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真理概念处于人类文明的核心。但阐明真理概念的本性的工作 ,虽经历代哲学家们殚精竭虑的努力 ,迄今仍未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这显示了真理概念的深度和复杂性。从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 ,真理概念可分为常识真理和科学真理 ,常识真理又可细分为一般真理和实指条件下的真理。实指条件下的真理概念是本义的真理概念 ,它仅是符合论适用而其他真理理论并不适用的领域。本文力图通过对实指条件下真理概念之基本语义作用的深入系统的分析 ,阐明构成本义真理概念关键环节的“符合”直觉之实质内容 ,以此对其他真理概念的语义分析奠定一个稳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在劳丹之后,科学哲学似乎沉闷了一段时间,但现在终于出现了一种新的尝试,一种新型的科学哲学。从次协调逻辑的视角来解读,作为科学哲学中心问题的合理性、进步、真理三者统一于协调。科学的直接目标是增强理论的协调力,间接目标是真理。科学是在理论与理论之间的冲突与协调运用中发展的。冲突是科学进步的动力,没有冲突就没有进步。进步在于理论协调力的不断增强。合理性在于协调性,协调是进步的理想状态,是间接逼近真理的手段。一个理论被称为真理,是因为它具有较大的协调力。因此,合理性标准、理论进步标准、真理标准三者实际上可以统一于一个标准,即协调力标准。这就是次协调逻辑的哲学精神,也是协调合理性模式的精髓或本质。  相似文献   

3.
海曼关于知识本性的理论认为,知识——包括个体事实性知识——是被事实引导的能力。这一主张与传统的、符合常识的认识论观念相冲突。在主流认识论理论中,命题知识会被看作某种信念或心智状态;而这两者似乎都不是能力。为解决该问题,海曼希望通过论证说明:1)知识不是信念,且2)知识可以既是能力又是心智状态。然而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海曼实际上并没有为上述两个论点提供完备的论证。因此,他关于知识本性的看法,即"知识是一种能力"的结论是不正当的。  相似文献   

4.
"后真理"是一种"个人信念比科学事实更具说服力"的怪象,"后真理"与SSK的对称性原则联手,就会在"认知平等与民主化科学"的幌子下,让伪科学与政治派别或利益集团之间形成强大的反科学同盟,从内容与体制上诋毁科学。这种诋毁不可能产生真正的认知平等,因为科学的本质是以事实为依据,这是认知平等的先决条件。"后真理"现象反映出在哲学上重审划界问题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相似文献   

5.
大量的社会运动推动了STS学界对科学民主化的研究,这些理论或经验研究以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为基础,从而招致理性主义者的拒斥。面对科学哲学对这一问题的长期失语,基切尔的"良序科学"理论为科学民主化提供了完整的哲学论证。首先,通过实用主义的温和实在论,基切尔保留了科学对真理的客观发现作用;进而通过对纯科学及科学自治理想的批判,表明了科学应该促进更广泛的道德、社会和政治价值;而后,他将科学应当促进的价值表述为公民偏好的满足;最后,为了满足公民的集体偏好,要把科学对真理的追求放在一个民主的框架中来进行。  相似文献   

6.
科学未必是真理,事实上却必定有“必然”效用。何以如此?对这一问题的解答,有赖于探明科学的本性,有助于深刻地认识科学。从科学的对象、目标、方法和结果看,科学具有经验和超验双重性格,且其超验始终以经验为基础并受着经验的严格约束;而作为科学成果的科学定律等的获取、运用及其效果的确定,都是在同一经验现实中进行的。科学的这种“基于经验而超越经验”的品性,或者说科学的“经验超验”的实质,正是未必是真理的科学必定有“必然”效用的根据和保证。  相似文献   

7.
在李政道、杨振宁于1957年10月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前,他们于1956年合作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就已经在中国广泛传播。李、杨二人获诺贝尔奖之后,宇称不守恒理论在中国产生的影响扩散到科学界之外,不仅在社会上产生了"赛因顶峰会李杨"的效应,而且在20世纪60年代初思想界有关实践与真理关系的讨论中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继而又在"文革"中遭到曲解和滥用,直到1978年后才在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中得以"正本清源"并发挥积极作用。宇称不守恒理论在中国被赋予其科学价值之外的更多意义和责任担当,并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因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科学在当代中国的曲折遭遇。  相似文献   

8.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6):107-112
真理至上的科学价值观,被真理所规训,构成逻辑实证主义科学观的现实语境,折射出科学教育对人之生命价值的漠视,造成人之文化本质悬置、人之全面发展难为的现实困境。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实现科学的价值依附,将科学对"物"的无限敬仰转化为对"人"的现实关怀,映射于科学教育场域,内化为科学与生命相互交织的科学教育的"生命"本质内涵,昭示科学价值规律与"生命"发展逻辑的必然联系,还原科学教育回归"生命"本质的内在价值,为实现科学价值和生命价值的共契提供了良好的交汇点。  相似文献   

9.
不可或缺性论证在强调数学与科学之整体性的基础上,试图借助数学在科学中的不可或缺性证实数学实体的存在性,成为求解数学真理困境的巧妙方案。然而,不可或缺性不能等同于经验确证,数学实在与否并不在于数学在科学中是否或缺,二者分属于不同的问题域。本文在阐明不可或缺性论证的基本形式及其对数学真理困境的求解策略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该论证的缺陷、得出了其对求解数学真理困境的有益启示,即要想突破数学真理困境,就需要洞察数学与科学的之间的关联性,揭示二者一致的实在本性,使数学能真正地具有与科学同等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地位。  相似文献   

10.
本阐述了蒯因在科学哲学上的主要观点;(1)坚持观察证据和理论二间的区别,反对模糊甚至取消这种区别的相对主义倾向。(2)强调理论检验和评估中的整体主义因素。(3)在坚持工具论的同时,坚持科学实在论;工具论和实在论统一于他的自然主义。(4)认为通过科学方法论检验的只是有根据的信念,它可能是真理也可能不是真理。  相似文献   

11.
数学真理的发展及其对自然观演变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下半叶以来,数学与自然科学各自的发展及其相互关系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特别是20世纪以来诞生的各种数学新理论,正在逐步地改变着数学真理的传统观念。数学真理与自然法则的关系变得日益复杂和深化了。数学新的真理性质对自然观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传统意义上的真之符合论把"真"理解为思想与世界的关系,强调"真"的属性与作用;真之紧缩论则以真的透明性为直觉,涵盖了包括弗雷格紧缩思想、冗余论、代语句理论和极小主义理论在内的几种理论,这些理论的核心思想认为真谓词仅仅起着逻辑句法作用,它的出现不能给语句增添任何实体属性。于是,"真是否有本质"成为符合论与紧缩论争论的焦点,这一争论也成为区分不同真之理论的新标准。  相似文献   

13.
皮尔士对于科学的逻辑学有着集中思考,并将科学逻辑作为其全部哲学的基础。在他看来,科学不是知识的系统化;科学方法是惟一能最终获致自然真相的探究方法;作为科学人,我们必须以真诚而热情的态度对待科学探究活动。  相似文献   

14.
王巍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2):34-38,56
本文简单评析了传统真理论的争论:符合论、融贯论和实用论,并引入了现代理论框架:弗雷格的“透明论旨”、塔尔斯基的“真理图式”以及蒯因的“去引号论”。霍维奇的最小主义主张真理的等值图式,并将真理概念限定为语义功能,从而提出真理是形而上学琐屑的。笔者质疑了最小主义将命题作为真理载体的做法,认为真理概念具有形而上学中立性而非形而上学琐屑性。并尝试突破真理的现代框架,提出完整的真理论应该包括“真”和“理”。  相似文献   

15.
当代自然科学知识的信仰基础及其存在的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科学知识是由基本信仰、哲学方法论、基本假设、观察实验、理论推展和技术方法六个部分组成的。当代自然科学的基本信仰包括世界的物质性、客观性、有规律性等。自然科学的基本信仰是其理论建构的终极思想基础。当代自然科学在基本信仰上存在研究对象的物质一元论和绝对客观论以压结构决定论和科学真理绝对论等问题.所以它有必要向研究对象的三元论和主客统一论以及功能主导论及科学真理相对论转化。  相似文献   

16.
多世界解释理论作为量子测量解释的一种,已经存在了半个多世纪。它从相关态解释开始,经过漫长的沉默期、发展期逐渐成为主流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关注的热点。该理论的确立为量子测量问题提出了一致的解释,更为量子理论谋求到坚实的、另类的实在论基础。它捍卫了科学理论的真理性,并揭示了现代量子理论的发展趋势。本文分析多世界理论的哲学根源,概述其在量子测量中的研究路径,探讨其哲学意义,期望有助于人们全面了解多世界理论。  相似文献   

17.
有没有“其它情况均同”定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证指出:(1)CP可能包括无限多的条件,因此即使是用科学语言,仍然是不可消去的;(2)我们可以检验CP定律的逆否命题,从而检验CP定律本身;(3)Earman把CP陈述看成展开式微分方程而非定律,与他的MRL定律观不一致,展开式微分方程也应是定律。笔者还提出思想实验表明,Earman对真值条件和应用有效性条件的区分,及其依附性论旨,可能得出自相矛盾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article, I argue that pragmatism has something to gain from returning once more to the question of truth, and acknowledging the truth of the existence of Being and its elements. The practical relevance of this insight is shown by my proposition for a practical hermeneutic social scientific method which logically follows from the truth of Being. The method is compatible with the inevitability of subjective judgments in any kind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s well as with many pragmatist insights. It is my hope that pragmatists will be willing to follow their own adagium and conceive of this confrontation with difference as an opportunity to re-assess their views.  相似文献   

19.
劳丹借助科学史对科学实在论的观点进行反驳,特别是通过一组曾经取得成功但无指称的理论列表来否认成功和近似真理之间的关联。为了使反驳有效,劳丹归纳出的列表必须具有统计学的意义,但同时又犯了统计学错误。刘易斯认为悲观归纳犯了假阳性错误,米兹拉西认为悲观归纳犯了样本错误。米兹拉西同样以科学史为依据提出了一种支持实在论观点的乐观归纳,乐观归纳能同时避免以上两种错误,比无奇迹论证更有力。  相似文献   

20.
Putnam in Realism in mathematics and Elsewhe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975) infers from the success of a scientific theory to its approximate truth and the reference of its key term. Laudan in Philos Sci 49:19–49 (1981) objects that some past theories were successful, and yet their key terms did not refer, so they were not even approximately true. Kitcher in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93) replies that the past theories are approximately true because their working posits are true, although their idle posits are false. In contrast, I argue that successful theories which cohere with each other are approximately true, and that their key terms refer. My position is immune to Laudan’s counterexamples to Putnam’s inference and yields a solution to a problem with Kitcher’s posi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