向美求善的生活理想 ,而都市文明的虚伪势利的现实又撞破了其梦幻。这是沈从文构筑其理想的“湘西世界”的根本动因。《边城》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代表作 ,是“湘西世界”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的深刻表现。《边城》是一首人性美的颂歌。作家所着力表现的是一种超越“自在”的“自为”性的生命形态。在“边城”里 ,人与自然谐和统一于生命完美的形态中。而翠翠、二佬、大佬对于自由爱情的幻想和追求 ,则体现了他们生命中的自由意志和纯粹神性 ,表明他们是新一代湘西古朴人性的继承者  相似文献   

9.
湘西文化滋养了沈从文,他总是从湘西文化的视觉度去感受、审视、体悟生命和世界,从“乡下人”的角度做审美取向和价值判断。沈从文努力用湘西原始、古朴、自然、优美的人性建造现代小说的“希腊小庙”,对人的生命原始精神进行热情赞颂和充分展现。沈从文小说生命原始精神是从男性形象的野性和强力,女性形象的水一般美的生命特质和不受物质功利污染的情欲性爱等方面得到展现的。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他的小说中对湘西自然景观的描写,对边地风俗民情的呈现,对纯朴率真的乡下人的刻画,为我们构筑了一个神奇丰满的湘西世界。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的根在湘西。清新秀丽的山山水水,古老苍凉的文化遗迹,悲凉凄美的传统习俗,爽直强悍的山民水手给了从文许多生命的启迪,蕴育了从文散文中独特的文化氛围:一方面,作者对湘西"自然之子"的生命形式大唱赞歌;另一方面又为湘西历史与现实中的悲剧性命运感到"无言的哀戚"。这种"又痛苦又快乐"的情绪,流淌在以湘西山水人情为背景的散文创作中,使得从文笔下的生命总是呈现出一种悲而美的意蕴。  相似文献   

12.
《边城》创作于1933年,在那个动乱的年代,沈从文建造了一座淳朴之城,里面供奉着淳朴、善良和美丽。他用牧歌的音调,唱了一曲渺远的哀歌,转换之间,便是都市的乡村镜像。通过对沈从文湘西世界的解读,探讨其湘西世界的都市镜像意义。  相似文献   

13.
面对同一对象“湘西世界”,选取同一视角“湘西文化”,沈从文和韩少功由于创作路径和文化态度不同而创作了各自独特的湘西人生世界.分析两人对湘西文化的不同理解以及独立的艺术个性无疑对当代文学的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创作和审美趣味都非常具有个性的作家。其文学作品的抒情性,意味着对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可从文本营造的意象空间来理解。作为湘西历史名镇的浦市,曾对湘西民众的生活和精神产生重要影响,是他们的集体记忆。对"浦市"意象的考察和分析,不失为一种理解和认识"湘西世界"文学空间性质和价值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笔者在两篇文章中曾详尽论述了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的思想内容和美学风格,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从沈从文与湘西的关系角度、对作家创作的成功奥秘作一番总结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对湘西历史、现实与未来所拥有的乡土悲悯感, 是沈从文把握湘西人民的生命形式及对故土现实人生的观察与思考  相似文献   

17.
“神性”作为沈从文湘西小说的生命意识范畴的支柱之一,是沈从文极力推崇和书写的艺术精神。“自然神”和“巫神”两位一体的神性空间使湘西世界成为一个“泛神”的世界。它的产生既是湘西“地域边缘”的自觉体认,也是“文化边缘’’者生命理想的主观流露,彰显出对民族国家建构的想象和探索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从先辈那里接过了武器,开始了对历史的美化和向往,他以回忆抵抗现实、以想象抵抗死一般的科学逻辑,表现出渴望回到中世纪的田园诗般的生活的愿望。在沈从文的笔下,湘西这一片净土回归到了自然的天性和人性。在沈从文湘西世界的背后,他担心的是民族性的丧失,他要找回那属于我们民族的"本根",并指出只有在复兴民族文化的背景下,才能找到我们在这个星球的归宿。  相似文献   

19.
《边城》是中国现代作家沈从文的著名的代表作,与其它小说不同的是,作者用散文式的笔调。描绘了湘西小城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宁静和谐的风土人情,展现给读者一个充满艺术美感的“善”的天地,赞美了湘西人民淳朴自然的人性美,留给后人一片永恒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的小说中总是浸润着浓浓的乡土情结。一方面,湘西的风物美、自然健康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构成了沈从文乡土小说特有的牧歌情趣。因此,沈从文的乡土小说被称为“田园式的牧歌”。另一方面,在乡土小说美丽的外表下却潜沉着作家淡淡的哀愁.湘西下层人民悲惨而盲目的生存方式和对命运的无从把握以及在社会的急剧变动中.朴素民风的消失,乡下人道德价值的跌落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恶化无不让沈从文感到哀愁。美丽与哀愁,这两个不同层面共存于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中,不仅使他的乡土小说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且也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