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离子注入TiNi SMA及Co合金耐蚀性与血液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离子注入法对生物医用TiNi形状记忆合金及二种Co合金进行表面改性,利用电化学测试技术,动态凝血时间及溶血率的测量,研究了改性前后合金的耐蚀性及血液相容性,结果表明,离子注入后合金的电化学稳定性显著提高,阳极极化性能变优,对TiNi、CoCrNiW和CoCrNiMo合金分别进行Mo C和Ti C双离子注入后,表面改性合金的腐蚀电位升高200mV以上,维钝电流密度减小,钝化区拓宽;合金的凝血时间延长,溶血率下降,说明离子注入提高了合金的耐蚀性及血液相容性,其中双离子注入较单离子注入效果更为显著,对双离子注入合金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发现,在TiNi合金表面主要形成了TiC相及少量TiO、Mo2C、Mo9Ti4及Mo,在Co合金表面主要为CoCx和Co3Ti及少量TiC、TiO相,这些相弥散分布在合金表面,形成无序膜层,阻止了合金元素溶解,改善了合金的耐蚀性及血液相容性。  相似文献   

2.
双层辉光离子渗成分离析及表面合金贫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在试样20钢上双层辉光离子渗Hastelloy C-2000合金过程中渗层出现的成分离析以及表层Ni,Cr合金元素贫化现象,并进行了一定的理论分析,认为表面合金贫化与工作表面层离子轰击形成的畸变梯度及反溅射有关;万分离析是由于合金Ni,Cr,Mo的溅射特征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采用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技术在T8钢表面进行了W-Mo-Co多元共渗,研究了表面合金层的组织、相组成、成分、硬度、脆性以及与基体的结合强度。结果表明,合金层由M6C MC型碳化物层和W、Mo、Co固溶体扩散层组成。碳化物层硬度很高,渗金属态HV0.025硬度高达1 200~1 400,固溶、时效处理后硬度升高至1 400~1 600左右;固溶体扩散层在渗金属态硬度较低,HV0.025硬度只有400~550,固溶、时效处理后硬度升高至800~1 000。碳化物层与基体之间为冶金结合,不存在膜基结合问题。  相似文献   

4.
工艺参数对Ni-Cr-Mo-Nb离子多元共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二次正交回归方法分析研究了工艺参数对Ni-Cr-Mo-Nb离子多元共渗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渗层表面合金元素质量分数w和渗层厚度d与宏观工艺参数之间存在明确的对应关系,并建立了两者之间的数学模型,确定了工艺参数源极功率密度Ps,气压P和极间距D对渗层表面合金元素的w和d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总结了近年来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技术的发展,介绍了以双辉工艺在钛及钛合金表面形成阻燃合金,采用无氢渗碳在钛及钛合金表面形成高硬抗磨层,在纯铁、碳钢等基材表面形成时效硬化高速钢,在纯铜表面形成Ti-Cu耐磨合金等表面冶金新技术。  相似文献   

6.
采用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技术在纯铁表面进行Ni-Cr-Mo-Nb多元共渗,结果表明,双层辉光了子Ni-Cr-Mo-Nb多元共渗可以在工业纯铁表面形成合金元素成分呈梯度分布镍基表面合金层,对双层辉光离子Ni-Cr-Mo-Nb多元共渗存在的成分离析现象从合金元素的扩散原理探讨了其产生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多元激光合金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65Mn钢带上,涂复按M2高速铜成分配比的W、Mo、Cr、V等多元混合粉末,经适宜的激光工艺处理,其表面可获得良好的新合金复盖层。对此多元激光合金化工艺的基本规律及其对组织、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工业纯铁、20钢、45钢、T8钢进行双层辉光离子W、Mo共渗,探讨了钢中含碳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钢中或试件表面实际含碳量不同时,可形成不同的渗层组织。W、Mo元素渗入钢中将引起碳向渗层迁移,形成贫碳区。在W、Mo的渗入和表面阴极溅射共同作用下,试件表层产生脱碳现象,试件电压愈高,电流密度愈大,脱碳层愈深。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RE-Mg合金对固体粉末法硼、铬、铝共渗层成分、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发现随着RE-Mg合金加入量的增加,渗层中Al2O3的量不断增多,当RE-Mg合金加入量为5%时,渗层中出现连续致密分布的Al2O3黑区组织,对此进行了性能测试和机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合金化对Nb相结构和渗氢性能的影响,以Nb-14Mo和Nb-7Mo-7Co合金为研究对象,采用精细X射线衍射(XRD)分析、吸放氢压强—成分—等温曲线(PCT)分析和三点抗弯实验。研究表明:熔炼制备的Nb-14Mo和Nb-7Mo-7Co合金均为铌的固溶体,氢化后生成Nb H0.95氢化物相,较小原子半径的Mo和Co添加会引起固溶体及其氢化物相晶胞参数减小和晶胞畸变收缩。同Nb-14Mo合金相比,Nb-7Mo-7Co合金的氢化物生成焓值较高(-35.8 k J/mol),氢化处理前后的Nb-7Mo-7Co合金膜均具有较好的抗弯机械性能,表明Co部分替换Mo,能降低氢化物的稳定性,有利于氢化物脱氢,并能够改善Nb-14Mo合金的抗弯机械性能。  相似文献   

11.
采用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技术在纯铁表面进行Ni-Cr-Mo-Nb多元共渗.结果表明:双层辉光离子Ni-Cr-Mo-Nb多元共渗可以在工业纯铁表面形成合金元素成分呈梯度分布镍基表面合金层.对双层辉光离子Ni-Cr-Mo-Nb多元共渗存在成分离析现象从合金元素的扩散原理探讨了其产生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系统地研究了灰铸铁Cr-Mo激光合金化层中合金元素的分布、显微组织和耐磨性。试验结果表明,当激光束功率和预涂层合金成分一定时,合金化层的合金浓度主要决定于激光扫描速度。适中的激光扫描速度(7mm/s)下,合金元素在层内分布较均匀,沿层深浓度梯度平缓,合金化层的组织为极细小均匀的树枝晶;其余扫描速度下,表面Cr-Mo浓度高,沿层深浓度梯度大,表面高合金浓度处组织为白亮层,次层为树枝晶和层片状莱氏体,随层深增加枝晶间距增大。Cr-Mo激光合金化显著提高了灰铸铁的硬度和耐磨性。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试样材料对20钢工业纯铁和18.8不锈钢上双层辉光离子渗Inconel625合金过程的工艺特性及主要的宏观参数对渗层成分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渗层中合金元素的总含量及其渗层合金中主要合金元素的单独含量可以通过宏观工艺参数调整而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14.
用中功率CW-CO_2激光实现了Ti-B表面合金化。以三维无限大热流模型计算了熔区的温度场分布;对合金化过程和特点以及得到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指出了TiB_2作为改善钛表面性能的强化相的强化机制。  相似文献   

15.
Rh(001),(111)和(111)表面被Mo合金化的原子绪构已首次成功地用场离子显微镜直接观察到。表面合金化是采用在超高真空系统中气相沉积及随后淬火,低温扩散来实现。交换机制是可能的扩散机制。观察到的环状结构是Rh-Mo合金中Mo原子优先场蒸发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用功率为2.5kW的CO2激光器对T12 钢表面进行激光硼合金化处理。通过 各种方法对合金化层的成分、组织与性能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测试分析.试验结果表 明:激光硼合金工艺参数可以用P/dv综合表示;合金化层的深度及硬度随工艺参数 的改变而变化:合金化层是由Fe2B,Fe3(CB),FeB,α-Fe多相组成,工艺参数 不同,各相的存在方式、相对含量及组织细化程度不同,最高硬度可达 Hv1740。  相似文献   

17.
Mo-W合金机械合金化及非晶形成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机械合金化方法,对比Mo100-xWx(X=25,40,60,75)二元合金系统进行机械合金化的研究,用x射线衍射仪对球磨后的合金粉末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并用Miedma理论计算了它们的非晶形成能力.计算结果表明,Mo-W系统不能形成非晶,理论与实验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18.
铸渗法提高灰铁件表面耐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Mo,W,Cu合金铸渗灰铁件,可以提高其表面的硬度和耐磨性。研究表明,灰铁经过铸渗钼、钨铜合金后,在表面形成厚度为1.5mm的铸渗层,再经过短时间的高温加春扩散层厚度可达6mm,表面硬度明显提高,耐磨性是未经铸渗处理的2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