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利用航天器在宇宙空间进行天文观测,可克服地球大气对天体辐射的干扰和阻挡,对天体进行“全波”观测.通过卫星姿态控制,可使卫星上的探测仪器对准太阳作空间太阳观测,或使仪器按预定方式扫描天空作大气外巡天观测.早在本世纪四十年代,人们就已利用气球、火箭获得空间太阳观测的初步成果;人造卫星上天后,利用卫星、深空探测器和“天空实验室”  相似文献   

2.
在漫长的地质史上,地球曾经历了三次温度持续下降的时期,地理学家将之称为冰河期,其中前寒武纪与古生代的冰河期持续了几千万年,新生代的冰河期则持续了200万年。关于冰河期的成因,学界至今仍无一定论,部分学者认为,这可能与地球自转时,地轴周期性倾斜角度的改变,导致阳光照射量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3.
英国剑桥大学的动物学家查尔斯·古达特说,人类在地球上一次气温全面上升转暖时,褪掉了身上的毛。他说,人类是在地球的最后一次冰河时期开始前,气候暖和的时候成为裸猿的。准确地说,人类是在最后两次冰河期之间,也就是在7万至12万年前开始褪毛的,在地球气温上升后,人类的祖先就向北迁徙,同时由于两性喜好的选择,开始失去了覆盖在身上的毛。而气候也确定转暖了,所以并不需要长毛来保护他们。而在冰河期又来之后,人类只好再度南迁,而且面临一大难题,需要用毛皮来阻挡太阳的灼晒,  相似文献   

4.
大约在15万年前,地球上曾出现了大规模的冰河期,而当时地中海的情形与今天的情形十分相似。目前据观察,地中海海水盐度正在日益增加。 罗伯特·约翰逊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地质和地球物理学家,他长期致力于对冰原的研究。他认为,冰原的成长和扩张并不仅仅取决于低温,还与湿度及大量降雪有关。当他将促成冰原成长  相似文献   

5.
全球变冷后,冰雪覆盖区将扩大当我们正在为夏日的高温而烦恼的时候,当不少科学家正在研究为地球降温的技术绞尽脑汁的时候,俄罗斯的一些科学家却发出惊人的预言:6年后地球开始降温,50年后地球将进入“冷冻时期”,极地居民将被迫迁移。俄罗斯科学院天文观测总台的科学家们表示,近年来人们过度关注人为活动对气候的改变,而忽略了太阳本身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人们把全球气温的上升归咎于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臭氧层被破坏等环境因素,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人类的活动比起大自然自身的变迁来说简直不值一提。俄罗斯太空研究室主任哈比布洛·阿…  相似文献   

6.
天文学家最近说,自2005年以来在太阳上可见的最大活跃区,已经旋移到从地球上看去的太阳表面中心,这意味着由它产生的任何爆发都将正对地球。这个被称为“活跃区1339”的黑子簇是一串磁活跃区,它被人造卫星率先观测到,当时它正沿着太阳西北边缘移动。最近.它进入了地面望远镜的视野。天文学家很快意识到它并非一个普通黑子,而是一个巨大的黑子簇.接中一些黑子甚至比地球还大。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的传统俗语中,每当形容一件断然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时,人们往往会说:“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这句话在人类生活的地球上是千真万确的,太阳绝对不可能从西边升起。但是放到范围更大的宇宙间,就不尽然了,例如在金星上,太阳就是西升东落的。金星是我们地球的“近邻”,它是太阳系行星中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天文学上将太阳中心到地球中心的平均距离称为“天文单位”,1个天文单位约为1.496亿千米。同时,天文单位又是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的半径。而金星轨道的半径为0.723天文单位。由于各大行星的公转轨道几乎都在同一个平面上,所以当地球与金…  相似文献   

8.
太阳地震学     
太阳地震学是近年来天文学和地球物理学衔接领域非常活跃的研究方向,借助观测到的全球性振荡来研究太阳内部结构与用地震学方法研究地球内部结构有许多相似之处。迄今为止已有的实验资料包括测量得到的太阳固有振动的数千个频率数据,根据观测到的振动频率复原太阳内部结构的地震学模型解太阳地震学的反演问题已提到议事日程。现在已得到带有太阳内部分异旋转分布信息的振动频率旋转分裂方面的首批可靠的观测资料。  相似文献   

9.
火星是地球的姐妹行星,比地球小,比地球离太阳远,它的自然条件对人类来说远远比地球差,但是它在很多方面和地球有类似之处。人类用望远镜观测火星已有上百年,近30多年来人类发往火星的飞船探测器已不下一二十次,最早是1976年“海盗”号无人飞船降落在火星上。最近又有好几个探测器发往火星。主要的目的就是去探测火星上有没有水?以及其他自然情  相似文献   

10.
天文学     
最近,天文学家在距离地球约130亿公里的地方新观测到一颗红色的类行星天体,它是迄今已知的太阳系中最遥远的成员。 天文学家将这个天体取名为“塞德娜”。由于它距离太阳极其遥远,估计其表面温度从来没高过零下240摄氏度。 “塞德娜”的大小约为冥王星的四分之三,直径不超过1700公里。它极可能是自1930年发现冥王星以来人类在太阳系中发现的最大天体。据推算,“塞德娜”围绕太阳运行一圈需要1.05万年,与太阳的最远距离有可能达到1300亿公里。另外,该天体可能带有一颗卫星。  相似文献   

11.
公元前3世纪,阿里斯达克斯第一次提出以太阳为中心的宇宙观,并且试图从科学上推断出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其方法是观测上弦月。在上弦月时,地球、月亮、太阳三者组成的角应当为90度,测量这个角后,利用几何学原理就可以算出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不幸的是,测量这个角度很困难,他的测量值是87度。根据这  相似文献   

12.
封面说明     
正高分辨太阳观测图像对研究太阳物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地基太阳望远镜受地球大气湍流等因素的影响,很难直接获取到高分辨的太阳观测图像.基于大量的短曝光观测数据,Knox-thompson法和重谱法是目前最为广泛应用的高分辨重建算法,但存在重建算法运算量大、耗时长、重建速度慢等一系列难题,严重影响了太阳高分辨观测的开展.昆明理工大学王锋教授快速高分辨太  相似文献   

13.
夜幕降临时,孩子们有时会问:“太阳公公到哪里去了呢?”父母们则会说:“太阳公公回家睡觉了.”其实,太阳是个不会休息的大火球,一直不知疲倦地燃烧着自己,向太空中散发出光和热.由于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地球不同的区域就有了白天和黑夜之分.即使在白天,由于厚厚大气层的阻挡,阳光抵达地球表面时也减弱了不少;遇到阴雨天,我们更是与阳光无缘.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 ,在我们太阳系以外遥远的太空寻找环绕类似太阳的恒星运行的“地球”是天文学研究最具吸引力的领域之一。英国开放大学的巴里·琼斯 (BarrieJones)和尼克·斯利普 (NickSleep)最新设计的计算机模拟显示 ,银河系可能散布着数百万颗类似地球的行星 ,等着我们用改进后的望远镜去发现它们。琼斯教授说 :“尽管目前我们还没有能力观测到类似地球的“小东西” ,但我们可以从理论上推断出哪些外行星系最有可能有“地球”。琼斯和斯利普用计算机模型将许多“地球”放入已知的外行星系中 ,模拟它们在邻近恒星的“可居住”…  相似文献   

15.
易家康 《世界科学》1998,(12):42-42
今年4月1日,美国航空航天局成功地将"太阳跃迁区与日冕探测器"(乃。TranS女bnR笔向nandO)llu--nalM)送人太阳观测轨道。这枚新型空间探测器利用紫外光望远镜已拍摄和传回地球首批太阳图像照片,并继续以每20秒拍摄一幅照片对太阳进行全天候观测O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市  相似文献   

16.
明月几时有     
“日地关系观测卫星”(Solar Terrestrial Relations Observatory)是两颗几乎完全一样的太阳探测器.它们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同时观测太阳.就仿佛人类的一对“眼睛”同时看太阳一样。科学家们把这两颗卫星获取的数据结合起来能得到太阳的三维图像。  相似文献   

17.
在宇宙科学的各个领域中,对太阳的研究占有特殊的地位,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它的发展是由两种本质上不同的因素所推动的;它也是建立在这样一个事实的基础上:太阳就其结构来说是类似许多其它恒星的一颗恒星。多亏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比较近,科学家们才有独一无二的机会来比较确切地、详尽地表述天体物理定律,而不同于观测别的、遥远得多的宇宙中的恒星。另一个方面则包括对日地关系的研究:对地球来说,太阳不单单是众恒星中的某个普通的恒星,而且是主要的、始终发出光和热的源泉。“Sine Solenihil”(没有太阳就没有一切!)有时人们在使用日晷时常说这样一句拉丁语格言。当然,它的实质  相似文献   

18.
《科学之友》2008,(3):25-25
据国外媒体报道,“钱德拉”空间望远镜日前观测到了一个尺寸与银河系相仿的巨大“太空隧道”。专家们介绍说,该“隧道”位于Abell2597星系团,长度为11万光年,直径为3.6万光年,距离太阳有10亿光年之遥。同时,其内部还充斥着大量正在涌向一隐秘黑洞的高速基本粒子。  相似文献   

19.
太阳活动 太阳活动是指太阳表层的各种活动变化的总称.太阳活动的强弱直接和间接影响到地球物理现象及人类活动,所以各国都十分重视对太阳的观测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著名的“科学难题”19世纪中叶,在全世界物理学家面前摆着一个难题:证明地球的自转!就是证明地球本体的旋转运动。地球环绕太阳运转的同时,自身也在不停地旋转着,这种旋转运动就叫做“地球自转”。旋转1周就是1天,约等于24小时。有人会问,地球在不停地旋转着,咱们怎么没有感觉到?这是因为我们与周围的一切景物都在随着地球一起旋转的缘故。就好比大家坐在一艘正在行驶得非常平稳的大船上,关着窗帘时,乘客往往不能感觉自己在前进。打开窗帘,人们可以看到两岸的景物在向后移动。事实上,两岸的景物是静止的,乘客看到景物后移动是反映了船在向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