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绘画人物肖像,特别是画眼睛,历来为作家所重视。鲁迅对此也有极精辟的论述。他在《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写道:“忘记是谁说的了,总之是,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画得逼真,也毫无意思。”鲁迅所说的“画眼睛”,当然不是专指描写眼睛,而是要抓住人物的根本特征;但他也  相似文献   

2.
《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围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是“打倒孔家店”的第一声惊雷。小说主人公狂人第一次喊出了“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狂人虽狂,他却是个了不起的预言家。它的预言,今天已变成了光辉的现实。鲁迅创作小说,主张用白描手法写人。所谓“白描”,即或画眼睛,或写动作,或写对话,也就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只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行。“我深信对于我的目的,这方法是适宜的。所以我不去描写风月……(《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狂人日记》的十几处“笑”的描写,即其白描手法之一。一、序言的“大笑”,反映了“大哥”骄横的狂态,吃人者的本相  相似文献   

3.
文学大师鲁迅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晴。……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我怎样做起小说来》)真是一语道破人物描写的真谛、眼晴,心灵的窗子。人的眼睛不但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而且常常透露一个人内心的隐密。画家画人物,向来讲究以目传种。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就曾说过:“四体妍媸(美丑),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之中。”  相似文献   

4.
鲁迅善于画眼睛,关于画眼睛,鲁迅不仅有丰富的实践,而且有坚实的理论.他说:忘记是谁说的了,总之是,要极省检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点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我常在学学这一种方法,可惜学不好.  相似文献   

5.
《怀旧》是1911年冬天鲁迅用文言写成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于一九一三年出版的《小说月报》四卷一号,鲁迅自己从来没有把《怀旧》收进他的任何一本集子中。于是有的人就断言《怀旧》不是鲁迅所喜爱的作品,猜想鲁迅可能对这篇“少作”“愧则有之”,才“故意删掉”。其实并非如此。一九三四年,杨霁云将鲁迅佚文编集时,鲁迅给杨的回信中说:“现在都说我的第一篇小说是《狂人日记》,其实我的最初排了活字的东西,是一篇文言短篇小说,登在《小说林》上。那时恐怕还是革命之前,题目和笔名,都忘记了,内容是讲私塾里的事情的;后有恽铁樵的批语,还得了几本小说,算是奖品。”同年鲁迅应美国  相似文献   

6.
鲁迅说自己的写《阿Q正传》,是要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见《集外集·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他所谓的画魂灵,当然不单是指《阿Q正传》的创作,同时也指他的其他小说的创作。他的《呐喊》和《傍徨》中的一篇篇小说,可以说是一幅幅魂灵画。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收入了中学语文课本,为大家所熟悉。有些学者认为,《故乡》之所以被选为教材,是便于教课,因为闰土的形象容易理解。特别是用一种类似于自叙小说的阅读方式,将小说《故乡》的内容和现实中鲁迅的思想和生活方式直接联系起来,似乎可以快捷地接近和了解鲁迅。真是这样的吗?在数次拜读鲁迅先生的作品以后,对此产生了疑问。成功的作家往往跟他童年的记忆和早期的经历有着深刻的联系,这已为现代心理学,特别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所证实。鲁迅在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强烈地流露了他的“怀旧”情绪。创作是一种理想的追忆和愿望的升华,理想是创作的逻辑起点,人们常称之为乌托邦,鲁迅自己称之为“梦”。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我在年轻时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这“梦”与现实有效地联系成为作家创作的原初动力。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创作或“梦”是对现实的不满与超越。这“梦”或乌托邦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作家的“世界”,这作家的“世界”才是一个作家创作的本质,尽管它已在现实中失落了,可是却在创作中不断回归与呈现。这是一个作家真正的“故乡”,灵魂的“故乡”。它也许仅仅存在于作家的...  相似文献   

8.
一鲁迅接受金心异(钱玄同)的“劝驾”,为《新青年》写小说,其间的经过见于《呐喊》的《自序》;后来他又叙及为什么是写小说而不是以论文、翻译文字交卷,则归因于小说创作有所“仰仗”、有所“准备”。这情形,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是这样说的:我的来做小说,也并非自以为有做小说的才能,只因为那时是住在北京的会馆里的,要做论文罢,没有参考书,要翻译罢,没有底本,就只好做一点小说模样的东西塞责,这就是《狂人日记》。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此外的准备,一点也没有。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每一篇小说,几乎都是各种艺术手法综合运用的成功典范,而心理描写是鲁迅小说运用最广泛、最具特色的艺术手段。“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①为了更全面深入地把握鲁迅小说的美学意蕴,本文试图从心理描写的角度,探讨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鲁迅小说的心理描写就其方式来说是多样的,它所体现的功能也是多方面的,并本是单一的为心理描写而心理描写。鲁迅惯用传统的白描手法,为人物“写照传神”,很少以作者的Q气对人物作抽象的心理分析。在《阿Q正传》中极为典型。阿Q要技革…  相似文献   

10.
我觉得有必要首先对“鲁迅中断小说创作”这一命题作一点说明。严格地说来,鲁迅在有生之年并未完全中断小说创作,直到逝世前一年(1935年),他还写下了四个短篇小说:《采蔽》、《理水》、《出关》、《起死》。本文之所以还沿用这个不严密的命题,主要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第一,鲁迅在创作了他一生中的绝大多数小说后在小说创作中出现了一段不短的停滞期,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为了更直观地看出这一点,我们不妨列出鲁迅一生写下的共34篇小说的大致写作时间(上面已提及的四篇不资):1912年,作文言小说《怀旧》;1918年4月——1922…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新文化伟大旗手鲁迅先生与外国文学,尤其是与俄罗期文学有着深厚的千丝万缕的联系。鲁迅先生一生奉行“拿来主义”,吮吸着外国文学的丰富乳汁,开始他的文学创作道路。谈起怎样做起小说来时,他说:“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作品。”大家印象最深,最熟悉的是他的《狂人日记》就是在果戈理的《狂人日记》的影响下写成的。由于这两篇小说的同名,以及形式、内容的相近,因而受到国内众多评论家长期的注视,并且进行了大量的比较研究。鲁迅先生也直言不讳地承认自己直接师法果戈理却又比果戈理“忧愤深广得多,很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慨。当人们的视角纷纷集中于这两篇同名小说的时候,我们是否可将鲁迅的《狂人日记》拿来与另一位  相似文献   

12.
1924年,孙伏园在《关于鲁迅先生》一文谈到,鲁迅听说《呐喊》一出版就被请进中小学课堂之后,不但感到极为沉痛,而且此后一看到这本书就讨厌。他的情感反应为什么如此强烈?因为他很不愿意孩子们读到他这些阴森寒凉的作品,最不愿意孩子们读到处处“吃人”的《狂人日记》。他说:“中国书籍虽然缺乏,给小孩子看的书虽然尤其缺乏,但万想不到会轮到我的《呐喊》。”他进而愤激地说,这本书不但没有再版的必要,简直应该让它绝版。他甚至不想再写这一类的小说。鲁迅的这个态度表明了他对语文课本的一种想像,在他看来,不应该老是在课堂上声色俱厉的宣…  相似文献   

13.
韩少功是对鲁迅十分尊崇的作家之一。在乡土题材的小说创作中韩少功的“寻根”小说《爸爸爸》继续并扩展了鲁迅《阿Q正传》中对国民劣根性中存在的原始文化心态与思维模式的思考,并且在“启蒙母题”小说《马桥词典》中存在着鲁迅启蒙语言的双声话语特征;另外,韩少功的散文随笔对鲁迅杂文的思想和方法也有所继承。  相似文献   

14.
鲁迅在为《呐喊》写的《自序》里叙及他早年中止学医的经历,其中说了这样的话:“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然而,小说《药》里的夏瑜,决非“愚弱的国民”,却不仅做了“示众的材料”,而且做了给人“治病”的人血馒头的材料。这当然是小说人物夏瑜始料所不及的,可正是小说作者鲁迅构思的深意所在。作为悲剧形象,夏瑜的思想意义在哪里?在小说中又是怎样得到体现的?对此,学术界的看法颇有异同。这里,我们不揣浅陋,也来说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15.
《示众》写于1925年三月,收在鲁迅小说集《彷徨》中。它是鲁迅前期小说《呐喊》与《彷徨》中以写场面为主的仅见的一篇。作品通过“首善之区”一条马路上一个犯人示众的场景,刻划了一群小市民的无聊与麻木,以期“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是这样介绍他自己的创作的:“在这里发表了创作的短篇小说的,是鲁迅。从一九一八年五月起,《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陆续的出现了,算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又因那时的认为‘表现  相似文献   

16.
《非攻》是鲁迅《故事新编》中的一篇小说,本文从“中国脊梁”式的人物形象,“油滑”式的人物和结尾反讽手法的运用三个方面对《非攻》进行深入地剖析,以期将《非攻》这篇小说的境界更全面的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对鲁迅小说中的社会主义因素问题,历来有争论。十年浩劫以前,一些文学史家撇开对鲁迅小说的总的倾向的分析,用穿凿附会的办法专门从作品中的细节寻找微言大义,比如说《药》中的乌鸦是革命和革命者的象征等等,认为这就是社会主义因素。粉碎“四人邦”以后,一些同志认为过去在鲁迅评价中也存在着“左倾”错误,在许多问题上把鲁迅拔高了。并以鲁迅小说为例,说鲁迅的小说是在进化论思想指导下创作的以揭露社会黑暗为主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不能说有社会主义因素。以上看法都是不正确的,歪曲了鲁迅的作  相似文献   

18.
谁也不能否认,鲁迅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作家。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爱甚至超过了爱自己。但当我们细案《呐喊》、《仿徨》时,便会发现:其中大多数人或者麻木不仁,或者狡诈虚伪,人们彼此隔膜,人情薄如冷纸。鲁迅对其则或“哀”或“怒”,看不出些许赞美和崇敬之意。这个“反差”表现了鲁迅“富热于冷”的写作手法。显示了小说深邃犀利的反封建主题,也为我们了解社会,认识了解人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1 项退结先生说,中国人性格中存在着一种矛盾的因素:“一方面他非常敏感,另一方面他对于情感的表示又极端的矜持。”人们的情感太脆弱,就筑起一道高墙来保护它,所以在社会上人们不轻易把真相表示出来,“凡是与内心生活有关的一切,只能够间接地或者以暗示方式说出”,“既使是在生离死别时,中国人一般也没有西方人那样露骨的表示。”①这就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假象:中国人情感麻木、迟钝。但鲁迅写作的目的显然不在于诠释中国人性格中的这种矛盾,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相似文献   

19.
诗有“诗眼”,戏有“戏眼”.随着小说美学理论的发展,有人提出:小说中也应当有“眼睛”.这个“眼”可以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也可以是一个精彩的细节.只要善于把握,运用,一个“眼睛”就足以构成一部成功的作品.开初接触,总感此说未免有点“玄乎”.最近读到林娃的小说《金贵嫂骂街》(载报刊1983年9月15日第三版)使我眼界豁然、茅塞顿开,真正领略到“眼”的神奇功能和无限韵致.《骂街》的篇幅并不算长,连上标点,也不过千把字,是一篇典型的小小  相似文献   

20.
<正> 《故事新编》是鲁迅研究中争论最多的作品之一。有人根据作品穿插的现实生活题材所包含的讽喻性,就认定它是“以故事的形式写出来的杂文”;也有人依据历史小说概念来评定,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说它不能算作历史小说,只能是“一般的短篇创作小说”;更多的研究者认为它是一部历史小说,但是作品中“直接抨击现实的细节”,“是这部作品客观上确实存在的缺点”;有人虽然承认作品中穿插的抨击现实的细节是鲁迅小说的“独创”,但又认为这是鲁迅“取战斗之一利,而存艺术之一弊”。围绕《故事新编》研究中的主要分歧,是它的题材处理。到底如何理解鲁迅在其创作中处理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的深刻意义?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第一个对《故事新编》予以正确评论的是茅盾。他认为《故事新编》是五四以来用历史事实为题材的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