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人类由近及远、由实体到非实体、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决定着人体及其器官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础。本文将运用隐喻理论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人体隐喻现象,从而揭示人体词语符号中显现的人类思维共性和文化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在人体的各个部位中,头的地位举足轻重,维汉语言中有关"头"的隐喻表达比比皆是。本文主要从"头"向非人体域的投射,"头"向空间域的投射及"头"和人体域内部其他器官之间的投射三个层面考察维汉语言中"头(■)"的隐喻表达。  相似文献   

3.
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以人体部位或器官与其他事物之间存在的潜在相似性为基础,对潜在的相似性进行认知突显的助推,通过隐喻进行跨域投射,借助于形貌、位置、功能投射这三种主要模式,从而有效地建构起人体词语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隐喻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从“mouth”(口)向非人体域的映射和“mouth”(口)向人体域的其他器官之间的映射两个层面,比较英汉语“mouth”(口)词汇的隐喻表达,并揭示荚汉语中“mouth”(口)隐喻特点和两种语言中“mouth”(口)词汇隐喻构建异同。  相似文献   

5.
根据莱考夫(Lakoff)的隐喻理论,人体隐喻是由人体词汇发生的隐喻,英语中有大量含人体部位或器官名称的人体隐喻,做汉语翻译时,要先了解它们的映射特点,可以结合纽马克(Newmark)提出的隐喻翻译策略进行汉译,但有其适用特点。  相似文献   

6.
在Lakoff和Johnson的隐喻理论指导下,对汉语及英语中的人体词"头"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表明,基于相同或是相似的生活经验,"头"在汉语、英语中有许多共同的语义范畴,但由于各自的历史、文化等诸多差异,人体隐喻概念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也会出现不对应的情况。通过身体部位器官隐喻分析可以更加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思维内涵,据此进一步发掘语言、词汇与文化各个层面上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7.
文章考察现代汉语量词"抹"的搭配情况,可与"抹"搭配的主要是名词和形容词。其中名词包括表景色的山水、云彩、光彩和表人体部位及与人体相关事物的具体名词和表情感类的抽象名词;形容词包括色彩词和非色彩的状态形容词。"抹"的这些语义选择,主要是由隐喻促动的,在隐喻的促动下,各个对象之间形成了环环相扣的语义联系。  相似文献   

8.
田旭 《科技信息》2008,(34):247-247
认知学家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人类的认知规律决定了人体及其器官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础。本文旨在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对英汉人体隐喻进行对比分析,揭示英汉语言中隐喻运行机制的异同及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成语是历史文化的沉淀和结晶,色彩词在成语中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一个成语中出现了两个色彩词,色彩的搭配符合单色调和、类似调和、对比调和的色彩理论,特别是三组对比色黑白、黄紫、红绿的搭配,说明在成语中不仅注重色彩的视觉冲击,更注重色彩的文化隐喻。总之,成语中色彩的和谐体现了古人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10.
人类语言中存在大量结构完整的身体隐喻——身体器官隐喻、动作及感官功能隐喻、空间隐喻,这是由具身的认知方式决定的。身体经验对概念的形成至关重要,身体是隐喻乃至语言的最大来源,是人类籍以认识和描述世界的工具。  相似文献   

11.
“则巴”最初有两种使用情况:一是连词“则”与副词“已”的连用,一是连词“则”与动词“已”的连用。第二种使用情况的句法类型有三种:A单词+则已,B短语+则已,C小句+则已。助词“则已”的形成与B、C式相关。C武在汉代就已出现,“则已”可看作助词,清代C式例句增多,助词“则巴”成熟。隐喻机制、句法位置、韵律和谐及较高的使用频率是其成词的动因。  相似文献   

12.
体验哲学是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也就是人们通过对世界上各种事物的感知和对自己身体的认识来描述语言。同时人们对于隐喻的研究也从传统的修辞学向认知学转化,把隐喻纳入了思想和认知的研究轨道。身体隐喻作为隐喻的一种形式,其构词理据是把人体器官隐喻化,通过基本词、修饰词、叠音词、同义、互反、习语等六种方式达到表达形象生动的效果,这是体验哲学运用到语言学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3.
隐喻和转喻作为两种不同的认知机制,不仅有明显的差异,同时相互影响,两者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以Deignan提出的“从转喻到隐喻的五个渐变”的观点为基础,以汉英习语为例,分析习语形成和理解的认知理据。揭示了转喻和隐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渐变性的过程,也为习语的认知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在史铁生小说中,"务虚"是其造艺的本体、表象亦手段。探讨生命存在的"务虚"主题与突破常规视阈的"务虚"视点同构,具体表现为:呈现为"我"与印象之悖论的"我"的视点;穿越生与死的亡灵视点;由有限维度走向"无极之维"的视点越界。"务虚"视点的运用,既是结构与文体上的需要,更由作者与世界的原初联系决定。它将作者"务虚"的生命世界与艺术世界同一架构起来,作者由此视点走向生命之惑的问与路;循此视点,文本与读者的"视野融合"起来,读者也走向那问与路。其人其作既在世界之外,自成一界;又自由无界,无限生成。  相似文献   

15.
张磊 《皖西学院学报》2009,25(6):110-113
语音隐喻自提出以来并没有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究其原因很可能是其提出者将语音隐喻的概念理解得过于狭隘,从而限制了其研究和应用的范围。尝试利用语音隐喻来解释英语习语中丰富的语音修辞手法这一现象,以此为习语语音特征的研究找到认知和心理方面的依据,并扩大语音隐喻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16.
“词组”和“短语”都可以用来指称“比词大又不成句”的语法单位。比较而言,用“短语”来指称这一级语法单位更合适一些,但在使用时需赋予其新的内涵。我们认为用“短语是由词或超词形式借助一定的语法手段构成的、比词大又不成句的语法单位”来界定“短语”会使其指称范围更加科学、全面。  相似文献   

17.
谈话语体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和常用。谈话语体中包含和显现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容,并集中表现在用词、俗语谚语和比喻方式等内容中。因此,在谈话语体最基础的普通词语、俗语谚语以及比喻用法等方式中,我们除了可以理解其一般的理性意义之外,还可以了解到许多潜含的文化方面的意义和信息。  相似文献   

18.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被称作"密州三曲"。文章通过剖析苏轼密州三曲的特色,指出了苏词超然、旷达的艺术风格和所表现的人生态度,以及苏轼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对后世文人的人格追求和道德建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X男/女”词族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X男/女"这一新兴词族越来越流行。"X"在构成成分上较自由,可以是单音节语素、词,也可以是短语;从语义来看,"X"主要用来陈述各种不同情状的人,但要有凸显或相异性才能进入这一结构,"X男/女"主要有隐/转喻、直接特征、仿拟构词这几种理据;该结构有独特的语用色彩,即结构上的不平衡使其有突出、醒目的作用,语气上则...  相似文献   

20.
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概念既不同于“普遍的人类历史”又不同于一般历史学的“世界通史”。黑格尔“世界历史”概念的特定内涵集中于《历史哲学》的绪论部分。黑格尔认为,世界历史是一种合理的过程,其合理性体现在精神自身发展的辩证历程之中。因为精神自身的发展是一个辩证的过程,所以现实的世界历史行程也是一个辩证的过程。这一思想成为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重要源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